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笛和簫都隸屬于吹管樂,從名字上看是兩種不同的樂器,但是很多笛子大師都被稱作“笛簫演奏家”,并且在古代,笛和簫統(tǒng)稱為笛,那兩者之間究竟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呢?筆者從起源發(fā)展、演奏技巧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笛;簫;異同
[中圖分類號]J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6-0142-02
一、笛簫的起源與演變
(一)遠古本自同根生
笛和簫都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樂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之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fā)現(xiàn)了用猛禽的腿骨做成的骨哨和骨笛,上面已經(jīng)有了四五個開孔,已經(jīng)可以吹出五聲調(diào)式中的幾個完整音,這就是笛簫之祖先[1]。
隨著時代的推移,制作樂器的材質(zhì)也開始發(fā)生改變,在黃帝時期,大約四千多年前,人們發(fā)現(xiàn)大量的竹子生長在黃河流域一帶,便開始選竹子為材料,取代以猛禽的腿骨制作的笛,后人稱為竹笛,《史記》中記載:“黃帝使伶?zhèn)惙ブ裼诶ヘH、斬而作笛,吹作鳳鳴?!盵2]但是這里面的“笛”是指現(xiàn)在橫吹的竹笛還是豎吹的簫,就不得而知了。在古代,笛和簫都叫作笛,只是一個橫吹一個豎吹而已,這和現(xiàn)在的橫笛、豎笛又有很大的不同,文中討論的笛是指應用最為廣泛的民樂——竹笛,至于廣義上的“笛”,包括豎笛、侗笛等,暫不予討論。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認為,古代人所說的笛子是指的豎吹的、洞簫一類的管樂,而不是現(xiàn)在的橫過來吹奏的竹笛,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后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3]。”尺八現(xiàn)在是日本的一種樂器,但在隋唐之前,尺八是我國古代的簫,到了隋唐時期,因為這個樂器體長一尺八寸,故而命名為“尺八”,并且隨著文化交流漸漸傳入了日本,經(jīng)過日本藝人的不斷改造,最終成了今天的尺八。由此可見,直到后漢時期,古人還是沒有把笛和簫真正區(qū)分開。
而到了晉朝,對于笛的制作,又進行了發(fā)展,《晉書》中有段話:“用笛有長有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盵4]這句話就表明,當時制作出來的竹笛,笛身有長有短,并且三尺二的長度,算是比較長的竹笛了,無論是長的笛或者是簫,音色都比較低沉,所以就讓那些音色不好的(也許是低聲部的歌唱者)人用低音笛去代替自己的人聲。但是這里的“笛”具體是指現(xiàn)代的竹笛還是簫,就不得而知了。
(二)橫吹豎吹產(chǎn)分歧
以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看,笛和簫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笛橫吹、簫豎吹,這是肉眼所能見到的笛和簫最大的不同之處。而歷史上真正有了橫吹笛和豎吹笛的叫法是在隋唐時期,據(jù)史料記載,隋唐時期的鼓吹樂,種類里面有兩個聲部叫作“大橫吹部”和“小橫吹部”,顧名思義,就是把樂器橫過來吹奏,那今天與之相匹配的樂器也只有竹笛了。這兩個聲部都是用的橫笛,不僅如此,在隋唐著名的“宮廷宴樂”中,橫笛也是頻繁地被使用。后來發(fā)現(xiàn)的敦煌的隋朝壁畫以及唐代坐部伎的圖之上,橫笛吹奏、伴奏的景象隨處可見。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在《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寫道:“橫吹雜繁笳,邊風捲塞沙?!睆耐蹙S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唐代,橫笛已經(jīng)比較普遍,甚至運用于邊塞邊疆的行軍之中。
