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燁華
青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道獨特的身影。如果讓學生從小接觸這么干凈的顏色,給他們播下審美的種子,這是否可以成為學生通往藝術世界的一扇門?
開放融合之美
在中國的傳統(tǒng)顏色喜好中,青花瓷的藍與白并不是大眾首選,但青花能以顏色簡潔清爽、紋理豐富交融而風靡全球。2014年,南京市棲霞區(qū)教育局開始重視特色教師的培養(yǎng),政策上的指引使我內心更加堅定地要將“青花”作為特色教學的切入點。于是,青花社團于2014年9月正式建立,首批成員是六年級學生,一場和青花有關的藝術實踐,開始在美術教室里悄悄進行。
瓷器易碎,燒制瓷器又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術含量,對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于是,我引導學生汲取青花瓷藝術中的藍白色系以及豐富紋理,突破原有瓷器載體,將傳統(tǒng)青花藝術元素和現(xiàn)代生活設計進行巧妙融合。在青花社團開展活動的第一年里,六年級的學生在青花教室里找到了一個放松自己心靈的小天地。下課的時候,這些學生會跑來青花教室畫上幾筆,就連白色的凳腳、電風扇葉片都不放過點綴上青花,這是一間令學生流連忘返的教室。
我們師生在青花世界里的自娛自樂,竟然如“蝴蝶效應”一般,引來眾多人的關注,校園里也漸漸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青花印記。走廊的綠植種在了學生精心繪制的青花盆里,報告廳的樓道上方裝飾著青花傘,墻壁上掛著一幅幅的青花裝飾畫,就連教師的觀課筆記本都是青花裝飾的封面……青花,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走遍校園的角角落落。
青花社團初創(chuàng)第一年的尾聲已是盛夏,聽得見樹上的蟬鳴以及離別的互道珍重,首批青花成員與我依依惜別。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把他們的青花作品設計到校園里新安裝的路燈上。當夜幕降臨時,青花作品透過白色燈罩發(fā)出溫暖的光,點亮校園的每一條小路,這是首批青花成員留給母校最珍貴的禮物。
童心創(chuàng)作之趣
2015年9月,我開始執(zhí)教一年級,繼續(xù)挑選苗子組建小小青花社團。入選的學生從此有了一個特殊昵稱:小青花。在學生起點并不一致的情況之下,我首先進行青花知識的梳理,根據(jù)不同年齡段設計出青花知識調查問卷,分發(fā)給他們填寫,以此來了解青花教學從何處入手最為合適。
經(jīng)過仔細研究青花調查問卷的答案之后,我將青花的內容梳理成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從起源、色彩、紋飾、器型等開始,帶領學生進入青花的古老世界。最初的青花紋樣探索是引導他們觀察青花瓷作品中出現(xiàn)的二方連續(xù)圖案,如纏枝紋、錦紋、回紋、波濤、蕉葉、蓮瓣、云肩紋等。當找出規(guī)律后,讓他們練習繪出青花瓷局部的一些經(jīng)典紋樣。比如在輪廓有所限制的青花瓶里嘗試畫一些有規(guī)律的二方連續(xù)紋樣,或者在限定好的形狀之下布局和構圖,畫上簡單的花卉蟲魚。讓能力強的學生臨摹復雜的蓮瓣紋,蓮瓣內多繪上雜寶、祥云等。學生在一定規(guī)則的基礎上,隨心所欲,自由發(fā)揮,畫出的蓮瓣紋另有一番趣味。
臨摹學習后,我開始放手,給予他們一定的媒材,允許他們利用藍白兩色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我們突破瓷的媒材,采用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得來的宣紙、紙碗等作為創(chuàng)作基材,在不同的輪廓和立體面上、在一定的形狀和限制之下進行自由發(fā)揮。比如學生設計青花碗局部時,用了條紋花瓣作為裝飾圖案,看似隨意的布局,在畫面中卻有一種浪漫溫馨的感覺,在詢問學生設計意圖時,她說這是代表春天來了,樓下的櫻花開了,令我心情很好。在一次同課異構時,我給小青花統(tǒng)一發(fā)放媒材紙馬勺,要求他們在馬勺局限的輪廓內進行青花紋樣的設計,學生激活奇思妙想,將自己的個人審美意愿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如第一個學生用兩條散點式的裝飾帶進行小雛菊圖案的排列,畫面充滿現(xiàn)代氣息;第二個學生用纏枝花紋在馬勺內進行角隅紋樣的繪畫,在空白處再填補上文字,圖文并茂,很有古韻;第三個學生別出心裁地將馬勺的方向倒過來,設計成了戲曲臉譜,十分巧妙。實踐證明,學生創(chuàng)作遠遠超過我的想象。
有個小青花在故宮博物院看到青花釉里紅鳳穿牡丹蓋罐,發(fā)現(xiàn)青花瓷器上除了藍白兩色竟然還有罕見的紅色,驚喜地打電話告訴我她的新發(fā)現(xiàn),她回來后畫了一組魚的青花釉里紅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個自覺的探索過程。學生在青花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天真質樸,賦予我很多藝術感悟。藝術來源于生活,但也應該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從小感知藝術的社會價值,這是美術教育的另一面意義所在。
2015年11月,南京市棲霞區(qū)首屆特色教師評選,我?guī)е@一年多來小青花們潛心創(chuàng)作的成果,向評委老師闡述了青花的獨特魔力,我以高分被評為青花特色教師。
點亮生命之光
能進入青花社團的學生都是熱愛畫畫的,當他們成為小青花后開始自帶光環(huán),是很多學生所羨慕的對象。在很多場合,小青花和他們的青花作品成為學校對外展示的一張名片,國內外來賓到校參觀時都會贊不絕口。當大青花走進課堂,無形之中被青花的魅力吸引,并且也開始拿起畫筆。青花,已經(jīng)不再只是學生喜愛的青花,儼然成了一個人人向往的符號。
為了讓全校學生有更多機會來學習青花、體驗青花,同時也為了鼓勵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創(chuàng)作,我們在校園藝術節(jié)活動中,特地策劃了“親子繪青花”的環(huán)節(jié)。報名的親子組合在活動中欣賞了青花獨特的藍與白,也體驗了畫畫帶來的樂趣。從第一屆“鴻雁”藝術節(jié)開始,“親子繪青花”活動成為我們一年一度的固定項目,也成為全校學生期待的視覺盛會。
靜觀目前的青花研究,彼岸甚遠,想起禪宗里說的“一葦渡江”,以此祝福每一位心中有理想的人,能到達心中的彼岸。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南郵校區(qū)學生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