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根據教育學、心理學及音樂學相關學科的理論,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體會,對兒童聲樂教學中教師的基本要求和兒童心理因素進行分析,概括出兒童聲樂學習心理特點與功能,并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兒童聲樂學習效果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兒童聲樂;兒童心理;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5-0063-02 pan lang=EN-USgt;05-0061-02 =EN-USgt;2020)05-0059-02
本文根據筆者自身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淺談兒童聲樂教學的相關問題。在筆者教學過程中發(fā)現,成年人對于聲樂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而兒童對于美好聲音是沒有主動追求的。在心理變化上兒童要比成年人更加復雜和敏感,往往很多專業(yè)聲樂老師完全忽略這點,習慣性用成年人的思維和教學方式來針對兒童進行聲樂教學,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是完全錯誤的。所以,筆者翻閱了有關兒童聲樂教學和兒童心理學有關書籍,采用經驗總結和文獻分析的方法,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兒童聲樂教學中教師的基本要求和兒童在聲樂學習中的心理特點進行初步探索,根據以上問題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
一、兒童聲樂教學對聲樂教師的基本要求
對聲樂表演者和聲樂教師而言,一個優(yōu)秀的歌唱家不一定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家,聲樂表演者重在會“唱”,而聲樂教師重在會“教”。正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懵懂無知的孩子,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謹慎,絕不能把孩子當作“試驗品”,而是要有充分知識儲備以及豐富的經驗,也絕不能是“半吊子”或者只是教給孩子們唱幾首簡單的兒歌就可以輕松混入教師隊伍中來。在筆者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在兒童聲樂教學時,聲樂教師不單單是掌握聲樂專業(yè)知識,需要我們知識面廣,涉及多方面專業(yè),以下筆者就從三個方面開始論述。
(一)兒童聲樂教學中語文知識的運用
在歌詞學習方面,兒童掌握知識量較少,絕大部分五歲以下的孩子漢字還認不全,對歌詞的學習就更是舉步維艱了。有些歌曲中不懂的字或者詞語還須解釋給孩子們聽。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的孩子會出現平翹舌不分、吐字不清晰、方言較重等問題。在表達情感方面,對歌詞理解不當,就會導致兒童演唱時情感表達有誤。這就需要我們聲樂老師對語文這門課程熟練掌握,在教學中要反復糾正孩子們的錯誤,做出正確的示范,教給他們正確的發(fā)音和對歌詞的理解。其次,在學習一首歌曲的時候,不僅僅要教會他們音準、節(jié)奏、旋律、歌詞等,更重要的是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意境。
(二)兒童聲樂教學中舞蹈的運用
兒童就是天真爛漫、無拘無束、活潑好動的代名詞。兒童聲樂的學習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單是學習歌曲這么簡單??梢韵胂笠幌?,在舞臺中央,孩子只會機械地演唱會是什么樣子呢?這會抑制孩子們的天性,也會讓歌曲作品喪失活力,甚至會讓孩子們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對聲樂失去興趣。所以,為了體現孩子們活潑的天性,聲樂老師需要編排一些舞蹈動作,做出各種面部表情讓孩子們模仿學習。在多名小孩對唱、齊唱、合唱當中,聲樂老師還需要配合歌曲或是歌詞來設計造型、動作、隊形等。這樣就使歌唱變得多樣、豐富、立體,更加可以提高孩子們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兒童聲樂教學中藝術指導的運用
不論是成人聲樂教學還是兒童聲樂教學,即興伴奏是聲樂教師的必備技能。首先,兒童對音準感覺并不敏感,如果一味聽音響伴奏的話無法對音準進行有效練習,所以,鋼琴是訓練音準的必備工具。老師可以準確清晰地彈奏出音準以便孩子練習。其次,每個人嗓音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可以輕松唱出高音,有的孩子對中低音比較拿手。所以,教師必須熟練掌握所有調式的即興伴奏,找到適合孩子音高的調。這樣老師就可以在孩子們的聲樂學習訓練中,更加有效地訓練和了解他們的聲音條件。
二、兒童聲樂學習中的心理特點
(一)兒童聲樂學習中的心理特點
兒童(以小學生階段為主)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大腦結構與機能得到突出發(fā)展,神經系統(tǒng)進一步完善,感知覺(包括聽覺、視覺等)得到迅速發(fā)展,是增長知識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對于無意當中接收到的信息會記得更深刻些,而對于老師有意識地教給他們的知識經常是“左耳聽,右耳冒”,甚至是會出現抵觸的情緒。這就對聲樂教師的上課模式提出了特殊要求。我們要通過做游戲、表演、比賽等形式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兒童會出現明顯的榮譽感和羞恥感,當兒童極力去表現而受到了老師表揚時,就會有很強的榮譽感。如果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不認可,則會有羞恥感。體現在教學上來說,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增強其榮譽感,提高其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還可以采用課堂積分的方式,使學習興趣隨著參與學習活動逐步培養(yǎng)起來。
(二)兒童聲樂學習中的心理功能
