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慧(西北工業(yè)大學 藝術(shù)教育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1)
草書在漢代經(jīng)歷了起源、發(fā)展、成熟三個不同階段,是漢世通行的三種書體之一。從20世紀先后出土于甘肅、內(nèi)蒙、陜西、山東、江蘇、湖南等地的竹木簡牘來看,草書占了相當比例,且達到較高水平。北宋晚期書法家黃長睿在《漢簡辨》中說:“章草惟漢、魏、西晉人最妙?!盵1]近代學者羅振玉、王國維在《流沙墜簡》中盛贊新始建國五年的“殄滅簡”(又稱“公輔簡”):“此簡章草精絕,雖寥寥不及二十字,然使過江十紙猶在人間,不足貴也。張、索遺跡唐人已不及見,況此更遠在張、索以前。一旦寓目,驚喜何可量耶?!盵2]據(jù)文獻記載,漢代草書名家輩出,史游、張芝、崔瑗、杜度等都擅長草書,其中張芝被稱為“草圣”。書法史上現(xiàn)存的兩部最早的書學理論著作,崔瑗《草書勢》和趙壹《非草書》都是專門闡述草書的理論文獻,內(nèi)容涉及草書的起源發(fā)展、審美理念、作品收藏、書外功夫及當時的習草狀況等。漢代有不少皇帝、大臣喜歡草書,如王莽在位時經(jīng)常贊譽陳遵尺牘,后漢明帝甚愛北海敬王劉穆草書,漢章帝尤喜杜度草書,曾詔令其用草書奏事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漢興有草書?!盵3]可見,草書在漢代盛極一時,高度成熟,那么它必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書寫體系,漢代草書符號就是這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歷史原因,這一符號體系鮮為人知。20世紀以來,隨著漢代竹木簡牘草書的大量出土,塵封千年的書法遺跡得以重現(xiàn),為漢代草書符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契機。
漢代草書符號是先民們在長期的書寫實踐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使千變?nèi)f化的草法有規(guī)律可循,這是草書發(fā)展成熟的標志之一,也是文字學發(fā)展的里程碑,大大提高了文字書寫的速度。符號產(chǎn)生之目的是為了易辨識、易記憶、易書寫。易辨識是指草書與“篆隸母體”文字一脈相承,既有傳承又有發(fā)展;易記憶是指一個草書符號可代替一類,或者多個偏旁部首;易書寫則是更加簡單快捷、順手方便。于右任先生在《標準草書釋例》中指出,草書“代表符號”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形似漸至不別,遂成為公共之形式……二是稀用之部首,不為立式,而以其它符號代之?!盵4]11-12當然,漢代草書符號不同于標準草書符號,漢代草書符號更為多樣、復雜,有時一個偏旁部首會出現(xiàn)多種不同寫法。本文將文字結(jié)構(gòu)組合分為左右、上下、中間等類,每一類又依據(jù)偏旁和部首的不同進行整理、歸納,共總結(jié)出符號43個,其中單獨符號29個,代表符號14個。
一個符號代表一個部首或偏旁之符號,稱為“單獨符號”。
木字符:“木”字單獨使用或做偏旁時,皆可寫為圖1A、1B。位于左旁時為了與右旁相關(guān)聯(lián),也可寫成圖1C,位于左旁、字上、字下時與單獨使用寫法相同,如圖1D、1E、1F、1G;圖1H是出土于湖南長沙的《東牌樓簡牘》草書“相”字,屬于東漢晚期寫法,與魏晉之后標準草書完全相同。
圖1
雙人符:漢代草書“雙人符”常見寫法有兩種,如圖2A、2B,其中圖2B較為常見;圖2A出現(xiàn)在東漢晚期,省簡為一豎筆,標準草書符號寫法與之相同;圖2C、2D是篆隸書的簡寫,其中圖2C演變?yōu)槲簳x楷書寫法,圖2D省簡為三點,雖符合造字之理,但形同“三點水”,未被傳承下來。
禾字符:“禾”字單獨使用和做偏旁部首時寫法相似,如圖3,有時為了與右旁關(guān)聯(lián),可寫成圖3B,這種方式一直延用至今。
