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巧華
【摘要】目的:探討凝血功能檢驗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判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凝血功能檢驗的36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中檢驗結果≥3個指標、比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的18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將3個指標以內、比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以內的18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及入院前后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結果:研究組患者死亡、殘疾及植物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入院48h、入院96h的各凝血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凝血功能檢驗可有效判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情況,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凝血功能;心腦血管疾病;預后判斷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持續(xù)增長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殘死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臨床研究表明,早發(fā)現、早診治心腦血管疾病對改善預后尤為重要。凝血功能檢驗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集中診斷及治療方法,對判斷血栓的形成、發(fā)展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我院接受凝血功能檢驗的36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凝血功能檢驗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判斷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凝血功能檢驗的36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腦血管疾病相關的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凝血功能檢測禁忌癥、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精神病史、及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將其中檢驗結果≥3個指標、比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的18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94例,女86例,年齡44~73歲,平均(63.26±4.35)歲,體重51~75kg,平均(62.63±4.75)kg;將3個指標以內、比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以內的18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93例,女87例,年齡45~74歲,平均(63.41±4.28)歲,體重50~74kg,平均(62.35±4.67)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時、入院48h、入院96h分別取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5mL,采用STAGO STA-R凝血分析儀及相關配套試劑,嚴格按照說明書及標準操作程序檢測患者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凝血酶時間(TT)等凝血功能指標變化。并比較兩組患者死亡、殘疾、植物狀態(tài)以及出院時好轉的占比,評價其預后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x±s)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患者的預后情況 研究組患者死亡、殘疾及植物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不同時間點凝血指標水平變化 研究組患者入院48h、入院96h的各凝血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相比,*P<0.05.
年齡、社會環(huán)境、運動、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均為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影響因素,患者發(fā)病后一旦治療不及時則會引發(fā)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有研究表明,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動脈血管彈性較差,易形成血栓堵塞動脈血管而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可見與血栓形成的血液凝血功能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直接關系。因此及時行凝血功能指標檢驗,判斷患者血栓形成風險,對進一步評估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及預后判斷具有積極意義。TT與APTT延長、FIB下降提示凝血功能下降,此時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易形成血栓而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死亡、殘疾及植物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入院48h、入院96h的各凝血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凝血功能檢驗可有效判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情況,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