程嘉靜
(1.敦煌研究院 敦煌文獻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30;2.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30;3.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在中國歷史上,玉門關因其重要的戰(zhàn)略和交通地位,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重視。玉門關從開始設置到晚唐五代宋初時期,幾經遷徙,其為往來中原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歸義軍政權防守甘州回鶻的重要前線,因而地位愈顯重要。本文所指的玉門地區(qū)主要指五代宋初歸義軍所屬的瓜州管控下的玉門縣、玉門鎮(zhèn)、玉門軍地區(qū),此地慕容家族勢力較強。
絲綢之路之咽喉玉門關,隨著政治、軍事等因素的變化,關址幾經改徙。關于漢代玉門關的設置和遷移,學界討論較多,大致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①王國維《流沙墜簡·序》,《觀堂集林》 卷17,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第819-827 頁;勞幹《兩關遺址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11 本,1943 年,第287-296 頁;方詩銘《玉門位置辨》,《西北通訊》 創(chuàng)刊號,1947 年,第41-45 頁;[法]沙畹《斯坦因在新疆沙漠所獲中國文書考釋》(序論)(Les documents chinois de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s du Turkestan oriental),1913 年,第6-7 頁。以上認為: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以前的玉門關在敦煌以東,之后設置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一帶。夏鼐《新獲之敦煌漢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19 本,1948 年,第235-266 頁;向達《兩關雜考》,《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 年,第373-392 頁;陳夢家《玉門關與玉門縣》,《考古》 1965 年9 期,第469-477 頁;馬雍《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和敦煌郡的西境》,《中國史研究》1981 年1 期,第134-137 頁,均認為漢玉門關自始至終俱在敦煌西北,不存在遷徙問題。而漢代玉門關的關址,一般認為位于今敦煌城西北80 公里疏勒河南岸的小方盤城。隋唐時期,玉門關關址遷徙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即今安西縣東50 公里處的疏勒河南岸雙塔堡附近,此點已為學界公認。
對于唐末五代宋初玉門關的設置研究者不多,其中李并成先生認為玉門關關址最早于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4)設在石關峽(今甘肅省嘉峪關市境內),五代宋初重新回到石關峽,此地為敦煌歸義軍與甘州回鶻政權之間的分疆之處和東西交通要口。②李并成《石關峽:最早的玉門關與最晚的玉門關》,《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第2 輯,2005 年,第114-120 頁。筆者認同此觀點,則在五代宋初直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西夏占領河西,玉門關均在嘉峪關境內之石關峽。
關于玉門地區(qū),西漢始設玉門縣,屬酒泉郡;③[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 卷28 《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 年,第1614 頁。東漢承襲;④[晉]司馬彪撰,[南朝梁]劉昭注補《后漢書》 志第23 《郡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第3521頁。北魏升縣為郡;隋代開皇年復為玉門縣,屬瓜州敦煌郡管轄。⑤[唐]魏徵等撰《隋書》 卷29 《地理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第816 頁。唐武德二年(619)后屬肅州酒泉郡,貞觀元年(627)省,后復置。漢唐玉門縣治今玉門市赤金鎮(zhèn)東60 里,即今玉門市清泉鄉(xiāng)騸馬城、新民堡一帶,嘉峪關黑山余脈可延伸至此。
