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白局,是一門用城南老南京話說唱的藝術,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它內容豐富,囊括南京的歷史風貌、民族來源、遷徙經過、民俗風情、風物特產、生產生活等方面,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依舊處于瀕臨失傳的現狀。如今的中國,國際局勢動蕩不安,改革創(chuàng)新引領一切,教育也須走創(chuàng)新的必經之路。所謂地方課程,則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地方社會發(fā)展及其對學生發(fā)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所涉及的課程。新課程標準強調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提倡本土音樂與民族音樂,從文化傳承的價值中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凝聚力,因此,本文就南京白局的發(fā)展歷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相結合,將白局引入中小學地方課程做出思考與分析。
[關鍵詞]南京白局;本土音樂;地方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3-0050-02
[作者簡介]何"悠(1990—"),女,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揚州"225600)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矛盾統(tǒng)一
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外交頻繁,民族、宗教文化互相交流,多元文化如何在矛盾碰撞中筑起和諧關系的問題開始面臨挑戰(zhàn)。各民族所展現的紛呈文化則是我國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來源,地方文化必須被重視,這關系著國家的發(fā)展和未來。
(二)南京白局的歷史背景
南京白局始于明末清初,因此白局曲牌大多來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富江南地方特色,屬于聯曲體說唱藝術。白局的曲種較多,因此又有“百曲”之稱。白局的伴奏有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絲竹樂器,再加上極具特色的打擊樂器板鼓,或是碟盤、酒盅等道具,表演形式既有趣又不失精彩,被譽為“南京民間文化百科全書”。白局在表演時,一般由一至二人,多則三至五人,表演內容涉及南京的歷史風貌、民族來源、民俗風情、俚語方言等,極具本土文化的研究價值。
白局與絲織業(yè)息息相關,絲織業(yè)的興衰與白局的起落緊密相連。明代為絲織業(yè)的繁盛時期,絲織工人為緩解壓力,以當時的江南小調、明清俗曲為題材,信口拈來的即興小曲則使白局已具雛形,其說唱內容也多圍繞繁重的生產。清代則為絲織業(yè)鼎盛時期,由于供不應求,官府設立織造署來減輕絲織工人的負擔,由此,白局的內容開始出現變化,不再是單一的訴苦繁重的紡織內容,還包括神話故事、民間風俗、風土人情,題材逐漸豐富起來。[1]
1864年曾國荃攻破天京城,然而他縱容手下火燒天京城,使得百姓傷亡,絲織業(yè)遭遇滅頂之災,白局開始衰敗。此后隨著滿清王朝的滅亡,絲織業(yè)不再作為皇室貢品,開始停滯不前。工人們苦心于生活,已無心對白局進行創(chuàng)編,一部分紡織工人以白局為生計開始表演謀求生活。1931年“九一八”事變幾乎對白局造成毀滅性打擊。再隨著新中國成立,到全國總工會不允許設立專業(yè)性藝術團體后,白局真正沒落了。
(三)地方音樂課程的特征與作用
地方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有機補充,首先,它具有民族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國,各國文化都具不同特色,地方音樂課程的開發(fā)需要從各民族中吸收傳統(tǒng)音樂的優(yōu)秀文化,用音樂溪流澆灌文化土壤,從而能有效保存、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符合需要的多民族人才,從而實現多民族共同進步。其次,地方課程具有時代性,地方課程必須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應具有流動性、靈活性,與現代學生生活結合。南京白局大多體現當時的生活風貌,雖有歷史研究價值,也需新鮮血液去澆灌出不同形式、體裁的作品,也需要一定的現代氣息,由此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與關注,從而進一步去了解歷史文化、時代的發(fā)展,才能促進學生認識社會,關心社會。地方課程還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方都具有不同的地理構造,應該充分發(fā)揮地方特色,挖掘具有特色的地方課程,順應教育改革的要求,也順應時代的發(fā)展。[2]
地方課程是連接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橋梁,由于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各地方經濟發(fā)展、文化發(fā)展都不一樣,學校發(fā)展的不均衡,新的課程改革則將部分權力給予學校與地方,讓學校根據學生的發(fā)展、地方根據資源的特色進行課程改革,因此地方課程是一座橋梁,它與國家、學校緊密相連,共同進步。地方課程是課程改革的產物,因此需要從學生出發(fā),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學生,發(fā)現并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培養(yǎng)其自信心、責任心、創(chuàng)新能力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完整的人”。
