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芹 董小梅
[摘要] 目的 探討基于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的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婦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認知水平、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 將122例該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GDM患者隨機分為PMT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門診健康教育,PMT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接受基于PMT的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對GDM及分娩的認知水平;于干預前及分娩前,比較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及自我護理能力量表(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得分;比較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結果 分娩前,PMT組患者對疾病知識、合理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分娩方式及分娩態(tài)度的認知良好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PMT組患者ESCA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及干預前(P<0.01);PMT組患者FBG、2 hPG及HbA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及干預前(P<0.01);PMT組患者胎盤早剝、羊水過多、產(chǎn)后出血、剖宮產(chǎn)、早產(chǎn)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基于PMT的健康教育能夠提高GDM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
[關鍵詞] 保護動機理論;健康教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血糖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1(a)-0116-04
妊娠期糖尿?。╣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出現(xiàn)的糖代謝異常,屬于孕婦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多在產(chǎn)后即可消失。有相關研究報道,GDM在國外的發(fā)病率為1%~14%,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為2.31%~4.30%[1]。但該病導致產(chǎn)婦高血糖狀態(tài),會增加難產(chǎn)、早產(chǎn)、流產(chǎn)、新生兒低血糖等諸多母嬰近期危害,導致妊娠不良結局的發(fā)生,同樣會增加母嬰發(fā)生遠期糖尿病的風險,嚴重威脅母嬰的生命健康[2]。采取有效護理措施,能夠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PMT理論由Rogers等人在健康信念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該理論主要指個體遇到威脅時會對威脅源產(chǎn)生威脅評估及應對評估,從而調(diào)節(jié)個體認知,導致行為改變的過程。在醫(yī)學領域,動機保護理論主要指患者對疾病產(chǎn)生威脅評估及應對評估,從而產(chǎn)生健康促進行為的一種理論[4]。該研究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對收治的61例GDM患者應用基于PMT理論的健康教育,旨在探討其在GDM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122例該院收治的GDM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成PMT組及對照組。PMT組共計61例患者,年齡21~34歲,平均年齡(28.16±3.07)歲,孕次(2.11±1.15)次,孕前BMI(24.26±4.17)kg/m2;對照組共計61例患者,年齡19~35歲,平均年齡(28.89±3.65)歲,孕次(2.37±1.08)次,孕前BMI(24.87±3.55)kg/m2。兩組患者年齡、孕次及孕前BMI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經(jīng)血糖檢測確診為GDM者;②單胎妊娠者;③無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病史者。排除標準:①在妊娠期之前有糖尿病史者;②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③惡性腫瘤者;④合并其他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者。該研究已獲得相關部門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門診健康教育,包括血糖監(jiān)測、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及疾病相關知識指導等。PMT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接受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包括:①以PMT理論為指導,分析患者存在的7個PMT核心變量,包括嚴重性、易感性、內(nèi)部回報、外部回報、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并分析其心理特點、文化程度、社會經(jīng)歷及家庭特征,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為患者構建適合其本人的健康教育流程及形式,包括集體健康講座、患者間的經(jīng)驗交流、電話隨訪、QQ群、微信群及微信公眾號等;②針對嚴重性,主要通過為患者講解血糖波動的誘發(fā)因素、GDM的表現(xiàn)及危害等方面,加強患者對GDM相關知識及危害性的認知;③針對易感性,主要通過為患者講解GDM的流行病學知識、高危人群及易感因素等,加強患者對GDM易感性的認知;④針對內(nèi)部回報及外部回報,主要通過引導患者意識到定時服藥及接受治療帶來的內(nèi)部收益及外部收益,引起患者對疾病的重視,幫助患者分析未定時服藥及接受治療的內(nèi)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引導患者認知到不良行為方式對疾病的影響;⑤提高反應效能,指導患者學會自我監(jiān)測血糖及自我控制飲食,開展患者間經(jīng)驗交流時,請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介紹自身經(jīng)驗,幫助患者選擇健康行為方式,并肯定患者為疾病的治療及護理做出的努力;⑥提高自我效能,在集體健康講座及使用微信公眾號時,告知患者日常食用食物的熱量及患者每日所需熱量,強調(diào)均衡飲食,并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告知患者運動的種類、注意事項、時間及頻率,加強對患者血糖自我監(jiān)測的指導,并給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及社會支持;⑦在電話隨訪、QQ群及微信群中,幫助患者解決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阻礙,繼續(xù)加強對藥物指導、控制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shù)倪\動及自我監(jiān)測血糖的指導,并歡迎患者隨時在微信群及QQ群中提出疑問,降低患者對疾病治療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等代價。