單人符:“人”字單獨使用時如圖4A,位于左旁時常見寫法如圖4B、4C,位于字上時寫法與單獨使用相似,如圖4E、4F;魏晉之后,章草寫法與圖4E相同,今草寫法與圖4F類似。
言字符:“言”字單獨使用時,常見寫法有三種,如圖5A、5B、5C,作右旁或在字下時與單獨使用寫法基本相同,如圖5D、5E,位于左旁時常見寫法有四種,如圖5F、5G、5H、5I,其中圖5F的書寫在漢代之后演變?yōu)闃藴什輹?,一直沿用至今,圖5G法在魏晉之后定型為行書“言字旁”的寫法之一,常見于書圣王羲之和宋代米芾行書作品當中,圖5H、5I法盡管符合草書造字之理,但漢代之后未見流傳。
身字符:“身”字單獨使用時常見寫法有三種,如圖6A、6B、6C,其中6A法較為簡約,位于左旁時常用此代替,如圖6D、6E、6F,為了書寫方便,最后一筆多與右旁相聯(lián)。
刀字符:“刀”字單獨使用時和隸書寫法相近,如圖7A,位于右旁時,常見寫法有四種,如圖7B、7C、7D、7E,其中7B、7C法在漢代草書中較為常見,漢代之后未見7B法,7C法一直沿用至今,是魏晉之后標準草書代表符號,7D、7E法與隸書相近。于右任標準草書把“刀字符”中間之“點”寫在外面。
交字符:“交”字單獨使用時如圖8A,位于右旁時常見圖8B、8D兩種寫法,為了書寫便捷,常與左旁關(guān)聯(lián),如圖8C,一直沿用至今;圖8B法雖然合乎造字之理,但不夠簡約,未被傳承下來。
斤字符:“斤”字單獨使用時常用“一筆或二筆完成”,如圖9A、9B,位于右旁時寫法與9A、9B相似,如圖9C、9D、9F、9G、9H,均合乎造字之理,魏晉之后延續(xù)了圖9D法,西漢早期寫法與篆書相近,如圖9I。
皿字底符:雖然“皿字底”寫法變化豐富,但造字之理相同,如圖10,圖10A、10B、10C、10D、10E、10F與標準草書符號寫法基本相同,10G法為山東銀雀山出土西漢早期簡牘寫法,與篆隸書寫法相近。
衣字符:“衣”字單獨使用和做偏旁時寫法相近,“象覆二人之形”[5]1151,在符合造字之理的前提下又有變化,可謂“和而不同”,如圖11A、11B、11C、11D、11E。圖11F“卒”字從“衣”從“一”,寫法在“衣”部上加一橫畫,如圖11F、11G、11H,其中11H法與魏晉標準草書較為接近,圖11I“裘”字將“求”部安排于“衣”字中間,結(jié)字方式源于篆隸書。
門字符:“門”字單獨使用時常見寫法有二種,如圖12A、12B,做偏旁時寫法與之相近,如圖12C、12D,魏晉草書“門”字源于此。圖12C之“門”部多寫了一點,雖然符合文字造字之理,但不夠簡約,漢代之后未見傳承。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食字符:“食”字單獨使用和做字下偏旁時寫法相同,如圖13A、13D,做左旁時可寫成圖13B、13C,簡捷方便。
示字符:“示”字單獨使用和做偏旁時寫法相近,如圖14A、14B、14C、14D,為了書寫便捷,常與左旁關(guān)聯(lián),如圖14E。圖14F為東漢晚期《東牌樓簡牘》草書“蔡”字,“示”旁和標準草書符號完全一致。
水字符:“水”字單獨使用和字下做偏旁時寫法相同,如圖15A、15B、15C,做左旁時,寫法如圖15D、15E、15F,其中15D法較為常見,為了和右旁關(guān)聯(lián),也可以寫成15G,圖15H法為西漢中期“磨刀石”墓志之“漢”字,三點省減為一豎筆在漢代首見,漢代之后常見。
弓字符:“弓”字單獨使用時寫法與篆隸書基本相似,如圖16A,做偏旁時寫法更為簡捷,一筆完成,如圖16B、16C、16D。
金字符:“金”字單獨使用和做偏旁時寫法較為接近,“人”字下面“或三橫或四橫”,“金”字下面“兩點”可以寫為“一橫畫”,如圖17A、17B、17C、17E,做左旁時為了和右旁關(guān)聯(lián),也可寫成圖17D。
馬字符:“馬”字單獨使用時常見寫法有三種,如圖18A、18B、18C,其中18A法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晚期使用較為廣泛,18B法出現(xiàn)于東漢晚期,并一直沿用至今?!榜R”字位于左旁時寫法與單獨使用時同理,為了方便書寫,最后一筆常常與右偏旁相連。王羲之《十七帖》中的“馬”字和“馬字符”皆與圖18B、18F法相同。
