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德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推動情感教育的實施是新課改的重點方向之一。同時情感教育的實施,對于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中的家國情懷起到關鍵作用文章聚焦情感教育與家國情懷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情感教育進行實踐探索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0-0063-02
一、情感教育與家國情懷
朱小蔓教授認為,“情感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對那些關涉學生身體、智力、道德、審美、精神成長的情緒與情感品質予以正向的引導和培育”。在英國沃克里克大學召開的一次有關情感教育的國際性研討會議上,各界學者認為,“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緊密關聯(lián),以促進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信念、自尊、情緒等情感素質發(fā)展,發(fā)展人際關系的能力、社會適應技巧形成為歸依的教育過程。”可以發(fā)現,情感教育不是情感與教育的簡單結合,而是將情感融于教育,讓情感在教育中發(fā)酵。以教育的方式去實現學生情感過程與認知過程的統(tǒng)一,最終培養(yǎng)出既具有知識基礎,又具備理性思維、崇高信念和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學生。這其中,情感教育是目的、過程、方法和結果的統(tǒng)一體。
所謂家國情懷,《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的定義為:“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笨梢园l(fā)現,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目的之一是要求學生在學習和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去發(fā)現和體驗各類情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與開展情感教育的目的有共同之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是實現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通過情感教育的實施,可以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實施策略
1.制定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標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情感教育目標的制定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情感教育目標或流于形式而缺乏實質性的實施過程,或淪為促進認知目標的附庸而不具有獨立性,最終導致情感教育收效甚微。制定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標能為教育教學提供方向,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實施和成果檢驗。那怎樣的情感教育目標才是合理的?
(1)選擇目標分類,細化情感教育目標。所謂“細化”是指圈定本課情感教育范圍,使其不致太過寬泛而無法達成。根據梁勵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于情感教育目標可分為“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和“愛國主義情感”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要講解的歷史內容,適宜分類,使學生情感和課本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一課中,“1787憲法是在國情支配下,順應時代潮流的結果”,體現了“道德感”;“1787憲法中自由民主的精神,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和各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審美感”;最后參考“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對于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有無有用之法,落實到“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本課目標分類可細化到“道德感”“審美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2)搭建階梯化情感教育目標。在把握學生情感認知的前提下,通過明確設置情感教育目標的水平層次,使其具有實質性和可操作性。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下,情感教育目標的水平層次由外顯到內化,再由內化到外顯,可分為“接受、順應、確信、內化”四個層次,四個層次中后者必須以前者為基礎。依然以《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為例,通過材料展示吸引學生閱讀,使學生認識到美國獨立初期混亂的國情,并對如何改變混亂狀態(tài)產生興趣,這屬于“接受”層次,是淺層次的情感教育目標,使學生首先對知識產生初步認知,為情感教育深化鋪墊。華盛頓為保護美國的自由與民主拒絕當國王,而以啟蒙思想為指導主張共和制。學生為華盛頓的崇高品格所折服,紛紛喊出“華盛頓”的名字。此時已經步入“順應”層次,屬于深層次的情感教育目標,是明顯的外顯行為,這時候情感的因素已經開始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變化,但只具有短暫的時效。之后學生在熟悉1787憲法內容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民主精神,此時“民主”兩個字在學生的內心世界已經掀起波瀾,學生對美國的民主精神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表示認可和贊賞,步入“確信”層次。最后,通過對比美國的“民主”和中國的“民主”,認識到美國的“民主”也存在不足,學生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獨立選擇,選擇其中合理的部分作為中國“民主”的參考,不合理的部分作為“借鑒”,這時步入“性格化”層次。
2.以史料為引導,以問題為引領
“以史料為引導”中的“引導”并非直接引導學生走向情感教育,而是引導學生以史料史實為基礎去探究、思索、感悟,這是實現情感教育目標四個水平層次必不可缺的步驟。情感的共鳴有助于情感的培養(yǎng),但是單純依靠“口傳”,很難引起學生內心的波瀾。原因在于學生不具有認知基礎,因此無法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需要通過史料來為兩者之間搭建情感共鳴的橋梁。史料在歷史教育與情感教育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拋出具象的“歷史片段”或是前沿的“學者觀點”,給學生留下分析和解讀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有學生對史料的思考、感悟,有教師的引導和對學生原有認知的撞擊,有學生撞擊后的新領悟,這個空間為學生置身歷史過程、感悟歷史現象尋到了道路,為情感共鳴鋪就了道路。
在這一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問題的引領”,“有效的問題能夠搭建學生學習的腳手架”,成為學生思維深入的路燈。史料能為學生搭建具象的歷史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開闊的、分散的,存在各種可能性,這就需要通過問題的引領來保證學生不走向狹隘的一面或是消極的一面。同時,在情感教育中,“問題”可以為情感互動鋪設道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設計環(huán)節(jié)性的問題鏈,第一、二個問題是為了知識的獲取和鞏固,之后一兩個問題則是為了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這一過程中學生加深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印象,也伴有情感的體悟。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中,通過基礎性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日軍侵華罪行后,拋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么侵華日軍呈現出人性與獸性的雙重人格?”學生在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探討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知識的印象,也產生了深層次的情感——由對日軍的憤怒轉化為理性的分析,能夠理性理解制度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認識和歷史批判性思維。
3.邁出課堂,走向課外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及課外活動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如果教師只在課堂上跟學生見面,而學生也只在教室里感受教師的影響的話,就不能想象有情感聯(lián)系”。不可否認,教師在課堂上塑造的歷史情境、烘托的情感氛圍對于學生情感的塑造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在課外,學生的情感由于缺乏“生長的環(huán)境”而逐漸流失,因此情感教育需要“邁出課堂,走向課外”。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情感教育,意識到情感教育的延伸性,將情感教育從課堂中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通過課外的交流互答,把握學生的情感水平,在下一次制定情感教育目標時,根據學生的情感水平及時做出調整。課外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和諧的師生關系,并對課堂教學形成積極影響。其次,要實現學生歷史課堂外的情感教育,教師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建立課后學習小組、組織集體辯論、結合社會實踐考察學習、演繹歷史劇等。讓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中教師呈現的史料觀點或是情境氛圍,而是根據教師布置的課后探究,以多樣的方式搜集、篩選、整理史料,并運用史料驗證課堂中的觀點。這一過程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了課堂的情感教育目標,彌補了課堂的局限性,將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向深層次的“確信”和“內化”。
三、結語
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其教學目標更加側重于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錢穆曾言:“一國之國民……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蔽覀兊慕逃褪且嘤鼍哂袗蹏髁x情懷、積極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的學生。這其中,情感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價值。如今,我們在情感教育上已經邁出了一步,但是不能走在云里,如果脫離了學生、脫離了課堂,情感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朱小蔓.中國教育:情感缺失[J].讀書,2012(1):3-12.
[2]丁錦宏.英國學校情感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3(11):94-96
[3]陳志剛.試論歷史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3):31-35.
[4] 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優(yōu)質提問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M].劉彥,譯.北京:中國工業(yè)出版社.2009.
[5]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3.
(責任編輯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