陳旸在《樂書》寫道:“唐之七星管,古之長笛也,其狀如篪而長,其數(shù)盈導而七竅,橫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借共鳴而助聲,劉系所作也……”[5]從《樂書》中的這段話,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較長的笛,并且笛身上開有七個孔,并且重點是,這種長笛不是豎過來吹的而是橫過來吹的,這也就很明顯地與簫區(qū)分開來。
(三)笛膜誕生定乾坤
上文中《樂書》的最后一句“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借共鳴而助聲”,表明了劉系所制作的竹笛,不僅僅是橫過來吹奏,而且上面還有個孔是用來貼膜的,通過這個膜孔上的竹膜的共鳴來進行發(fā)聲。這是唐朝劉系大師的一個重大發(fā)明,他制作的七星管,是“蒙膜助聲”,也就是在竹笛的吹孔和指孔之間再開鑿一個孔,使得竹笛發(fā)出的音色與眾不同。這其實也就是笛和簫在除了吹法不同之外的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音色不同。笛和簫雖然都是半開口型樂器,而且都有吹孔、按指孔,但是因為簫沒有膜孔,不貼膜,純靠氣柱振動發(fā)聲,而竹笛不僅僅是氣柱振動,更加是氣柱的振動引起了笛膜的共振,因此發(fā)出的音色基本完全取決于笛膜的材質(zhì)和笛膜的松緊,一般來說,有一定水平的竹笛演奏者都會將笛膜的松緊度拿捏恰得到好處,使得竹笛的音色脆而不松、亮而不尖,這就與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此笛膜的產(chǎn)生是對于笛和簫的一大分界線,如果說之前的笛簫,人們要通過看其吹奏法,才能夠真正識別孰為笛、孰為簫,那么笛膜出現(xiàn)之后,人們則是聽其聲就可明白笛和簫之間的區(qū)別了。
二、笛簫的演奏技法異同
誠然,笛和簫不僅僅是音色、吹奏方法、吹奏姿勢不同,在演奏技法方面細究,筆者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不同之處。
(一)五花八門的笛子演奏技法
竹笛經(jīng)過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其技巧可謂是五花八門,演奏者一般要求訓練的是“氣、指、舌、唇”,以應對竹笛中眾多的技巧?,F(xiàn)代竹笛的派別一般分為南派和北派,派別不同,其側(cè)重的技巧也是不相同。
南派的竹笛一般指的是曲笛,是竹笛中較長較粗的一類,其音色醇厚、婉轉(zhuǎn)悠揚。眾所周知,音樂的發(fā)展離不開地方的經(jīng)濟以及民俗的發(fā)展,所以南派的笛曲就猶如江南一帶的秀氣、文雅的女子一般,以典雅唯美、婉轉(zhuǎn)悠長見長[6]。南派在演奏技法上一般是以長音、顫音、疊打音以及各式的倚音為主,主要講究氣息的運用,尤其是氣震音的應用,演奏中長音結(jié)尾附上氣震音或者是顫音結(jié)尾,尾音一般弱收,將婉轉(zhuǎn)悠長的南派笛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樂曲中間一般配上向下的倚音或者是疊打音,很是模仿了昆曲中減字加花的技巧。不僅如此,趙松庭老師將以前嗩吶中的吹奏技巧——循環(huán)換氣移植到了竹笛的吹奏中,該技巧一經(jīng)移植,立馬受到了南派作曲家的熱烈歡迎,使得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南派笛曲之中,隨處可見循環(huán)換氣。