晚唐五代宋初的歸義軍時期應設置有玉門縣。⑥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歸義軍行政區(qū)劃制度研究》(二),《敦煌研究》 2002 年第3 期,第68-73 頁。當時縣的最高長官為縣令,延續(xù)了唐以來的行政建置,縣官下設丞、主簿、尉等官員,同時還有節(jié)度使押衙??h下設鄉(xiāng),節(jié)度押衙在鄉(xiāng)里行使征稅、仲裁訴訟、制裁犯罪等職責。
玉門鎮(zhèn)為瓜州所轄鎮(zhèn)之一,在二州八鎮(zhèn)之列,位于今玉門市赤金堡。此二州八鎮(zhèn)敦煌文獻有所反應。據敦煌文獻P.4640V 《歸義軍乙未至辛酉年布紙破用歷》⑦楊寶玉、吳麗娛《歸義軍政權與中央關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第274 頁,將此定名為“歸義軍軍資庫司布紙破用歷”。(圖1)記載,899-901 年敦煌的五鎮(zhèn)使如下:新鄉(xiāng)鎮(zhèn)使;邕歸鎮(zhèn)使;玉門鎮(zhèn)使;紫亭鎮(zhèn)使;壽昌鎮(zhèn)使。此五鎮(zhèn)大約可以上溯到九世紀末。S.4276 《管內三軍百姓奏請表》 記載歸義軍節(jié)度左都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安懷恩并州縣僧俗官吏兼二州六鎮(zhèn)耆老及通頰退渾十部落三軍蕃漢百姓一萬人上表。①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 第4 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386 頁。唐長孺先生推定此表奏為同光二年(924)曹議金向后唐所上。②唐長孺《關于歸義軍節(jié)度的幾種資料跋》,沙知、孔祥星編《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170 頁。咸平五年(1002)八月權歸義軍節(jié)度留后曹宗壽遣牙校陰會遷向宋真宗入貢時,談及曹延祿和瓜州防御使曹延瑞被逼自殺事,提及“當道二州八鎮(zhèn)”。此事在930 年以后,最遲在955 年以前。從五鎮(zhèn)到二州八鎮(zhèn),期間有個變化過程,但玉門鎮(zhèn)應似一直存在,由鎮(zhèn)使(鎮(zhèn)遏使或鎮(zhèn)將)、副使、監(jiān)使等指揮。
玉門鎮(zhèn),為歸義軍張氏政權新設。③馮培紅《歸義軍軍鎮(zhèn)制考》,《敦煌吐魯番研究》 第9 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第164 頁。根據P.4640V 《歸義軍乙未至辛酉年布紙破用歷》 記載庚申年(900)七月:“十七日,支于玉門鎮(zhèn)使索通達細紙壹帖?!毙劣夏辏?01)二月六日:“又都押衙羅通達傳處分……又支與玉門副使張進達細紙壹帖。”“十九日,都押衙羅通達傳處分,支與玉門副使張進達細紙兩帖。”④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 第3 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253 頁。不久,索通達辭去玉門鎮(zhèn)使之職,同時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承奉將玉門鎮(zhèn)升為玉門軍,恢復了唐玉門軍建制,軍使由懸泉鎮(zhèn)使曹子盈兼任。后唐同光三年(925)于闐使臣出使沙州后寫成于闐文《使河西記》,將肅州(Sauh?-Cū)以西的第二個城鎮(zhèn)記為“gg?kaman?”,而英人亨寧(W·B·Heninng)在《焉耆與吐火羅》 一文中將其比定為“玉門”的音譯。“玉門”一詞又記為kamhta,即城鎮(zhèn)、軍鎮(zhèn)之意,則當時確有玉門鎮(zhèn)之設。
