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芝罘咯鞭是山東省煙臺市為數(shù)不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類項目之一。本文由分析芝罘咯鞭的兩種產生觀點入手,闡述芝罘咯鞭的雙重社會功能,進而從角色裝扮與表演流程兩個方面說明芝罘咯鞭的表演機制。重點探討芝罘咯鞭的舞蹈表演特色,提出芝罘咯鞭的舞蹈語匯是以咯為主、舞蹈動律是左右橫移、舞蹈構圖是對稱軸心、舞蹈審美是威武穩(wěn)健的觀點。同時,兼論芝罘咯鞭在當代正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廣場健身舞蹈的現(xiàn)狀、原因。
[關鍵詞]芝罘咯鞭;煙臺開埠;左右橫移;威武穩(wěn)健;咯肩鞭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6-0128-03
芝罘咯鞭的稱謂源于中國傳統(tǒng)民間舞蹈“地名+形式”的命名方式。芝罘,指隸屬于山東省煙臺市的芝罘區(qū),該區(qū)因其北部坐落中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芝罘島而得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曾三次到芝罘島尋求長生不老藥,并刻石立碑頌德祈福??┦菬熍_方言,讀kā,擊打的意思。鞭是舞蹈道具,又稱霸王鞭、金錢棍、花鞭、連廂等。威武穩(wěn)健的芝罘咯鞭于2006年11月被列入煙臺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煙臺民間舞蹈一張亮麗的名片。
一、芝罘咯鞭的社會功能
(一)觀點分歧
關于芝罘咯鞭的產生,目前存在不同的說法。第一,據(jù)煙臺市《幸福鎮(zhèn)志》載:“芝罘島的民間雜耍歷史悠久且久負盛名,其中‘咯鞭’和‘耍四景’最具特色。據(jù)稱是由清末的一位名叫‘歌子’的東北流浪藝人首創(chuàng),其曲調和動作皆以授徒的形式口手相傳?!盵1]這是僅存的官方性質的史料記載。芝罘咯鞭藝人王學忠提供了另一種說法:“清朝時,有一條福建商船來北方經商,到煙臺時遭遇暴風雨,商船被迫在芝罘島靠岸。船上缺水少糧,芝罘島漁民給了他們很大幫助,使他們渡過難關。為表達感激之情,船員上岸與漁民聯(lián)歡,并傳授了磕(同咯)鞭舞?!盵2]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國力迅速衰弱,禁關令成了一紙空文,由闖關東的移民史可以推斷出藝人是完全可以由東北來山東的,加之芝罘咯鞭和黑龍江花棍舞動作有相似之處,我們有理由相信第一種說法。清光緒年間福建船幫商賈在芝罘區(qū)興建的天后行宮(福建會館),以及福建地區(qū)尚存的錢棍舞,證明第二種說法也行得通。到底是東北人傳授還是福建人傳授,有待更多的有力證據(jù),本文傾向于第一種觀點。但無妨做如下推斷:芝罘咯鞭來源于清朝后期即1861年煙臺開埠前后省外人士的口傳身授,距今至少有150年的歷史,演變中植根本土,不斷融入齊魯文化,逐漸形成了獨具本土風情的煙臺民間舞蹈。
(二)雙重目的
芝罘咯鞭的表演,既有祭祀神靈陽主的功能,又蘊含慶祝漁業(yè)豐收的目的。以歌舞的形式祀神娛人傳于上古,社火在北方漢族地區(qū)廣為流傳,芝罘島“鄉(xiāng)民素有‘耍正月,鬧二月’的民俗。每逢農歷正月,村民們即‘搭臺扮耍’歡度春節(jié),預祝豐收。每年臘月由會首(相當于村長)組織一部分民間藝人進行排練,謂之‘搭班’,到來年正月初三開始‘耍會’。首先要到當?shù)氐摹栔鲝R’祭祀,然后走村串莊,邊走邊耍,一路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從正月到二月‘耍會’不斷”。