北派竹笛的風格,也是北方人民的語言或者是性格特征的體現(xiàn),北派竹笛音色高亢、粗獷、明亮、豪放[7],并且在竹笛的音色、力度上就與南派的曲笛風格大不相同。北方竹笛一般使用的是那種笛身較為細和短的竹笛,音色較為尖銳,給人短促有力的感覺,因為經(jīng)常用來給梆子戲伴奏,得名“梆笛”。演奏技法一般是以吐音、剁音、滑音以及花舌為主,相對于南派的氣息的控制則是沒有那么講究。取而代之的是聽起來急促、跳躍的單吐、雙吐、三吐,階梯一般的上歷音、下歷音,如同踩地板一樣的剁音,豐富多彩的花舌以及華麗奔放的飛指技巧,這些技巧均在豪放、粗獷的北派竹笛演奏中得到了獨特的運用,使得北派的笛曲聽起來剛勁有力并且短小精悍。
(二)相對單一的簫吹奏法
簫在古代被稱為笛,吹奏技法相比現(xiàn)代的笛子來說,就沒有那么多五花八門的技巧了。筆者從小學習竹笛,十來年之后才接觸到了簫。一開始接觸簫的時候,筆者覺得既然兩者都是吹管樂器,那么技巧應該都是相通的,竹笛那些五花八門的技巧是不是也可以移植到簫上面呢?然而隨著筆者對于簫吹奏的時間越來越久,就明白了不是所有的竹笛吹奏技法都可以照搬到簫上面的。
一般的吹簫者通常只配有F調(diào)和G調(diào)兩個調(diào),即一把簫從吹孔往下數(shù),前三個孔,包括大拇指的那個按指孔,全按住,吹出來的音,分別是f和g,而業(yè)余吹笛的人,一般配備5根笛,分別是CDEFG 5個調(diào),足足比簫要高了一個八度,聽起來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北派的梆笛,配上吐音、滑音、花舌等北派竹笛吹奏技巧,會使得樂曲聽起來剛勁、短促、有力。這些北派技巧運用到簫身上就不合適了。
因為簫的音域較南派的曲笛更為接近,尤其是G調(diào)的簫和大G調(diào)的笛子,兩者的音高、音域是一樣的,聽上去只是音色的區(qū)別而已。所以南派曲笛的吹奏技法大多可以運用到簫的上面。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長音的強弱控制以及氣震音的運用,對于表現(xiàn)樂曲的風格與意境起著強烈的作用。有時候樂曲中還會加上疊音或者打音,與江南絲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南派竹笛技巧中的循環(huán)換氣,在簫之中就不大運用,因為簫和竹笛雖然都是半開口吹管樂,但是兩者吹孔是不一樣的,簫的吹孔因為緊緊抵著下嘴唇,而導致上下顎的張開存氣較為困難。不僅如此,簫因為其音色的低沉,簫曲中也鮮有像南派笛曲中不斷的快速的連音變化的快板,而一般南派笛曲中的循環(huán)換氣技巧大多是運用于連音變化的快板,有行云流水之感,比如趙松庭老師的《幽蘭逢春》《鷓鴣飛》。因為簫曲中少有循環(huán)換氣,所以簫本身也很少運用循環(huán)換氣的技巧。
(三)相通與互補之處
說到底笛,它和簫是吹管樂中最接近的兩個類別了,音域相似、指法相似、都是開口型吹管樂器,所以兩者的吹奏技法有很多相通之處。簫的音域與曲笛較為接近,吹奏技法和曲笛較為相似,但是簫和梆笛因為音域區(qū)間差距過大,所以梆笛的吹奏技法不適用于簫。竹笛相對于簫來說,是以音色清脆而凸顯其特色,對于蕭瑟、悲涼的情感的表達能力則是要略遜一籌。所以簫的音域和音色又恰好彌補了竹笛在表現(xiàn)悲涼情感上的不足。
結(jié) 語
笛和簫現(xiàn)在雖然是兩種樂器,但是在數(shù)千年前卻起源于同一種樂器,只是后來因為社會演變而分離開來,而且兩者在吹奏技法上也頗有相似之處,所以一般的吹笛演奏家都會有“笛簫演奏家”的頭銜和稱號。而笛和簫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區(qū)別、相輔相成的,笛的五花八門的技巧彌補了簫的單一,簫的低沉音色彌補了笛在表現(xiàn)悲哀肅殺情感方面能力的不足。
注釋:
[1]耿 濤.中國竹笛的歷史與發(fā)展概述[J].學術交流,2013(07):31.
[2]廖 駿.竹笛起源諸說評議及新說[J].四川戲劇,2014(04):87.
[3]沈 括.夢溪筆談[M].古典著作.
[4]房玄齡.晉書[M].二十四史.
[5]司馬遷.史記[M].禮記,樂記.
[6]王保民.南派笛子的特點與影響[J].音樂天地,2012(06):60.
[7]郭夢龍?zhí)?論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風格與技巧[J].音樂時空,2012(05):44.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