(四)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音樂教育要求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驗稿)》提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新課程改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凸顯人本主義思想。對以往過于重視理論課程目標的一個糾正。而對于人本主義思想和情感體驗的忽略,不重視音樂的審美感受,過度注重與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基礎教育改革提出:音樂教育的實施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推崇素質教育,而不僅僅是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強的學生,機械化學習,而忽略作為學習主體的人的感受。
由于我國地域寬廣,各地方自然條件不同,風俗習性也各不相同,國家教育的統(tǒng)一管理又無法全方位照顧到這些差異性,地方課程的開發(fā)解決了這一問題,這是在學校教育的作用不能平衡兼顧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課程政策。它更加優(yōu)化地方上的課程教育效果。
(五)南京本土音樂的流失
本文所謂的本土音樂則以南京為發(fā)源地發(fā)展起來的民間傳統(tǒng)音樂。南京白局、鮮花調諸如此類包含多種體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文化色彩的本土音樂,雖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但面對如今中西音樂文化的碰撞,以及受半殖民時期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課程確立的特殊條件下,難免留下當時的文化殘骸,西方音樂更為先進的這種壟斷性觀念在21世紀的今天愈發(fā)顯著。現如今南京的本土音樂已遇危機,表演者多已年邁,青年繼承者也寥寥無幾,因此急需保護這一地方的文化特色。
二、研究途徑
(一)文獻分析法
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圖書館的資源,檢索與白局有關的國內外論著和文獻,了解白局的歷史過往、發(fā)展過程等,并對資料進行一定整合、閱讀和思考分析。
(二)實地調查法
走訪老一輩白局表演者,積累知識與經驗,探訪白局青少年傳承地,以及去當地白局文化館進行調研等。
(三)支持白局的創(chuàng)新
如傳統(tǒng)音樂與現代音樂的作曲碰撞,加入西洋樂器的伴奏等,在一定情境教學下,使學生與本土文化之間發(fā)生情感聯系。打造特色學校,選擇白局作為學習課程,使非遺文化能夠得到傳承,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將白局融入日常生活與學習也是對白局的良好保護。
(四)問卷調查法
設計針對教師、學生的問卷調查。音樂教師的調查范圍則在教授中小學音樂課程的任課老師;學生調查范圍則在小學一至六年級和中學一至三年級;通過對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音樂教育資金投入、音樂課程的開課情況等方面調查研究,了解南京地方音樂的現狀,以及白局的受眾度,從而有效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研究意義
(一)對于本地文化的傳承
地方課程體現各地方音樂特色,展示民族文化,這也順應新時代教育改革,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要求。白局是通過音樂的形式來展現南京當時的歷史背景、民俗習慣、地方特色、種族遷徙等一系列的變化,不論從歷史的角度,發(fā)展的角度,還是文化的角度,不忘根不忘本,是中華人民必須牢記的使命,因此地方文化必須得到保護與傳承。了解祖國音樂文化,這是莘莘學子必須要背負的使命,音樂包含文化精神、文化底蘊,只有熱愛祖國文化,才能放眼于未來,才能真正拓寬視野。
(二)順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需要
中小學音樂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不再進行“灌輸式”教學,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師授課制,而要使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做到“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均衡發(fā)展。弘揚民族傳統(tǒng)音樂,傳播本土特色音樂文化。
(三)地方課程實踐性的空缺
通過大量文獻發(fā)現,研究人員對于地方課程的研究以理論居多,例如地方課程的重要性,教育制度的改革,學校策略等各類問題研究較多,而相比之下對地方課程的實踐性了解較少,本文通過對南京白局的實地調研,發(fā)現問題的基礎上將白局引入地方課程,從音樂課程的開發(fā)模式、教資篩選、資源選擇、材料運用方面都結合當地的文化特征入手,并努力增加創(chuàng)造性元素或方法。
結"語
地方課程的開發(fā)基于中國實際國情,在知識經濟發(fā)展的今天,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外文化不斷交融,多元文化的碰撞。與國外相比,依舊需要很大改進,但不能盲目主張“與國際接軌”。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地方音樂的開發(fā)和探究不會停止步伐,研究者們終將會在探索的過程中一步步趨向成熟,不斷在音樂課程開發(fā)的理論基礎上做出創(chuàng)新,本文僅僅是針對將南京白局引入地方課程的一種思考,這僅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很小一部分,而白局作為歷史發(fā)展長河中遺落的明珠,如何有效利用這一地方資源進行文化拓展?如何進行改良使白局文化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本文既是將南京白局引入中小學地方課程的途徑思考,也是對于如何保留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沉思。
注釋:
[1]孫鵬祥.論民族音樂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J].文藝評論,2014(09):120—123.
[2]周"燁.南京本土音樂的傳播現狀理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7(06):146—147.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