[3]戰(zhàn)國時期齊國盛行多神崇拜,內陸地區(qū)的天、地、人三位神主 以及膠東 半島的日、月 、陰、陽、四時 五位神主 被齊國國君奉為“八神主”。陽主廟建在芝罘島陽坡,《史記·封禪書》載:“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四曰陰主,祀三山;五曰陽主,祀之罘;六曰月主,祀之萊山,皆在齊北,并勃海?!盵4]咯鞭傳入后,民眾將其作為祭祀的重要手段,融入祭祀陽主的民俗之中。芝罘島民眾大多靠漁業(yè)謀生,正月短暫的閑暇時間,人們通過排演咯鞭,來慰藉辛勞、慶祝豐收,更體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滿足。
二、芝罘咯鞭的表演機制
(一)角色裝扮
芝罘咯鞭由四名京劇武生扮相的少年男子持鞭而舞。新中國成立前,咯鞭均由芝罘島長相俊美、四肢協(xié)調的15歲左右的男子表演。舞者頭包黃色(或藍或粉)長方巾打結于腦后,并戴插有粉色(或紅)兩顆雞蛋大小絨球的發(fā)箍,前額、眼周、腮部、唇部勾紅色彩妝,眉毛描粗上挑細收,身穿黑底銀邊戲曲對襟兵衣和紅底銀邊燈籠褲,肩披約2.5米長、0.15米寬的紅色披帶并從兩側鎖骨處垂于身前(現(xiàn)多用一根約2.5米長的紅絳子,圍繞上身并在胸前打出一個菱形圖案,兩條長穗貼緊垂于兩腿之間約0.8米),腰扎約0.2米寬的黑色腰箍勒進披帶,腳蹬黑色軟底靴。霸王鞭鞭長約1米,以竹制成,兩端各嵌有兩或三枚古代銅錢,舞動時碰撞發(fā)聲,鞭身用彩色布條包裹或涂上彩紋,鞭的一側掛有中國結或紅色長方巾。清朝咸豐年間京劇正式形成,煙臺早在咸豐二年就辦起了戲班,特別是咸豐十一年(1861)煙臺開埠之后,“自京津南下或由滬寧北上的、自東北進山東的,煙臺是必經之地,許多京劇名角兒路過此地,多會拜碼頭獻藝”。[5]舞者京劇武生扮相的情況,也從另一個層面證明了本文關于芝罘咯鞭產生于清朝后期,距今至少有150年歷史的推斷。
(二)表演流程
芝罘咯鞭的表演按順序分為出場、中段和收場,由民族樂器和膠東小調伴奏。出場時,樂隊無限反復打擊樂《急急風》伴奏,一名舞者由上臺口上場擺舞姿亮相,引出另外三名舞者,四名舞者用圓場步繞場一周,樂隊行打擊樂《四擊頭》,舞者停于對稱四角,做劃地鞭動作。中段內容最為豐富多彩,樂隊演奏膠東小調,四人邊唱邊舞。唱的是《三國五更》和《列國五更》,后者已失傳,前者共有十段三百余字,內容是以一至五更的時間順序為軸,高度概括了三國演義中的部分情節(jié),有“苦肉計”“借東風”“草船借箭”等。四人每唱完一段變化一個隊形,隨之自由組合一套舞蹈動作,隊形(當?shù)胤Q場子)對應唱段共有“四門斗”“剪子股”“倒推磨”“長趟”“大調角”“十字架”“雙扭翅”“單扭翅”“剪子股”“殺四門”十個。中段舞蹈動作特色鮮明,當下舞者表演時大多只舞不唱,更凸顯了舞蹈性。中段結束后,樂隊行打擊樂《沖頭》,四人變成斜排,做舞姿亮相,再用圓場步由下臺口依次下場。芝罘咯鞭結構規(guī)整、流程連貫,舞蹈風格更為濃郁。
三、芝罘咯鞭的舞蹈特色
(一)舞蹈語匯
咯肩鞭、咯腳鞭、咯地鞭是芝罘咯鞭的三組典型動作。表演時舞者右手持鞭,有兩種拿法。四指并攏與拇指握住鞭稱為握鞭,握鞭時虎口所對一端稱鞭頭,另一端稱鞭尾。捏鞭的拿法是食指、中指并攏與拇指捏住鞭,無名指、小拇指向手心卷回。
咯肩鞭,八拍完成。1—左弓箭步,左臂下垂,右腰咯鞭尾;2—右弓箭步,鞭頭經左至左上方,左手至左上方咯鞭頭;3—左弓箭步,左手“提襟”位,鞭頭經頭頂向下,右肩咯鞭頭;4—下肢不動,手心向上捏鞭至胸前,同時左手咯鞭尾;5—右弓箭步,左手不動,右手由外向里翻腕,左臂咯鞭頭;6—同1;7—右弓箭步,右臂帶鞭頭由外向里至“山膀”位,左手咯鞭頭;8—同3。
