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 康國欽 李凱
(國防科技大學 信息通信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0)
近年來,高速率、寬頻帶、大容量通信成為了研究熱門。但是如今的頻譜資源有限,超寬帶頻段已經(jīng)占用了不少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考慮提高頻譜利用率。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可以在相同帶寬情況下提高信道容量和頻譜利用率[1],這對于日益緊缺的頻譜資源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天線在通信系統(tǒng)中的作用至關重要[2],性能優(yōu)良的系統(tǒng)離不開性能優(yōu)良的天線。MIMO超寬帶天線兼具工作頻帶寬和頻譜利用率高的優(yōu)點[3],因此,研究和設計性能優(yōu)良的MIMO超寬帶天線意義重大。MIMO超寬帶天線設計主要分為兩步:第1步是展寬帶寬實現(xiàn)超寬帶特性,第2步是降低互耦提高隔離度。展寬帶寬的做法有很多,主要有采用缺陷地結構[4]、阻抗匹配技術[5]、分形技術[6]等。趙小瑩等[6]設計了一款具有樹狀分形結構的超寬帶天線,天線帶寬展寬至4.2~17.5 GHz。提高隔離度的方法主要有地板開槽[7]、添加寄生單元[8]和中和線[9]等。文獻[9]為了提高隔離度,采用中和線技術,將天線不同單元用寬帶中和線連接。目前在MIMO超寬帶天線的設計中,主要還是基于仿真軟件[10]實現(xiàn)。對于MIMO超寬帶天線的設計要同時考慮S11和S12,如果利用上述提到的方法進行設計,涉及到的參數(shù)多,過程復雜,而且在設計過程中,展寬帶寬可能與提高隔離度是矛盾的,這就需要綜合考慮,此外利用仿真軟件設計,工作量會大幅增加,并且效率低下。優(yōu)化算法已廣泛應用在天線的設計中,通過優(yōu)化算法的自動優(yōu)化設計,能夠大幅提高效率,并且設計的天線性能優(yōu)良,具有新穎的形狀。然而目前利用優(yōu)化算法設計超寬帶天線,多是以天線S11作為優(yōu)化目標,利用優(yōu)化算法對天線多項參數(shù)進行聯(lián)合優(yōu)化的文獻還比較少,尤其對MIMO超寬帶天線優(yōu)化設計的文獻鮮有發(fā)表。本研究利用差分進化算法[11]結合矩量法[12]對一款天線進行優(yōu)化設計,以S11和S12作為聯(lián)合優(yōu)化目標,得到一款性能良好的MIMO超寬帶天線。
本研究設計的MIMO超寬帶天線是在微帶天線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微帶天線可以認為具有無限大的地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利用格林函數(shù)進行求解。然而,本研究的MIMO天線選擇的是有限大地板,在這里就需要利用Schaubert-Wilton-Glisson(SWG)基函數(shù)和Rao-Wilton-Glisson(RWG)基函數(shù)進行求解,對于金屬部分,入射電場Ei和反射電場Es滿足
(1)
下標t表示切向分量。在介質(zhì)體內(nèi),電位移矢量D和電場之間滿足如下關系:
(2)
Es(r′)=-jωA-φ
(3)
(4)
(5)
其中:ω是角頻率,A是電流產(chǎn)生的總的矢量磁位,s是包圍源的曲面,V是s所限定的體積,是哈密頓算子,′是哈密頓算子對坐標的求導,As是面電流產(chǎn)生的矢量磁位,Av是體電流產(chǎn)生的矢量磁位,φ是電荷產(chǎn)生的總的標量位,φs是面電荷產(chǎn)生的標量位,φv是體電荷產(chǎn)生的標量位,Js是面電流密度,Jv是體電流密度。G0為自由空間格林函數(shù),可以用下式進行表示:
(6)
式中,k是波數(shù),R是從源點指向觀察點的矢量。Js可以表示為
(7)