玉門軍。玉門軍始設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天寶十四年(755)廢軍為縣,后復置軍。位于今酒泉市西200 余里處,即玉門市赤金堡。①馮培紅《歸義軍軍鎮(zhèn)制考》,第164 頁。據《新唐書·地理志》 記載“(玉門縣)開元中沒吐蕃,因其地置玉門軍。天寶十四載(755)廢軍為縣?!雹冢鬯危輾W陽修、宋祁撰《新唐書》 卷40 《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第1045-1046 頁。《元和郡縣圖志》“涼州”條又載“玉門軍,肅州西二百余里也。武德(618-626)中楊恭仁置。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疋。東去理所一千一百余里。”“肅州”條又載:“玉門軍,開元中玉門縣為吐蕃所陷,因于縣城置玉門軍。天寶十四年,哥舒翰奏廢軍,重置縣。”③[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 卷40 《隴右道下》,“涼州”“肅州”條,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第1018、1025 頁。S.619v 《懸泉鎮(zhèn)遏使行玉門軍使曹子盈狀稿》 記載張承奉任命曹子盈領玉門軍使一事。而唐制規(guī)定:“凡任官階卑而擬高則曰守,階高而擬卑則曰行?!雹埽厶疲堇盍指Φ茸?,陳仲夫點?!短屏洹?卷2 《尚書吏部》,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第26 頁。說明當時的玉門軍軍額較少,地位較懸泉低下。金山國建立后,張進達進封為玉門軍使,不再兼任,地位提高。曹氏歸義軍時期,不再出現玉門鎮(zhèn),則玉門軍替代了玉門鎮(zhèn)。
玉門地區(qū)在唐末五代屬于瓜州的轄區(qū),而瓜州自唐代以來一直為吐谷渾人的居住地。其中的一支慕容家族由于軍功在張承奉時期逐漸掌握了這一地區(qū)的實際領導權。
吐谷渾又被稱為退渾、吐渾。⑤關于渾姓,學界看法不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鐵勒、突厥部落,見榮新江《唐代河西地區(qū)鐵勒部落的入居及其消亡》,《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民族卷》 第1 卷,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年,第81-82 頁;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突厥渾部落及其居民考——以敦煌寫本S.5448 〈渾子盈邈真贊并序〉為中心》,《敦煌學輯刊》 2018 年第4 期,第6-13 頁;路虹、楊富學《鐵勒渾部及其在內亞腹地的游移》,《寧夏社會科學》 2018 年第3 期,第167 頁。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吐谷渾后裔,見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345 頁;姜伯勤《敦煌邈真贊與敦煌名族》,饒宗頤主編,姜伯勤、項楚、榮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贊校錄并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年,第47 頁。其源于遼東慕容氏,先遷至隴右,再至青海地區(qū)立國,于唐龍朔三年(663)被吐蕃所滅,其皇族成員,即諾曷缽及其部眾,逃亡涼州,后逐步遷徙至靈州,再至河東、朔方,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89),慕容復去世,這一支封號遂絕。20 世紀以來,隨著武威等地慕容家族墓志的不斷發(fā)現,這支吐谷渾王室家族的研究逐步深入,⑥夏鼐《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志》,《考古學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 年,第95-116 頁;寧篤學《甘肅武威南營發(fā)現大唐武氏墓志》,《考古與文物》 1981 年第2 期;周偉洲《吐谷渾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99 頁;《武威青嘴喇嘛灣出土大唐武氏墓志補考》,《西北民族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460-464 頁。尤其是2019 年發(fā)掘的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的慕容智墓志,更是第一次出現了“大可汗陵”這樣的稱呼。