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多元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校園安全在社會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诖?,本文對“預防校園欺凌”進行闡述,并提出“新時代”背景下運用法治教育預防校園欺凌的對策,以期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校園欺凌;法治教育;中職生
一、校園欺凌事件的特點
校園欺凌頻發(fā)目前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小學校園欺凌更易成為關注的對象,而中職生的校園欺凌問題常被忽視。事實上,相比較于普通中學生,中職生的校園欺凌現象更為普遍且較為嚴重。筆者調查發(fā)現,近年來中職生校園欺凌事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偶發(fā)性
中職生校園暴力案件呈現出犯罪誘因簡單的特點,主要誘因是學生之間的偶發(fā)事件或平時恩怨的瑣事。在肢體暴力發(fā)生之前,往往有一段矛盾積累期,偶爾的語言沖突或是一句不中聽的話語等。一些小矛盾、小瓜葛的“軟欺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極端暴力事件的導火索。偶發(fā)性導致學校預防校園欺凌比較困難。
(二)暴力性
2018年,最高司法報告顯示,2015-2017年的校園暴力案件中,超過一半因發(fā)生口角、小摩擦等瑣事引發(fā),因搶劫、敲詐勒索、強迫賣淫、侮辱、強奸等犯罪行為的案件占18.08%。
校園暴力案件中,11.59%的案件中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重傷,38.54%的案件中受害人輕傷。
校園暴力案件中,手段越來越殘忍,從簡單的語言暴力到拳打腳踢,從肢體沖突到用管制工具,從輕微受傷到打人致死,從一人暴力到多人群毆事件。事件處理比較復雜,涉及人員多,如學校、家長、公安、法院等不同的主體,案件結案程序復雜、時間長,不好協(xié)調。
(三)重復性
學生間的偶爾捉弄、開開玩笑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較常見,但欺凌行為一旦發(fā)生,就會反復出現。如果旁觀者對欺凌行為默不作聲,或者叫好,就會助長欺凌者的行為,導致欺凌現象越來越多。弱者越弱,強者越強。欺凌者得到了助長,被欺凌者忍氣吞聲。中職生青春期階段心理處于動蕩期,對性和暴力充滿好奇。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參與者就是通過暴力事件尋求刺激,在侮辱他人中追求快感。同時這幾年校園暴力案件由男同學之間慢慢的發(fā)展到女同學之間,部分女同學的手段比男同學手段甚至更為惡劣。
(四)團伙性
中職生是人處在由兒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性格特點是城區(qū)來的學生大多思想活躍,性格開朗、樂觀,接受新事物快,觀點變化也快,自信,能說會道,屬于外向型;但說得多,做得少,吃苦精神不夠。農村來的學生勞動觀念較強,能吃苦,為人正直,生活節(jié)儉;缺點是膽怯,較孤僻,性格內向。中職生在性格上既有初中的幼稚,又有青年人的血氣方剛,爭強好勝,喜歡表現自己,希望得到同學、老師、家長的尊重,因此在心理和情緒上具有很大的不穩(wěn)定性,比如沖動、急躁、反抗等。同時中職生缺乏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極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或有不良行為的人的影響,走入歧途。但由于中職生力量還比較單薄,在遇到矛盾或沖突時往往感覺到自身力量不夠,會叫同學或社會上朋友,去欺負某個同學。如果你也叫,我也叫,重復幾回,就變成了團伙間的群毆。事件的性質也就會悄悄發(fā)生變化,變得比較嚴重。
二、中職生新時代法治教育的現狀
(一)法律知識不足
雖然中職生的知識水平較初中得到了提升,但法律意識卻較為淡薄,尤其是對合法與違法、犯罪間的邊界不清晰,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不明確。好多事件在事后的調查中發(fā)現,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要么不清楚,要么模糊,混淆了玩鬧行為和違法、犯罪的界限。同時課堂教育形式單一,教師以講解、案例分析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因而缺乏學習興趣,部分學生上課還打瞌睡、玩手機、吃東西,課后不看書也不復習。
(二)法律意識薄弱
當代中職生法律意識薄弱,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太少,絕大部分學生接觸法律知識是在有限的《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學習中;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過于表面,不能將已有的法律知識內化為內心自覺遵守的行為習慣;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也僅僅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沒有把學習知識化為自己的行動。
(三)對法律缺乏信任
生活中一些特殊人群的奢侈腐敗、權錢交易,導致當代中國法律不僅沒有被普遍認同,反而成為了社會公眾嘲弄的對象,甚至走向對立,導致部分中職學生崇尚權力,迷戀金錢,認為有了權力和金錢就能為所欲為,從而顛倒是非,不惜以身試法,如要錢、偷錢、用刀捅人、偷盜等,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法律行為缺失
筆者調查發(fā)現大多中職生都認為現在學校的法治教育課有作用或作用一般;認為現在學校有必要開設法治教育課,可以增強同學們的法律意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說明我國法治教育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也說明了法治教育課的重要性。
但是從實際效果看,不盡人意。筆者在問卷調查中有一個題是這樣的:發(fā)生法律案例中類似的案例你如何去處理,偶爾想起來或想不起來的占到一半以上的同學,說明同學們沒有把法治知識化到具體的實際行動中,如何把知識固化為學生自己的行為是對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一個新的考驗。
三、預防校園欺凌事件中法治教育的策略