車字符:“車”字單獨使用時常見寫法有三種,如圖19A、19B、19C,其中圖19A法在東漢中期以前最為常見,有草書之意,而無草書之形,可視為廣義草書;圖19B法為東漢晚期寫法,魏晉之后較為常見;圖19C法出現(xiàn)在東漢中期,單獨使用時較為少見,在左旁和字下使用較多;圖19D與標準草書符號相近,圖19F與標準草書符號完全相同,位于下旁時有時也可寫成圖19H、19L,與圖19C法同理。
鳥字符:“鳥”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如圖20A,位于右旁時寫法如圖20B、20C,為了左右關(guān)聯(lián),有時可與左旁連接。漢代草書中“鳥、烏”二字可通假,“鳥”字位于字內(nèi)時寫法更為簡化,變成了約定俗成的符號,其省簡程度超過了魏晉之后的草書,如圖20D、20E。
犬字符:“犬”字在單獨使用時寫法如圖21A,位于左旁時寫法如圖21B,有時左右偏旁相關(guān)聯(lián),可寫成圖21C、21D;圖21E法出自銀雀山西漢簡牘,字中“犬”字寫法如草篆?!墩f文解字今釋》:“犬,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盵5]1604故“犬”字旁第一筆常常向右下行筆,如圖21A、21D。
女字符:“女”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如圖22A、22B,第二筆經(jīng)常先向右行筆,再撇出,和篆隸書寫法相同,最后一筆或直或曲,做偏旁時寫法也不外乎這兩種,為了左右關(guān)聯(lián),有時可與左旁連帶,如圖22C。
火字符:在漢代中晚期之前,“火”字單獨使用時與篆隸書寫法基本相同,如圖23A,在字下時可以連筆為“三點”或“一橫”,亦可與單獨使用時寫法相同,如圖23B、23C。漢末“火”字做偏旁時上面兩點多連寫,如圖23D,這種寫法一直沿用至今。
貝字符:“貝”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如圖24A,與篆隸書基本相同;做左旁時寫法如圖24B,做下旁時常見寫法有二:一種寫法如圖24C,另一種寫法如圖24D、24E,這種寫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標準草書符號。
耳字符:“耳”字單獨使用時與篆隸書同理,如圖25A,做偏旁時常見寫法有三種,如圖25B、25C、25D,其中圖25B、25C法是漢代中期草書的典型符號,圖25D法成為魏晉之后標準草書符號。值得一提的是,圖25E“聞”字寫法出自西漢晚期,省減幅度超乎想象,與圖25D法共同成為后世沿用的草書符號。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牛字符:“牛”字單獨使用和篆隸書相同,如圖26A。位于左旁時,為了方便書寫,變橫為提,或者與右旁相連,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如圖26B、26C。
矢字符:“矢”字單獨使用時如圖27A,位于左旁時寫法如圖27B,為了方便書寫,常與右偏旁相連,如圖27C,這種寫法在魏晉之后定型為為標準草書符號,圖27D法省簡幅度較大,且少見,未被傳承下來;圖27E“知”字出自居延《死駒劾狀》,寫法源于篆隸書,省簡幅度較小,魏晉時期逐漸演變?yōu)檎虏輰懛ā?/p>
病字符:“病字符”無單獨使用,常見寫法是將左邊兩點和右面部件相連,如圖28A、28B,歷代標準草書符號與此相同,圖28C出自銀雀山西漢簡,似隸似草,在草隸之間。
寸字符:“寸”字單獨使用時如圖29A,做右下和下旁時,可以用符號“”來代替,如圖29B、29C;如果“寸”字上邊有部件,可以連寫在一起,如圖29D、29E、29F;如果“寸”字旁上邊有橫豎交叉筆畫時,“豎畫”要出頭,如圖29H、29I、29J,這與魏晉之后標準草書造字之理完全相同;位于右旁時,寫法與單獨使用時相同。
一個符號代表二個及二個以上部首或偏旁之符號,稱為“代表符號”。