⑦“國家文物局發(fā)布四項‘考古中國’ 絲綢之路考古重大成果之二:甘肅天??h祁連鎮(zhèn)岔山村唐墓”,“文博中國”公眾號,2019 年11 月12 日。實際上,大部分吐谷渾民眾在其滅國后留在了原居地,處于吐蕃統(tǒng)轄之下,即所謂的別部,仍聚族而居,各有首領。他們能征善戰(zhàn),多次參與吐蕃攻打唐朝的戰(zhàn)爭。據 《資治通鑒》 載:武周圣歷二年(699)吐蕃發(fā)生內亂,吐蕃將領弓仁帥7000 帳降唐,唐封弓仁為九(筆者按:酒)泉郡開國公,食邑2000 戶,同年七月1000 帳降唐。武則天聽取郭元振的建議,隨情分其勢,而不擾人,簡取當處強明之官人于當處鎮(zhèn)遏之。安置吐谷渾于甘、肅、涼、瓜、沙等地,①陳國燦《武周瓜、沙地區(qū)的吐谷渾歸朝事跡——對吐魯番墓葬新出敦煌軍事文書的探討》,《1983 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26 頁。時間在久視元年(700)或第二年。②齊東方《吐魯番阿斯塔那二二五號墓出土的部分文書的研究——兼論吐谷渾余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 第2 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年,第610 頁。1972 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發(fā)現的225號墓中出土的“豆盧軍牒”就記述了吐谷渾于武周時降唐的事件。晚唐時期,吐蕃被滅,吐谷渾歸附歸義軍政權,到張承奉金山國時,史籍還有“退渾十部落”的記載,至曹氏歸義軍政權時期,他一改張承奉的政策,取消帝號,對外聯(lián)姻,對內聯(lián)合各豪強大族,其中慕容氏就是其中之一。
慕容家族勢力可以說從武周時期開始,一直在河西占據重要位置。慕容歸盈和當時的主政者張承奉關系密切,到曹氏執(zhí)掌歸義軍政權,更是長期管控著瓜州之地,如慕容歸盈就出任瓜州刺史一職,長達二十余年。敦煌文書P.4359V 抄有題記為“奉送盈尚書盧潘撰”四首雜詩,《全唐詩》 卷566 載“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 一詩,雖然就單獨一首詩或題記而言可能存在地域性、時間性或是其他局限,③孫偉祥《宋人使遼語錄中的環(huán)境史料辨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20 年第3 期,第3-4頁。但通過對二者進行比較,郭鋒先生認為此盈尚書應即歸盈尚書,并進一步推斷出慕容歸盈任瓜州刺史一職是在914 年。④郭鋒《慕容歸盈與瓜沙曹氏》,《敦煌學輯刊》 1989 年第1 期,第90-92 頁。認為自914 年至940 年,慕容歸盈任瓜州刺史長達26 年之久。哈密頓、艾麗白、賀世哲、萬庚育諸先生均認為慕容歸盈是在后唐清泰元年(934)被后唐任命為瓜州刺史的。目前學者大多認為這一支慕容氏來自于吐谷渾(退渾)王室后裔。⑤黃盛璋《〈鋼和泰藏卷〉 與西北史地研究》,《新疆社會科學》 1984 年第2 期,第69 頁;周偉洲《吐谷渾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187 頁;李文實《唐五代以后的吐谷渾后裔及其民族特征》,《青海社會科學》 1981 年第4 期,第77-83 頁;齊東方《敦煌文書及石窟題記中所見的吐谷渾余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5 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第263-275 頁。他們大約于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前不久遷居沙州,在出任曹氏歸義軍瓜州刺史前,已定居沙州多年。大約于張承奉建立金山國前后,由于對回鶻作戰(zhàn)過程中表現突出,步入瓜沙上層統(tǒng)治圈。在歸義軍政權曹議金上臺初期,出任瓜州刺史,直至后晉天福五年(940)九月二十三日去世。⑥郭鋒《慕容歸盈與瓜沙曹氏》,第90-106 頁;《略論慕容歸盈出任歸義軍瓜州刺史前的身世》,《敦煌研究》 1991 年第4 期,第89-95。二者均收入氏著《唐史與敦煌文獻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第266-294 頁、第295-307 頁。其在位期間勢力很大,《冊府元龜》 卷965 《外臣部·封冊三》 記:“(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七月癸丑,簡(檢)較(校)刑部尚書瓜州刺史慕容歸盈轉簡(檢)較(校)尚書左仆射。