式中,In是第n個RWG基函數(shù)的展開系數(shù),fn是第n個RWG基函數(shù)。D和Jv可以分別表示為:
(8)
(9)
〈Ei,fm〉=jω〈A,fm〉+〈φ,fm〉=jω〈As+
Av,fm〉+〈φs+φv,fm〉
(10)
其中,fm是第m個RWG基函數(shù)。同理,對于介質(zhì)部分
〈Ei,qm〉=jω〈A,qm〉+〈qm〉=
jω〈Av+As,qm〉+〈φv+φs,qm〉+
qm〉
(11)
對于微帶天線,利用矩量法進行三角形和四面體剖分后,可得到矩陣方程:
ZI=V
(12)
其中:
(13)
(14)
(15)
式中:M是SWG基函數(shù)的個數(shù);N是RWG基函數(shù)的個數(shù);Zcc、Zcd、Zdc和Zdd分別表示金屬對金屬作用、介質(zhì)對金屬作用、金屬對介質(zhì)作用以及介質(zhì)對介質(zhì)作用的阻抗矩陣,4類矩陣的幾何參量如圖1所示。
通過上述的推導計算,建立阻抗矩陣,下面就可以進行具體的編程[13]計算。
考慮到基于仿真軟件設計天線工作量大,效率低,本研究采用優(yōu)化算法結合矩量法對MIMO超寬帶天線進行優(yōu)化設計。眾多優(yōu)化算法中,差分進化算法因其具有程序簡單、計算速度快、尋優(yōu)效率高等優(yōu)點,備受科研人員的青睞。在對微帶天線進行優(yōu)化時,首先需要對金屬貼片和地板進行剖分,再決定剖分后小金屬片的去留,這對應了編碼的0和1。將標準的差分進化算法[14]轉(zhuǎn)換為二進制差分進化算法,便于編程計算,并且會提高優(yōu)化效率。對于差分進化算法,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這里直接給出計算流程,如圖2所示,圖中g為進化代數(shù)。
(a)Zccmn
(b)Zcdmn
(c)Zdcmn
(d)Zddmn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in matrix computation
從圖2可以看出,差分進化算法先是初始化,之后再進行變異、交叉和選擇,而遺傳算法[15]則是先初始化種群,再選擇,交叉和變異。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差分進化算法先由父代個體進行變異,之后父代個體之間進行交叉生成新個體,新個體與父代個體在一起進行選擇;而遺傳算法是先對父代個體進行選擇,之后再進行交叉,最后通過變異生成新個體,而變異后的子代個體被選擇的概率與適應度值有關,對于最大化問題,適應度值越大被選擇概率也會越大。因此,在收斂性方面,差分進化算法相對遺傳算法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這在本研究后續(xù)的計算實例中將會得到體現(xiàn)。
圖2 差分進化算法流程圖
為了能夠設計出符合要求的MIMO超寬帶天線,在一款簡單MIMO天線的基礎上,利用上文提到的矩量法和差分進化算法對其進行優(yōu)化。待優(yōu)化的天線結構如圖3所示。天線介質(zhì)材料為介電常數(shù)3.5、厚度1.5 mm的聚四氟乙烯,天線的尺寸參數(shù)如下所示:L=48 mm,W=35 mm,W1=2 mm,L1=14 mm,L2=12 mm,L3=15 mm,L4=18 mm。圖4示出了天線優(yōu)化前的S11和S12曲線。從圖4中可以看出,天線在3~11 GHz幾乎不工作。由于天線是關于Y軸對稱的雙端口結構,S11和S22重合,S21和S12重合,因此,只需要研究S11和S12即可。
為了設計出S11和S12都符合要求的天線,選擇差分進化算法對天線原始結構進行優(yōu)化。設計之初,確定目標為天線的帶寬覆蓋3.1~10.6 GHz,并且具有良好的隔離度。在3~11 GHz的范圍內(nèi)取40個頻點,計算每個頻點的S11和S12,若S11≥-10 dB或S12≥-15 dB,當前頻點的目標函數(shù)為T(n)=0;若S11<-10 dB且S12<-15 dB,當前頻點的目標函數(shù)為T(n)=1。適應度函數(shù)取這40個值的和,表示為
(a)正視圖
(b)背視圖
圖4 天線優(yōu)化前的S參數(shù)
(16)