中職生校園暴力的動機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校園暴力的動機,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分析,中職生的各種需要是內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我們知道,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學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yǎng)中職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從而提高中職生的法律意識。
(一)法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
如今的教育理念更加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樹立全新的法治教育理念,做到學生為本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對學習更有自主化,改變法治教育不受重視的現狀。讓學生對學習有更多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一位德智體美育全面發(fā)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建設法治校園、法治班級,以案例來帶動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法律的理解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專業(yè)特色展開教學設計,運用直觀教法,讓學生順利接收多元信息,以提升其法治意識。
(二)增強學生的協(xié)商意識
社會多元背景下存在利益和文化的差異。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出現矛盾是非常正常的。出現矛盾之后如何去解決卻又千差萬別,有人喜歡有暴力,有人喜歡心平氣和地解決,還有比如找領導告狀、家長鬧事等。敢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同時也要學會傾聽不同人的聲音,學會包容。培養(yǎng)中職生傾聽、包容能力,學會去協(xié)商,尋找解決問題的另一個辦法。
(三)高度重視各種有關法律方面的宣傳
學校教育不僅是課堂上的宣講教育,學校的法治文化環(huán)境對中職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方式養(yǎng)成具有重要影響。學校應充分利用校電視臺、廣播站、報紙、宣傳欄等媒體,多層面地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介紹法律法規(guī),傳播法律文化,宣傳法治人物典型事跡,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環(huán)境。
在與學生利益有關的事項上,尤其在學生違紀處理、宿舍使用、學籍事務等方面,切忌利用手中權力資源,輕視甚至漠視學生權利保障。要做到信息公開,使學生在正式程序中獲得表達民主愿望的機會,消除學生對規(guī)章制度的抵抗情緒,進而樹立學生對法治的信心。
(四)開設法律有關課程,傳播法律知識
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法制觀念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學校應把提高中職生的法治觀念作為對中職生素質培養(yǎng)的組成部分,比如開展法治講座、模擬法庭、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對中職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要求。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學科,是法治教育的骨干學科。要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挖掘法治教育內容,增強法治教育,分層次、分階段,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地法制教育。
(五)深化中職生《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
改革法治教育內容,提高預防中職生犯罪的實效性教學,遏制和懲處違法行為。適當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核心知識點,適應新時代社會需要。適當減少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枯燥難懂,與中職生的生活關系不太密切,筆者認為應該適當縮減。
語文、數學等各專業(yè)課學科蘊涵著豐富的與法制教育相聯系的內容,比如財會專業(yè)會計法、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法、工業(yè)類學習安全法規(guī)、護理專業(yè)學習傳染病防治法等。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法制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法治文明、公平正義、恪守規(guī)則等方面的教育。各相關學科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要充分運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事例,學科史上的有趣材料作為教學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展法制教育活動。
提高中職生的法律意識,要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國家的各種建設規(guī)程同步進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環(huán)境,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跨世紀人才。
四、結語
中職學校校園普法已刻不容緩,如果中職學校能將傳播法律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更生動地引導學生了解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條例,并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給予正向引導,就能避免許多因法律知識匱乏釀成的悲劇。
參考文獻:
[1]范忠信.中國法律傳統(tǒng)的基本精神[M].
[2]郭道暉.法的時代精神[M].
[3]季衛(wèi)東.通往法治的道路——社會的多元化與權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