時瓜沙附回鶻來朝貢,今使歸,故有斯命?!雹伲鬯危萃鯕J若等編《冊府元龜》 卷965 《外臣部·封冊三》,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第11355 頁。敦煌文獻P.2992V 記載:“眾宰相念以兩地社稷無二,途路一家,人使到日,允許西回,即是恩幸。伏且朝庭(廷)路次甘州,兩地豈不是此件行使,久后亦要往來?其天使般次,希垂放過西來。近見遠聞,豈不是痛熱之名?幸矣!”②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 第2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360 頁。這段文獻顯示,當時后唐派出使節(jié)前去冊封,在文獻中稱其為天使,而此次天使西來與后唐冊封慕容歸盈有密切關系,雖然從結果來看,后唐天使在回鶻裹脅之下從張掖折而東返了,③楊寶玉、吳麗娛《P.3197V 〈曹氏歸義軍時期甘州使人書狀〉 考釋》,《敦煌學輯刊》 2005 年第4 期,第17 頁。但充分說明慕容歸盈和中原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得到曹氏政權的重視。慕容歸盈甚至被當地百姓奉為神明,根據敦煌文書P.2943 《宋開寶四年(971)內親從都頭知瓜州衙推汜愿長等狀》④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 第4 輯,第25-26 頁。錄文:
1.內親從都頭知瓜州衙推汜(愿長)與合城僧俗官吏百姓等
2.右(愿長)等昨去五月一日城頭神婆神著所說神語,只言瓜州城隍
3.及都河水漿一切總是故暮(慕)容使君把勒。昨又都河水斷,至今
4.未回。百姓思量無計,意內灰惶。每有賽神之時,神語只是
5.言說不安置暮(慕)容使君坐(座)位,未敢申說。今者合城僧俗官吏
6.百姓等不避斧鉞,上告
7.王庭。比欲合城百姓奔赴上州,蓋緣澆溉之時,拋離不
8.得。今者申狀號告大王,此件乞看合城百姓顏面
9.方便安置,賜與使君坐(座)位,容不容,望在
10.大王臺旨處分。謹具狀申
11.聞,謹錄狀上。
12.牒件狀如前,謹牒。
13.開寶四年五月一日內親從都頭知瓜州衙推汜愿長與瓜州僧俗官吏等
14.衙推汜愿長信紫羊角一只
15.獻上大王。
此牒狀是以瓜州衙推汜愿長等發(fā)起的,衙推是觀察使手下的文官⑤[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 卷49 《百官志下》,第1306 頁。,職位較高。當時任瓜州觀察使之人為曹元忠之子曹延恭。此處的“慕容使君”即為慕容歸盈,“大王”乃曹元忠。當時的歸義軍節(jié)度使,掌管瓜沙二州,牒狀所述內容則是瓜州百姓聯(lián)名請愿,要為慕容歸盈立城隍廟祭祀,可知慕容歸盈已被神化,其宗教因素的背后實則暗藏政治的動因。說明慕容歸盈在瓜州勢力已經坐大,因而在其去世三十年后,全體僧俗官員百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直接向當時的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元忠遞上申訴的文書,足見慕容家族在瓜州的勢力較大。
慕容歸盈以武功起家,P.3633 《龍泉神劍歌》 中所描述的“慕容膽壯拔山刀,突出生擒事口奇”,是慕容家族在軍界勢力崛起的生動體現。有學者認為此處的“慕容”即為慕容歸盈,而玉門地區(qū)是連接歸義軍政權和甘州回鶻的交通要道,由慕容家族把守,自然被賦予重要的軍權。
同時慕容歸盈還可以跟隨曹氏政權以獨立的身份入貢中原?!秲愿敗?記載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瓜州刺史慕容歸盈隨當時的沙州節(jié)度使曹議金進貢,并單獨向后唐貢馬。則至遲在同光年間,慕容歸盈已職任瓜州刺史,并且具有顯貴的身份。據學界對“墨離”的考證,認為墨離與吐谷渾人淵源很深,而慕容歸盈以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掌管墨離軍軍權,也證明其實力不容小覷。P.3418V 文書是一份歸義軍某年沙州諸鄉(xiāng)欠枝夫人戶名錄,茲將部分內容抄錄如下:
1.□□全欠枝夫人戶名錄:
11.吳永信欠七束半,慕容歸盈欠
二十束。李菩提欠十二束……
26.(縣丞陰再慶)欠二十六束,長使李弘諫欠三十
一束。氾善善欠三束,陰就山欠九束……
103.(曹月清)欠十三束,慕容□章欠十三
束半。番江君兩束半……
105.米納兒欠五束,慕容潔三欠八
束,董八子欠六束。①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 第2 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427-431 頁。