咯腳鞭,五拍完成。1—左手“提襟”位,向前上左腳,右腿跨腿向左轉至后,右腳掌咯鞭尾;2—先后落右、左腳順勢轉回正前方成左弓箭步,手心向上捏鞭至胸前,同時左手咯鞭尾;3—同咯肩鞭5;4—左手“提襟”位,右腳起跳成“左立身射雁跳”舞姿,左腳掌咯鞭頭;5—左手不動,左腳起跳,右腳向右后方抬起,右腳掌咯鞭頭。
咯地鞭,九拍完成。1—同咯肩鞭7;2—同咯肩鞭3;3—下肢不動,左手“山膀”位,右手捏鞭于左前方咯地一次;4—右弓箭步,左手不動,右手捏鞭于右前方咯地一次;5—6同咯肩鞭4—5;7—9同咯肩鞭1—3。
此外,還有端鞭、劃地鞭、踏步咯鞭等動作。
(二)舞蹈動律
左右橫移是芝罘咯鞭的基本動律特征。動律是身體運動的規(guī)律,“在一定的程式與節(jié)奏下手臂和雙腿隨屈伸動作的規(guī)律舞動,并在特定的音樂節(jié)奏規(guī)范下變化舞蹈動作,美化動作與舞姿,體現(xiàn)動作的‘點線’連接”。[6]舞蹈動律是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民間舞互相區(qū)別的顯著標志。以左右橫移為運動規(guī)律,通過上身以腰為軸左右橫移,下肢配合往復的左、右弓箭步,實現(xiàn)不同身體部位擊打鞭頭或鞭尾的目的,正是本文按照北京舞蹈學院許淑媖教授“根元素”民間舞蹈研究法所總結的觀點。橫移是在左右對立又統(tǒng)一和諧的空間中呈現(xiàn)出來的,因為對立,所以立體,生動展現(xiàn)了芝罘咯鞭在協(xié)調運行下的空間立體交錯的視覺效果。
(三)舞蹈構圖
芝罘咯鞭的舞蹈構圖凸顯以對稱靜止與軸心流動相結合的特征。芝罘咯鞭中段表演共有十個隊形,其中“四門斗”“剪子股”“倒推磨”“長趟”“大調角”“雙扭翅”六個構圖,無論從相對靜止時的原地舞蹈,還是到隊形變化流動的路線均呈對稱狀態(tài)。而流動時的方位參照,就是出場《四擊頭》后,四名舞者相對而站的四個角,兩兩相對形成的無形的十字線的交叉點?!霸谥袊凭玫奈幕瘹v史內,已經積累了一整套完整的平衡方法。這方法一直統(tǒng)治著我們的精神生活。這一套方法就是用構圖上絕對的對稱方法,去代替生活真實的表現(xiàn),使人們感到對稱的平衡有一種無限的威力?!盵7]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美學上講究對稱軸心,給人以安寧穩(wěn)定的審美感受,大到北京的故宮,小到煙臺的民居,都深諳此道,同一種思想當然也反映在咯鞭表演上。而流動的構圖,又在安寧穩(wěn)重的基礎上,增添了人們自由靈活的愉悅感受,這也是咯鞭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因素。對稱與軸心相結合的構圖,也體現(xiàn)了“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宇宙觀,從咯鞭舞者四個對稱角的位置出發(fā),去規(guī)劃圍繞軸心點的直形、弧形、圓形線,和日月星辰取得平衡與交錯的線條,最終構成一種舞蹈藝術上的壯麗和自然。
(四)舞蹈審美
芝罘咯鞭整體上呈現(xiàn)威武穩(wěn)健的審美特征。咯鞭由男子表演,男子意味陽剛之美,舞蹈動作輕重分明、高低有致,多“端腿”“跨腿”“弓箭步”“蹲襠步”“晃頭”“山膀”“按掌”“提襟”“射雁跳”等,少見傾、擰姿態(tài)動作,頗有萊夷和齊文化風采?!稘h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盵8]齊國背靠大海土地咸鹵,很少種植五谷。封閉、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煙臺先民勇猛尚武的精神特質,早已化成血液基因。芝罘島民眾打漁為主的生產方式,決定必須與波濤洶涌的大海相搏斗,在驚濤駭浪中求生存,非勇猛不可?!八囆g是以不同的媒介和形象化的手段對人類生活和文化進行精神掌握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人類通過藝術作品表述自身的精神世界,傳達思想感情,并形象地形成一種文化范式?!盵9]咯鞭與芝罘島民眾的文化傳統(tǒng)、生產方式密切聯(lián)系,咯鞭是尚武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尚武精神影響和制約著咯鞭威武矯健的審美特征和風格面貌,二者雙向互動。