頁字符:“頁字符”在漢代有兩個代表符號,一個是“頁”字位于右旁和“”字位于字下時,皆可用符號“”來代替,如圖30A、30B、30C、30D;另一個是“”符號,除了“頁”字位于右偏旁外,還可代表“攴”字旁,如圖30E、30F,這一符號出現(xiàn)于東漢晚期,魏晉之后成為標準草書代表符號。另外,“頭、愿”二字“頁字符”寫法較為特殊(見“頭”字源流考),不過也可使用這個符號代替?!绊摗弊植輹跐h代未見單獨使用。
口字符:“口、白、田、曰、日”等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各異,在字下做偏旁時均可用圖31這個符號來代替,如圖32A(善)、32B(“皆”字從比從“白”)、32C(“審”字下番部字從“釆”、從“田”)、32D會(“會”字下部從“曰”)、32E(書)等。需要說明的是,“口”字做部首時寫法較多,即便是同一文字的“口”字部草法也往往不盡相同,如“合”字下面“口”部還可寫成“三點”“橫折點”等,但均合乎造字之理。
三點符:“口、日、白、甘、酉、目”等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各異,在字下做部首時,均可由“三點”代之,如圖33A、33B、33C、33D、33E,筆畫順序應(yīng)是先兩邊后中間,“兩邊點”代表“兩豎筆”,“中間點”代表里面筆畫,(注:圖33B“者”字從“白”,圖33C“詣”字從“甘”),這些寫法雖然罕見,但符合漢代草書造字之理。魏晉之后只有個別字有所傳承,如《急就章》中“合”字“口”旁寫法便是,如圖33F。東漢晚期之后,這些部首皆可用“兩點”來代替(“酉”部除外),如圖33G。
心字符:“心”字單獨使用時,如圖34A,“心”字和“火”字位于字下時,可以用“一橫”來代替,如圖 34B、34C,這種寫法一直延續(xù)至今?!靶摹弊治挥谧窒聲r,常見寫法還有圖34E、34F,位于左旁時寫法如圖34G。
草字符:“草、竹”二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各異,“癶”字少單用,凡字上為“艸、竹、癶”時,皆可以由符號“”來代替,稱之為“草字符”,如圖35A、35B、35C,其中“草字符”和“竹字符”寫法與魏晉之后標準草書代表符號相同,圖35D法未被傳承下來。
文字符:“文、又、支、欠”等字單獨使用時各不相同,“支”字在漢代草書中未見單獨使用,位于右旁時皆可以用符號“”或“”代替,稱之為“文字符”,如圖36,其中圖36A、36B、36C、37D法與魏晉之后草書符號相同,圖36E法僅用于“欲”字,其它文字之“欠”部未見此寫法。
圖27
圖28
圖30
圖31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辶字符:“辶、廴”皆不單獨使用,做偏旁時最常見的寫法如圖38A、38B,一直沿用至今。圖38C、38D中,“辶字”寫法在漢代早期較為常見,形似“捺畫”,約在東漢晚被淘汰,圖38E這種寫法在漢代也較為常見,魏晉以后行書“辶”常用此法,圖38 F法在西漢早期使用頻繁,似草非草,似篆非篆,似隸非隸,應(yīng)屬草隸。
雨字符:“雨”字單獨使用時如圖39A、39B,“虍”字少單用,這二字在字上做部首時寫法與圖39B法相同,如圖:39C、37D、37E、39 F;圖39G“虍字頭”也可省去左邊一筆,與魏晉之后寫法相似,圖39H法出自山東銀雀山西漢木簡,為西漢早期常見寫法,似草非草,似篆非篆,似隸非隸,應(yīng)屬草篆。
月字符:“月、舟、肉、丹”四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各不相同,“月”字如圖42A、42B、42C,“舟”字如圖:42D“肉”字如圖:42E,“丹”字單獨使用時寫法與《馬王堆》隸書同。這四字在做右旁時可用符號“”來代替,如圖:42F(期:“從月其聲”),圖42G(胡:“從肉古聲”),圖42H(精:“從米青聲,青,從生、丹”),做左旁時寫法如圖:42I,東漢晚期“月字符”演變?yōu)閳D42J(勝:“從力朕聲”;朕:“從舟,灷聲”),與魏晉之后標準草書代表符號相同。
手字符:“手、幸”二字單獨使用時寫法如圖43A、43B,位于左旁時寫法如圖43C-E(報:“從幸從”),有時為了和右旁關(guān)聯(lián),可左右相連;位于字下做旁時與單獨使用寫法相似,如圖:43F、43G。于右任《標準草書》中談到“稀用部首”符號的應(yīng)用時提及:“部首‘幸’,用于左旁只‘報’、‘執(zhí)’二字?!盵4]12
