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摘? 要】? 文本對話,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為了實現(xiàn)文本對話,教學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借助品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nèi)核。因此,本文著眼于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深入分析品讀的相關策略,旨在讓學生觸摸文本情感,體會文本意境。
【關鍵詞】? 小學語文;品讀;學生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多元化品讀的方式解讀文本內(nèi)涵,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實現(xiàn)文本對話的前提就是牽引學生回歸文本,讓學生在品讀中體會文本字里行間中蘊藏的情感。
一、尊重學生個性,倡導個性品讀
閱讀并不是群體性行為,而是個性化行為。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性格、閱歷、基礎、經(jīng)驗的不同,其閱讀視角、立場、心得、體會也必然不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盡管學生在同一屋檐下學習同一篇文本,教師也不能用自己的閱讀分析代替學生的個人感受,更不能要求學生從統(tǒng)一視角、立場進行品讀。品讀文本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倡導個性化閱讀,這樣才能打造出真正生動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品讀《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實現(xiàn)個性化品讀:其一,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賞析,旨在談出真實的觀點與想法。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文章中這樣一句話,“遠遠地一座塔聳立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著它?!痹跉v來的語文課堂中,很少有教師會注意到這樣一句描寫,但是這個學生認為,這句話充滿了生命力,從側(cè)面寫出了綠意的繁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其二,教師可以選擇某一處描寫,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談自身見解。比如,原文中有這樣一處描寫,“我們繼續(xù)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在品讀這句話的時候,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著重強調(diào)了鳥的數(shù)量之多;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重點在于描繪鳥兒的熱鬧的場景;還有的學生認為,這一句寫出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贊美。通過這種方式,能促使個性化品讀的落實。
由此可見,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人為設置限制,更不能要求所有學生用統(tǒng)一的方式、立場、角度進行解讀。為了構(gòu)建多元化語文課堂,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個性化品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之美。
二、借助對比方式,比較文本語言
品讀文本,往細處說,就是對語言的賞析。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改革,但是收錄其中的依然是文辭優(yōu)美的課文。這一篇篇美文成為了學生最佳的語言學習載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這部分閱讀資源,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會文本語言的精彩。如此一來,學生才能感受到文本的精妙,深入領會語言文字背后蘊藏的文化底蘊。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也將進一步見證語言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荷花》這篇課文時,為了引導學生賞析文本語言,教師需要從細處著眼,讓學生從文本用詞入手,分析作者的語言特色。比如,原文第二段是這樣描繪荷花的,“荷花已經(jīng)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分析“冒”字入手,感受文本的語言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認為,“冒”字的使用增添了一種動態(tài)美,仿佛荷花有了人的神態(tài),感覺很生動;有的學生認為,“冒”字寫出了荷花的生長感。此時,教師追問學生,如果用別的字代替“冒”字,會有怎樣的感覺?然后給出諸如探、鉆、露等字眼,并要求學生分別誦讀,談談感想。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換成“探”“鉆”等字,雖然也有擬人的效果,但是卻少了荷花的成長感;如果用“露”字,語言變得太過平實,失去原句的生動感。通過比較,學生不僅意識到作者用詞的典雅與精準,也進一步感受到荷花的神態(tài)美。
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如果直接引導學生分析語言,學生很難切身體會語言的精妙。如果教師將關鍵字詞進行替換,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就能在對比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感受文本的語言美。
三、側(cè)重價值引領,糾正解讀偏差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逐步引起了教師的重視。過去,語文閱讀教學側(cè)重于基礎知識,忽略了對學生進行道德價值觀的滲透,無疑是一種教學遺憾。事實上,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即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思想觀以及價值觀。而小學作為德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教師不及時把握,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將造成一定阻礙。再加上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需要教師進行道德干預。因此,教師需要發(fā)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借助品讀完善學生的道德與情感。
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有的學生針對文本提出質(zhì)疑:魯迅先生歷來關注國情,常常憂國憂民,但是從課文的描繪可知,他們已經(jīng)處于“四周黑洞洞的”狀態(tài)中,怎么還有心思放鞭炮取樂呢?在明確學生的想法以后,教師先別忙著批判學生,而是應該分析學生的問題。顯然,提出這樣的質(zhì)疑說明學生并未完全理解課文主旨。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先生并不是圣人、神人,一方面他棄筆從戎、關心國事,堅決和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從另一方面看,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所以會有放爆竹的心思并不奇怪。而且,魯迅本身是一位作家,更需要體驗不同的生活。此外,課文中提到魯迅是為了孩子們放炮仗,這也從側(cè)面顯示出他對孩子的關愛、體貼,并不是高高在上,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這是魯迅性格的一個側(cè)影,和他的憤世嫉俗、憂國憂民并不沖突。這些描寫不僅不會削弱魯迅形象的偉岸,而且真實地還原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
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由于小學生閱歷、經(jīng)驗有限,在解讀文本時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甚至是誤讀的現(xiàn)象。但是教師并不能一味批評,應該以引導為主,幫助學生回歸正軌,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
四、反復誦讀文本,提升品讀能力
品讀的基礎是誦讀,是對文字的反復琢磨,才能實現(xiàn)文本的深度對話。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將大部分時間用于教學基礎知識,很少給學生預留充足的誦讀時間。事實上,小學語文課文并不難,只要學生反復誦讀,都能有所收獲。只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品讀,學生必將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文本蘊藏的情感,抒發(fā)的思想、哲理。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針對第一自然段,原文一連用了兩個“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描寫是為了強調(diào)什么?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重新回歸課文,用誦讀的方式去體會作者這樣描寫的深刻用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再次回歸文本,全身心投入閱讀之中。在反復、多次的誦讀中,學生意識到這一句看似語義重復,其實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沉痛感。圓明園不僅是國內(nèi),甚至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跡,但是卻被侵略者焚毀于大火中,導致無數(shù)的奇珍異寶遭到涂炭。作者無法改變這樣的歷史,所以非常痛心。聯(lián)想到侵略者的狂暴行徑,作者內(nèi)心又燃燒著熊熊恨意。文章正是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惋惜與熱愛,同時抒發(fā)了自身對侵略者的深惡痛絕。
由此可見,在品讀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感悟。閱讀是體會情感的最佳方式,這遠比教師對課文的分析更加重要。只有讓學生誦讀文本,才能提高學生的品讀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情感、溫度以及思想。
培養(yǎng)學生的品讀能力并非一日可成,而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作為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個性、倡導對比閱讀、糾正閱讀偏差、鼓勵反復誦讀。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常佰勝.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20(02):150.
[2]鄭毅.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19(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