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利烈
摘要:犯罪構成理論是刑法學的核心問題,是行為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關鍵。刑法學界長期發(fā)展總結形成的四要件構成理論受到了階層論的挑戰(zhàn),本文通過對犯罪構成三階層與四要件的比較,對于雙方的合理性和弊端有了理性的認識,這樣對于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完善,就起到了客觀基礎的作用。
關鍵詞:四要件;三階層;借鑒
一、各個學說論
刑法學界對我國整個犯罪構成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了幾種代表性的犯罪論體系論:英美法系的二階層理論,大陸法系三階層理論、犯罪構成四要件理論。
(一)四要件理論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法制建設的發(fā)展,中國對蘇聯(lián)犯罪構成理論進行了適應國情的客觀改善,四要件主要包括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以及犯罪主體四方面。如果同時滿足這四個方面,即構成犯罪,四者缺其一就不構成犯罪,這很像是拼接式的分析方法,沒有邏輯判斷上的先后之分,優(yōu)勢是在形式上簡單明了,但同時在認定某些情形下的定罪,如有未成年人參與的共同犯罪時,所得出的結論不甚合理。
(二)三階層理論
該理論在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時,首先判斷該行為是否符合某罪的構成要件該當性就是構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斷該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通常來說,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是具有違法性的行為。但有時也有例外,例如正當防衛(wèi)行為、緊急避險行為就是不具有違法性的行為。如果具有違法性,再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有責性,即行為人是否負有責任。通常來說,符合前兩個要件的,就具有有責性。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未滿18周歲的少年故意殺人的,或者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故意殺人的,就沒有有責性,就不承擔刑事責任。
兩階層說與三階層說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實際上,兩階層在形式上,是將三階層中的第二步的判斷與第一階段的判斷融合在了一起。
二、各學說在案例分析中的差別
上述差別,在前文所說的,絕大多數(shù)不需要利用犯罪論體系來判斷的案件中,是無法體現(xiàn)的,只有在極端案例或者教學案例中才能夠體現(xiàn)出技術上的差別來。例如,醫(yī)生A想殺害病人B,就每日給B注射一種慢性毒藥,以期待B中毒死亡,然而該毒藥卻意外地使B日漸康復,A的殺人計劃因此落空。很顯然,如果用“四要件”來分析案件,顯然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四要件當中,關于什么是危害行為,怎么樣判斷社會危害性,都是沒有具體明確的標準的。而如果用“三階層”體系,則持不同立場的學者會根據(jù)其立場得出不同的結論(持法益侵害說者會認為無罪,持規(guī)范違反說者會認為系犯罪未遂),至于司法實踐如何選擇,那就要涉及更多的社會因素了。
10歲的狗蛋想要強奸同村的小芳,邀請爺爺為他放風。按照四要件的原理,狗蛋屬于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因此跟爺爺無法構成共同犯罪。但是按照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來判斷,爺爺屬于幫助犯而非實行犯,只有幫助行為的狗蛋爺爺無法單獨成立強奸罪,因為只有望風行為沒有實行行為,如果只按強奸罪的幫助犯定罪,就導致了這個案件出現(xiàn)一種沒有正犯的狀況。但是如果依照德日的三階層(也可精簡為二階層)理論,狗蛋雖然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但在客觀階層也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因此狗蛋和望風的爺爺在客觀階層成立共犯。狗蛋為正犯即實行犯,爺爺為幫助犯。但在最后定罪量刑時,因為狗蛋只有10歲,屬于無刑事責任能力人,他最終免于刑罰處罰,只需對其爺爺克以刑罰即可。
所以,在技術上區(qū)分“四要件”和“三階層”是意義不大的,那么,區(qū)分的必要性在哪里呢?根本上的原因在于,兩者分屬于完全不同的刑法學體系,而采取何種犯罪論體系,則是一個學者的基本立場問題。如果你采用了四要件體系,那你就無須考慮你到底是該支持行為無價值還是結果無價值,共同犯罪是犯罪共同說還是行為共同說,是該選擇共犯獨立性還是共犯從屬性,在故意理論中該選擇認識說還是容認說,是選擇舊過失論還是新過失論。德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一個非常繁雜的體系。在經歷了150多年的發(fā)展之后,其中有疑問有困惑沒有達成共識的地方仍然很多。這么多的問題,遠遠不是區(qū)區(qū)一篇文章可以解決的。有一位德國講師,博士論文寫的就是犯罪構成體系的變遷,已經寫了七年,現(xiàn)在還在寫。德國刑法的三階層體系并不是一個故步自封的體系,實際上這個體系直到今天還在繼續(xù)發(fā)展之中。不論我們最終要贊同還是要否定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首先的任務都是要先深入了解它。真誠地希望不同觀點的主張者都能平心靜氣花點時間好好研究一下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不論是支持還是批判,都要能切中問題的實質。
三、結語
今天的中國刑法理論,本質上來自我們上一代刑法學者們的認識框架中。這個框架是以本身就尚處于摸索階段、完全不成熟的三十年代蘇聯(lián)刑法理論為基礎的。它只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政治產物,很大程度上與民主國家所要求的憲政與法律秩序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法制不斷健全,人權保障越來越重要,刑法需要疑罪從無,而其中的論證過程需要具有邏輯性的理論去讓大家信服,使得我國的法治化進程更加的科學。
【參考文獻】
[1]魏東.當代刑法重要問題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2]陳興良.四要件犯罪構成的結構性缺失及其顛覆一一從正當行為切入的藝術史考察[J].現(xiàn)代法學,2009(6).
[3]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4]張明楷.刑法學(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