一般說來,兒童聲樂學習包括基礎、鞏固和熟練三個階段。在基礎階段,兒童通過模仿和練習,聲音概念逐步形成。在這個階段,兒童的模仿練習主要是根據對教師講解的大體印象而進行的,會出現顧了這頭忘了那頭,以及對聲音好壞的判斷有偏差等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有足夠的耐心針對不同問題制訂不同方案,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聲音概念,克服畏難、厭煩心理[1]。在鞏固提高階段,兒童掌握了一定的發(fā)聲技巧,但對歌曲情感以及細節(jié)問題的處理還有待改善,這個階段老師需要增強兒童的自信心,鞏固正確的發(fā)聲習慣,選擇合適的作品讓兒童能夠熟練掌握。在熟練階段,學生的發(fā)聲技巧基本趨于熟練,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更準確地指導以及選擇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作品,并且鼓勵學生多參加演出比賽活動,增強學生的表現力和自信心。作為兒童聲樂教師,掌握學生心理活動,不僅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事半功倍,而且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
三、教學策略
(一)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給學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在溝通,教師所表達的情緒,學生同時也會被帶入。所以教師必須精神飽滿,有積極的狀態(tài)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好的情緒也可以更好地走進兒童的內心,以“交朋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溝通與信任。那么,老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兒童的想法從而制訂出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案。老師也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的形象,成為他們的好榜樣,讓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學習。
(二)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張武升在《教學藝術論中》一書中對教學語言藝術下了一個綜合性的定義:教學語言藝術指在教學中善于選擇和使用具有審美價值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風格,以教書育人,陶冶學生的語言美感的創(chuàng)造活動[2]。筆者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對此感觸頗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形象化的語言,例如“孩子們,想象一下自己的嘴巴張到了鼻尖上,聲音從鼻尖出來是什么感覺呢?”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理解老師的教學內容。除去老師講解的部分,與兒童積極地溝通會讓教學順利進行。過多使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會顯得乏味,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學習興趣。那么,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觀點,然后再對其進行分析,或者先拋出兒童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去思考。這樣不僅教學目的達到了,還讓學生有了主動思考的習慣。教學語言同我們的日常用語和工作用語不同,需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在教學中是極其重要的。
(三)豐富實踐活動,提升自信心與積極性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苯Y合實踐來說,兒童學習聲樂無外乎兩種情況:個人喜愛,家長培養(yǎng)。那么聲樂的學習到底能給兒童帶來什么呢?是為了音樂感覺的培養(yǎng)?為了學習更多的歌曲?還是為了唱歌更好聽?筆者認為大部分的家長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的孩子更加積極自信、大方得體。這也是我們在培養(yǎng)聲樂藝術當中非常重要且明確的教學目的。在臺下訓練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姿態(tài)儀表,還有狀態(tài)必須是積極的。這樣不只是在上臺表演的時候才要求,而是在課堂上長期訓練成為習慣。通過對聲樂的學習可以使兒童增強自信心,提升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兒童學習時間較短、基本功不扎實、表演不成熟的時候,不要急于讓兒童上臺演出。否則兒童會出現羞恥感,從此失去信心。而到鞏固提高階段,就要積極創(chuàng)造演出機會,讓他們在表演中學習,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結語
在聲樂教學中的相關問題有很多,本文就三部分問題提出筆者的一點思考。我們面對的是懵懂無知的孩子,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謹慎,不能把孩子當作“試驗品”,而是要有充分的準備和學習。了解作為兒童聲樂教師需要扮演多重角色。要了解兒童的心理,抓住兒童的心理,不斷研究教學策略,進行有效教學。作為兒童聲樂教育者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自己的職業(yè)負責。
注釋:
[1]臧歡.兒童聲樂學習中的心理因素及其運用[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3):3.
[2]張武生.教學藝術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