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第一中心小學 林 英
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假閱讀”現(xiàn)象,學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卻不懂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懂得在眾多的信息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此時,學生學會研究性閱讀顯得尤為重要。下面以第三學段課文為例談談。
如《黃鶴樓送別》一課,這是篇文包詩,“文”是由“詩”演化而來的。學生每每學習文中的“詩”,總是被“文”牽著走,依賴“文”,造成思維定式。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對詩意的理解,獲取個性化合理“補白”想象的依據(jù),進行研究性閱讀。對于這一課挖掘文本外延的研讀是這樣設計的。
以往我們在古詩背景簡介了解詩人,展示資料方面,固定模式有兩種:一是教師呈現(xiàn),二是學生收集匯報,課堂上以學生讀和教師讀為主。為了提高研讀的有效性,于是我大膽創(chuàng)新,改變了這種形式設計如下表格,從資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讓學生既了解了詩人作詩的有關(guān)信息,又知道了相關(guān)的時代背景,而且還訓練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達到了探究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如何將手中的資料變成有用的信息,必須潛心研究閱讀思考,這也是一項很重要的閱讀能力。
當年年齡 美稱 性格愛好 二人關(guān)系李 白孟浩然
那么,如何提取本詩文中自帶的信息進行研讀?在自讀詩文后分四步走:
第一步,試著說說詩中獲取的信息,了解寫了什么,試著說說從詩中獲取的信息;
第二步,詩文結(jié)合,了解詩句什么意思,再回到文本中,找出相關(guān)句子,學習作者的理解與表達,為學習“留白”“補白”作鋪墊;
第三步,利用添加關(guān)聯(lián)詞、過渡語以及修改稱呼等方式,將文中描寫詩意的句子連貫成一段通順完整的話,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培養(yǎng)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第四步,深度研讀,發(fā)現(xiàn)詩中“孤”的意思文中并未寫出,只是模糊地用“白帆”表達,逐步引導學生可以在“白帆”前補上“一片”白帆;船越行越遠,逐漸像一片葉子——“一葉”白帆;最后變成了一個點——“一點”白帆。創(chuàng)設出意境,學生自然聽出了依依惜別的味道,情感的領(lǐng)悟水到渠成,逐步研讀出詩情。
詩文對照,古詩如“西辭”的“西”,“孤帆”的“孤”僅解釋為“白帆”,字義在“文”中沒有寫出來。
如“西辭”的教學?!拔鬓o”在古時說法為“辭西”,而文中沒有“西”字,是作者疏忽了嗎?學生進行思辨的研究,給作者“找錯”。教師小結(jié),文中雖沒“西”字,可有“東”字——“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薄绊樈瓥|下”表明“往東走”,即“辭西”。
再如“孤”的教學?!肮轮鬯蝮椅?,獨釣寒江雪”中的“孤舟”就是指一只小船?!肮隆笔菃为?、孤單之意。那本詩中的“孤帆”也是一只船的意思嗎?黃鶴樓所在地當年可繁華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川流不息。
此時引導學生產(chǎn)生存異思辨的研究:為什么在李白的眼里是“孤”帆?隨即研讀得知:長江上眾多船只李白都視而不見,因當時他的眼里只有一只小船,只有那心中牽掛的載著友人孟浩然的白帆。煙花三月、似錦的繁花,怎樣的美景也絲毫吸引不了詩人的目光。一個“孤”字,寫出了“不舍”與“留戀”,眼里只有——“一帆”;一個“孤”字,由帆的孤獨,寫盡友人的離開,自己的孤獨。
課題是“文眼”,從課題入手,一般能全面把握文章主線。
如《黃鶴樓送別》圍繞題目中“送別”展開,“聽送別”“誦送別”“理送別”“研送別”,如剝筍般層層深入,依據(jù)“送別”感悟“李孟情深”。
再如課文《小草和大樹》,讓學生抓住課題“小草”“大樹”進行仔細研讀:初看課題,初看課題第一印象認為課文會寫些什么?有哪些疑惑?課題的最早出處在哪?他為什么這么說?再讀課文,“小草”“大樹”分別指什么?用它作為題目好在哪里?就這樣,提出主線貫穿全文,理解作者用意,學習寫法。
《黃鶴樓送別》中“暮”字的教學。先從字形探究:“暮”是什么意思?從甲骨文,到纂書,四周都是草,太陽落進草叢中,“暮”字下面有個“日”,象征太陽即將落山的傍晚時分。再到字義探究:逐漸引申“暮春、暮年”。
詞義探究:結(jié)合課文插圖,“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鶯飛,找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沙鷗點點”,同時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暮春畫面。再如“膾炙人口”的學習。先從《說文解字》的詞條引入:“膾”就是切得很細很薄的肉。而“炙”是個會意字(肉在火上烤),那可是很香。學生由此明白原意是指人人愛吃的美食。不過人們發(fā)現(xiàn)閱讀好的詩文和吃烤肉一樣享受和美妙,這些好的詩文也就一樣“膾炙人口”了。后來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人人都稱贊。
教師從文本中提煉問題,學生研讀課文,從而學習作者寫法,了解文章主題,凸顯人物性格品質(zhì)特點。如《最后的姿勢》1~3 自然段:這三個自然段與課文主題關(guān)系不大,為什么要寫?研讀后明白,此內(nèi)容不多余,為譚千秋的高貴品質(zhì)埋下伏筆,與下文呼應。同時所得,“平時”可寫的材料很多,要選擇與主題相關(guān)的、突出主題的材料。
文章的布局謀篇,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例如詳與略、點與面,哪兒進行細節(jié)描寫,哪兒加入修辭手法,文章的高潮寫在哪兒合適等等,作者都編排得科學合理,或錦上添花,或畫龍點睛。
如《輪椅上的霍金》最后一個部分:一般文章的寫法都是將具體事例放在中間部分,最后總結(jié)提升。為什么本文具體事例要放在最后一個部分來寫?研讀后明白:前面部分是“建樹”,后面具體事例是“感恩”。人有“建樹”容易,“感恩”難,尤其是霍金這樣的身體狀況。這種寫法起到升華主題、凸顯人物品質(zhì)的作用。
從“恬靜”一詞看出,他早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了,他很安然自在,坦然面對,心懷感恩,依然執(zhí)著故我,卓有建樹。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從心靈上感受震撼,像霍金這樣都依然熱情不減,那我們呢?我們不僅僅從霍金身上學到科學精神,更多的是學生霍金的意志,做生活的強者,有高尚的人格。
不起眼的標點符號中也蘊含著許多情感,不容忽視,也是很重要的研讀點。如《最后的姿勢》中“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多處使用感嘆號。此處的研讀,充分感受地震時情況的危急,在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中感受他的臨危不懼和以學生為重的高尚品質(zhì)。
總之,閱讀不能只停留在獲得的表面感受,還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性閱讀。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需要滿懷激情的擁抱,也需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觸摸,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冷靜思考,研讀課文,讓它成為打開閱讀之門的金鑰匙,在字里行間反復體味,涵泳玩味,方可得其精髓,方可有所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