此處的慕容歸盈所欠數量僅少于當時的大族李弘諫,則說明其消費的數量多,朝廷對其也是格外優(yōu)待。
繼慕容歸盈之后,其家族勢力仍舊在曹氏政權中舉足輕重,并且通過聯(lián)姻的方式鞏固了慕容家族的實權,其在經濟、軍事等方面仍舊很有實力,而瓜州是慕容家族的大本營,瓜州治下的玉門地區(qū)則屬慕容家族掌控的范圍。
軍事權力。據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及敦煌文書記載,慕容歸盈的后代慕容長政,曾任都押衙。②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年,第93 頁。莫高窟第202 窟有題記曰:“故管內都押衙行常樂縣令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慕容長政?!倍鼗臀墨IS.2472V 《辛巳年(981)十月三日勘算州司倉公廨斛斗前后主持者交過分付狀》 載有都押衙慕容;P.3440 《丙申年(996)三月十六日見納賀天子物色人綾絹歷》 載有慕容都衙樓綾壹疋;S.4700、4121、4643 《甲午年(994)五月十五日陰家婢子小娘子榮親客目》 載慕容都衙及娘子并郎君三人;P.3942 《榮親客目》載慕容都衙娘子。①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 第3 輯,第287 頁。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 第4 輯,第16、10、14 頁。上述所載之慕容都衙即指莫高窟第202 窟的供養(yǎng)人都押衙慕容長政,②陳菊霞《再議P.5032(9)〈沙州阇梨保道致瓜州慕容郎阿姊書〉 的定年及相關問題》,《敦煌研究》 2007年第2 期,第70-73 頁??梢娖涑鋈味佳貉迷?0 世紀末期。都押衙是押衙職官系統(tǒng)中的都級長官,位尊職重。慕容長永出任縣令,慕容言長(長言)任玉門使君、曾孫慕容貴隆出任都頭③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第110 頁。莫高窟第256 窟的窟主是慕容言長,該窟東壁門北側列南向第三身有“男節(jié)度都頭銀青光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慕容貴隆……”的題記。等等。其中慕容言長在敦煌莫高窟獨自建窟,莫高窟256 窟即是其在晚唐洞窟的基礎上重建。據其東壁門南供養(yǎng)人像列北向第二身題記“窟主玉門諸軍事守玉門使君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慕容言長……”④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第110 頁。題記可知慕容言長對玉門地區(qū)的軍事權限很大,掌控著玉門軍的指揮和管理,則宋初慕容家族在玉門地區(qū)始終是管控者。慕容言長任玉門使君一職,據李并成先生研究當時的玉門關在今嘉峪關市石關峽,則慕容家族控制著當時絲路上的要道,并且以玉門為關卡,和瓜州構成了歸義軍節(jié)度使對抗甘州回鶻的前沿陣地,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慕容言長出任玉門諸軍事,正說明了慕容家族在玉門地區(qū)的軍事地位。莫高窟98 窟內中心佛壇背屏后壁有一身供養(yǎng)人題名:“節(jié)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慕容員順一心供養(yǎng)?!备鶕渌幍奈恢卯斨涞匚徊皇呛芨撸赡転槟饺輾w盈的子侄輩。莫高窟第256 窟慕容家族的家窟,開鑿于曹宗壽時期,供養(yǎng)人中還有節(jié)度都頭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慕容貴?。饺輾w盈曾孫);榆林窟第12 窟也是慕容家族的家窟,其中繪有慕容歸盈出行圖(圖2),甬道南壁有男供養(yǎng)人像東向第三身題名:施主紫亭鎮(zhèn)遏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散騎常侍(慕容)保實。而在敦煌和榆林窟也只有慕容歸盈家族才有此殊榮繪制和莫高窟第156 窟張議潮、第100 窟曹議金出行圖相似的出行圖,這本身就昭示了慕容家族的軍事勢力的強大。在曹氏時代,以節(jié)度使之弟或長子領瓜州都是通常的慣例⑤藤枝晃《沙州歸義軍節(jié)度使始末》(三),《東方學報》 第13 本第12 分,京都,1943 年,第71、74 頁。,但從以上情況看瓜州乃至玉門地區(qū)的實權應是由慕容氏掌握。