(五)當代發(fā)展
芝罘咯鞭在當下正在演變成一種廣場健身的舞蹈。同很多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困境相類似,隨著娛樂方式、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等的改變,老一輩沒有精力和體力從事表演,年青一代沒有意愿和時間從事表演,新興文化和域外文化不斷涌進,“搭臺扮?!钡拿耖g藝術表演活動經受著方方面面的沖擊。據(jù)調查顯示,目前芝罘咯鞭主要靠煙臺市(含芝罘區(qū))的文化部門、芝罘島街道辦和少許熱心人士等進行保護傳承。傳統(tǒng)的表演機制雖不多見,但當?shù)厝藦V場健身時用咯鞭,卻成為一種新的時尚,民眾保留了咯鞭的動作和動律,把打擊樂伴奏換成了喜聞樂見的山東民歌,按照一定的方法重新排演著咯鞭。特別在咯鞭被列入煙臺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芝罘島民眾視其為舞蹈形象代言,充滿了榮譽感和自豪感。加之咯鞭健身,從組織到表演,既可以靈活頭腦、協(xié)調四肢,又可以愉悅心靈、陶冶情操,還可以和睦鄰里、增進友誼,更可以團結鼓勁、振奮精神,其在民眾心中的地位亦無可取代。
結 語
芝罘咯鞭作為煙臺民間舞蹈之一,在海陽秧歌、棲霞八卦鼓舞等姊妹舞蹈的耀眼光環(huán)下,尤顯得星光黯淡,但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的民間“社火”,自然有存在的道理和發(fā)展的依托。芝罘咯鞭本土氣息濃郁的社會功能與表演機制,可謂別有洞天、煞是好看。本文借助舞蹈本體論的有關方法,將表演形態(tài)上升到哲思層面,剖析推導出了芝罘咯鞭以咯為主的語匯、左右橫移的動律、對稱軸心的構圖、威武穩(wěn)健的審美等觀點,這也印證了黑格爾的“即形式之轉化、形式即內容之轉化”的美學論斷。
注釋:
[1]俞祖華,周 霞,王鵬飛.璀璨明珠: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240.
[2]http://news.shm.com.cn/2015-09/27/content_4391917_2.htm.
[3]朱正昌.舞蹈[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4:219.
[4]支 軍.膠東文化撮要[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33.
[5]姜振友.老煙臺京劇軼事[N].煙臺晚報,2015-05-12.
[6]李瑞林,戰(zhàn)肅榮,王瑞雪.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8—19.
[7]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48.
[8]逄振鎬.齊魯文化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0:65.
[9]烏力吉.藝術心理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127.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