從圖8中可以看出,天線經(jīng)過優(yōu)化后帶寬展寬至4~9GHz,并且在這個頻段內(nèi),天線的S12小于-15dB,表明天線具有較好的隔離度。由于天線的尺寸有限,可能是網(wǎng)格劃分和優(yōu)化的頻率點選取過大等因素,導致所優(yōu)化的天線工作帶寬未達到 3~11 GHz,但是工作帶寬為4~9 GHz的天線已屬于超寬帶天線的范疇。
圖5 本研究提出的算法與文獻[16]的算法收斂曲線對比
Fig.5 Comparison of convergence curves between the algorithm in this paper and the algorithm in the reference [16]
圖6 優(yōu)化前后天線貼片和地板的結構
Fig.6 Structure of antenna patch and ground plane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b)背視圖
所設計的天線還需要經(jīng)過加工實測才能確定天線能否實際應用于通信系統(tǒng),加工后的天線如圖9所示,利用矢量網(wǎng)絡分析儀對天線的S11和S12進行測量,結果如圖10所示。仿真和實測的S11、S12吻合度較好,存在的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偏差主要來源于計算誤差、測量誤差以及實驗條件的影響。
圖8 天線優(yōu)化后的S參數(shù)
(a)正視圖
(b)背視圖
圖10 天線S參數(shù)的仿真和實測對比圖
Fig.10 Simulated and measuredS-parameters of the optimized antenna
天線性能優(yōu)良與否不僅與S參數(shù)有關,還與方向圖特性有關。天線要求能在各個方向收發(fā)信號,因此方向圖需要具有良好的全向性。選取工作頻段內(nèi)5.0、6.5和8.0 GHz 3個頻點,仿真計算和測量得到的方向圖如圖11所示。從圖11中可知,天線的方向特性良好,與偶極子天線類似,在H面基本呈現(xiàn)全向輻射特性,E面為8字形。在高頻段,方向圖稍稍發(fā)生了畸變,這對天線的全向輻射特性影響不大。對于仿真和測試結果的誤差,筆者分析主要是測試條件有限導致,并且測量環(huán)境對測試結果也有較大的影響。
考慮到MIMO天線的特殊性,還需要研究其分集性能,天線的效率、相關系數(shù)和有效增益比值分別如圖12、13和14所示。圖12結果顯示,天線的效率較好,在工作頻段內(nèi)均在65%以上,滿足設計要求;圖13中天線兩個單元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較小,均在0.5以下,表明天線具有較大的信道容量;從圖14中可以看出,天線有效增益的比值遠小于3 dB,表明天線兩個單元接收信號能力相當,天線獲得了較大的信道容量。因此,天線分集性能良好,以上3個指標均達到了MIMO系統(tǒng)的要求。
(a)5.0 GHz
(b)6.5 GHz
(c)8.0 GHz
Fig.11 Simulated and measured radiation patterns of E-plane and H-plane
圖12 天線的效率
圖13 天線單元的相關系數(shù)
圖14 天線的有效增益比值
本研究通過差分進化算法調(diào)用矩量法程序同時對S11和S12進行優(yōu)化,設計了一款具有良好隔離度的MIMO超寬帶天線。相較于傳統(tǒng)超寬帶天線的單參數(shù)優(yōu)化,本研究實現(xiàn)了雙參數(shù)的聯(lián)合優(yōu)化,與仿真軟件優(yōu)化設計MIMO寬帶天線對比,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進行自動優(yōu)化設計,速度快,有效地提高了效率,計算結果表明所設計天線的分集性能良好。對天線加工的實測結果表明,所設計的MIMO超寬帶天線性能優(yōu)良,在寬帶無線通信設備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