圖2 慕容歸盈出行圖(采自敦煌研究院編《榆林窟》 圖版43)
經濟權力。慕容家族掌握了管理畜牧業(yè)的權力,P.2155V 《歸義軍曹元忠時期駝馬牛羊皮等領得歷》 記載:“宅官慕容祐子合領得陳順德群牛皮叁張、犢子皮伍張,張保富群白羊皮壹拾柒張、羖羊皮柒張,王盈信群白羊皮壹拾柒張、羖羊皮玖張。”P.2703v(1)《壬申年(972)十二月故都頭知內宅務安延達等狀》 亦記:“宅官慕容祐子合領王盈信群壹拾叁斤、張保富兩群共毛玖斤半。”慕容祐子是北宅的宅官,負責對北宅所管的畜牧業(yè)者的牛皮、羊毛的收領,說明此時的慕容氏人己經進入歸義軍畜牧業(yè)管理機構,成為畜牧業(yè)上層人物。又據S.5048v 《庚子年(940)麩破歷》 載:“三月三日麩(可以當植樹用的肥料)兩碩伍斗,還暮(慕)容使君檉價。”S.5937 《庚子年(940)十二月廿二日都師愿通沿常住破歷》 記云:“又麩兩石,雇張義成車千渠暮(慕)容使君莊上載木用?!闭f明慕容家族的農業(yè)方面的勢力也是不容低估。
政治勢力。慕容氏通過和曹氏歸義軍聯(lián)姻,來保持家族在瓜州的政治地位。莫高窟出現的有慕容氏題名的洞窟有108、98、256、202、205、61、53、454 等窟,榆林窟有6、12、23、25、36 等窟。而曹議金、曹元忠、曹延恭開鑿的洞窟中,或多或少有關于慕容氏的題記,反映了曹氏和慕容氏的聯(lián)姻,并且聯(lián)姻時間延續(xù)較長,作為古代以聯(lián)姻方式來籠絡豪強大族的慣用手段,說明慕容氏政治地位的重要,甚至在曹宗壽政變過程中,慕容家族都是至為重要的中堅力量①杜海《敦煌曹氏歸義軍時期的“瓜、沙之爭”》,《敦煌學輯刊》 2018 年第2 期,第183-192 頁。。慕容氏的英勇善戰(zhàn),在對抗甘州回鶻時立下赫赫戰(zhàn)功,因而被委以重任,曹氏政權為了拉攏慕容勢力,早在曹議金時期就將其第十一姐嫁給了慕容歸盈,而曹議金的第十六女嫁給了慕容歸盈的兒子。之后曹元忠長女曹延鼎嫁給了慕容氏。②榆林窟曹元忠和潯陽翟氏夫人所修的第19、25、36 窟中有“延鼎”的題名。第36 窟的題記是“長女延鼎小娘子一心供養(yǎng)出適慕容”?!把佣Α奔床茉遗c潯陽翟氏夫人所生之長女。曹元忠的侄子曹延恭又娶慕容氏之女。③莫高窟第454 窟是曹延恭的功德窟。該窟甬道南壁列西向第五身有“窟主勅歸義軍節(jié)度瓜沙等州觀察處置管內營田押蕃落等□□□中書令譙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食實封五百戶延恭一心供養(yǎng)”題記。同窟主室南壁列東向第四身有“窟主勅授清河郡夫人慕容氏一心供養(yǎng)”題記。見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第171-172 頁。顯然,這位慕容氏是曹延恭的夫人。莫高窟454 號曹延恭(924-976)窟南壁十三身女供養(yǎng)人像中的第四身像側,有“窟主敕授清河郡夫人慕容氏一心供養(yǎng)”題記,此為曹延恭的夫人慕容氏。更甚者慕容家族還獨自開鑿了205、206 兩窟作為自己家族的功德窟,以顯示其功德,其政治地位可見一斑。敦煌文書S.4700+S.4121+S.4643 《甲午年(994)五月十五日陰家婢子小娘子榮親客目》 記錄了敦煌大族陰氏榮親的客人,從榮親禮單看慕容都衙排位第二,表明慕容家族的勢力達到了凌駕諸姓的地步。④徐曉莉、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吐谷渾與吐蕃移民婦女研究》,《敦煌學輯刊》 2002 年第2 期,第9 頁。因而五代宋初慕容氏在瓜沙地區(qū)有著相當的勢力。
據此有人認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和沙州刺史曹議金,在當時似乎對瓜州已無任何權力了,瓜州刺史一職已為另一家族取代,完全獨立行使職權?!雹萏僦?、土肥義和均認為慕容歸盈執(zhí)政時瓜州是獨立于沙州之外的、自行其事的政權。哈密頓之論斷更進一步,見[法]哈密頓著,耿昇、穆根來譯《五代回鶻史料》,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56 頁。即使不是完全獨立,也“實際上已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雹抻嘈馈短扑味鼗兔裆诮膛c政治行為關系研究》,《中國史研究》 2005 年第3 期,第58-71 頁。此言甚是,說明慕容家族在瓜州乃至玉門地區(qū)有相當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