可見“幸”字旁是以“手字符”代替的。
“漢代草書上承古文草字,舊跡可尋,下啟今草草法,新規(guī)已設(shè)。因此,研究漢代草書,如據(jù)草書發(fā)展的橋梁,上窺古文奇字之奧妙,下探今草狂草之遞邅玄理。”[6]通過對以上常用草書單獨符號和代表符號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第一,書體的演變過程是漸進的,新書體孕育在舊書體當中,新舊書體之間必然會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草書由篆隸書演變而來,是篆隸書的快速書寫或簡寫,近代著名章草書法家王世鏜在《稿訣集字》中說,草書“特從篆隸造,那可行楷方?!盵7]隸變之后所產(chǎn)生的隸書、楷書和草書等書體逐漸脫離了篆書的基本形體,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書寫方式和藝術(shù)語言,雖然與母體(篆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但已不可能一一對應(yīng),草書更是如此。于右任在《標準草書》中說:“說文部首五百四十,字匯部首二百十四,楷篆之間,已不悉合。蓋由文字演變,部首不能不有所分合,以為適應(yīng)也。況草書組織,自為系統(tǒng),增減轉(zhuǎn)運之妙,更不可以篆隸繩。標準草書所謂符號,亦即部首,以其建一為首,同類相從,理無二致也?!盵4]7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圖41
圖42
圖43
第二,中國書法的發(fā)展演變是一個由單一(篆書)到多元(五體)、由具象到抽象的符號化過程。符號的產(chǎn)生是為了趨急速耳,方便書寫,如果某個符號寫法較為簡便、美觀,且易于辨識、記憶,那么就會被推廣到與這個部首相同或相近的其它文字當中;相反,如果這樣的寫法怪異、不易辨認,不符合人們的書寫習慣,那么就會被淘汰。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可以看出,草書發(fā)展演變的軌跡,說明漢代草書之草法有規(guī)律可循,具有傳承性和系統(tǒng)性。
第三,魏晉草書與漢代草書一脈相承,東晉王氏一門草書便是漢魏、西晉草書的延續(xù)與發(fā)展,特別是東漢晚期草書的諸多符號被魏晉今草所吸收利用。鐘明善先生說:“晉人集前人和同時代人書法藝術(shù)之大成,為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立了美的典范,美的法則,美的規(guī)矩,美的技法?!盵8]漢代草書為東晉草書高峰的出現(xià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第四,漢代草書符號是今草符號的源頭所在,大量漢代草書符號一直延用至今,如:“辶字符、馬字符、門字符”等。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今草符號和漢代草書符號的差異性,同一偏旁部首的符號寫法在漢代草書中往往多種多樣,而在今草中則相對固定,可用同一符號來代替??梢?,漢代草書符號較為豐富、復雜,這種復雜性為我們研究草書的審美特征和發(fā)展演變帶來諸多啟示。另外,漢代草書單獨符號和代表符號相對較少,而今草的單獨符號和代表符號則數(shù)量龐大,僅于右任《標準草書》中所羅列的代表符號就有六十四個。今草符號產(chǎn)生的重要方法是以“形近則同化”的原則去歸并符號,換言之,當草書的符號在演變過程中達到相當簡練的程度時,人們也許會因為它的形體同另外某個比較常用的符號相似而直接改成那個符號,如“朝、縣、彩、貌、敦”等字左旁的草書寫法就屬于這種情況。于右任在《標準草書》中說:“部首‘’,用于左旁只一‘縣’字,若皆為個別立式,則草書組織,必繁復難記,而亦無裨實際也?!盵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