1.3? 研究工具及評價指標
于分娩前,采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GDM認知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對GDM及分娩的認知水平,共包括疾病知識、合理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分娩方式及分娩態(tài)度共5個方面,分為認知良好及認知不佳,計算認知良好率;分別于干預前及分娩前,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評估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該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及健康知識水平4個維度,共43個條目,采用Likert 5評分法,得分越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高;于干預前及分娩前,采用貝克曼AU580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記錄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包括胎盤早剝、羊水過多、產(chǎn)后出血、剖宮產(chǎn)、早產(chǎn)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應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和百分比描述,應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分娩前對GDM及分娩的認知水平的比較
該研究結果顯示,分娩前,PMT組患者對疾病知識、合理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分娩方式及分娩態(tài)度的認知良好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分娩前ESCA量表得分的比較
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ESCA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娩前,兩組患者ESCA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0.01),且PMT組患者ESCA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分娩前FBG、2 hPG及HbAlc水平的比較
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FBG、2 hPG及HbAlc水平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娩前,兩組患者FBG、2 hPG及HbAlc水平均低于干預前(P<0.01),且PMT組患者FBG、2 hPG及HbA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1),見表3。
2.4?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的比較
該研究結果顯示,PMT組患者胎盤早剝、羊水過多、產(chǎn)后出血、剖宮產(chǎn)、早產(chǎn)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4。
3? 討論
GDM是指患者在妊娠期間首次發(fā)生糖代謝異常的癥狀,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5]。PMT理論于1975年提出,其初衷是為了更好地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目前已廣泛的應用在解釋、預測及干預健康行為上[6]。PMT理論認為,個體在遭遇威脅時,會進行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從而在綜合評估下進行決策,形成健康相關行為,以充分對抗威脅[7]。目前,PMT理論已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中,通過分析患者的7個PMT核心變量,制定護理干預計劃。但PMT理論在GDM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是否同樣顯著,臨床上相關報道較少。
該研究將G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分娩前,PMT組患者對疾病知識、合理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分娩方式及分娩態(tài)度的認知良好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李芳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干預后患者血糖監(jiān)測知識及疾病認知水平均得到提高,該研究結果基本與其一致,提示患者對以PMT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的接受度更高,該種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更好,患者對疾病知識、合理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分娩方式及分娩態(tài)度等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更佳。
自我護理能力是個體實施自我照顧行為和自我護理活動的能力,是個體面對疾病威脅采取自我護理來恢復、維持和促進自我健康水平的能力。GDM患者需要對疾病形成正確的認知,從而采取諸如控制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進行適當運動、正確監(jiān)測血糖及按時按量服藥等自我護理行為,改善疾病癥狀。因此,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加強此類自我護理行為,能夠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保證患者的妊娠安全。田彥等人[4]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保護動機行為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二者呈正相關,并提出采取針對性措施繼發(fā)患者的保護動機,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該研究采用以PMT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分析患者心理特點、文化程度、社會經(jīng)歷及家庭特征,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為患者構建適合其本人的健康教育流程。同時以PMT理論為基礎,充分考慮到患者對危險因素的威脅和應對兩個方面,分析患者存在的7個PMT核心變量(嚴重性、易感性、內(nèi)部回報、外部回報、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并根據(jù)7個核心變量為干預目標,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研究結果顯示,PMT組患者ESCA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及干預前。提示以PMT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對比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方式,以PMT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分析原因為:以PMT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采用包括集體健康講座、患者間的經(jīng)驗交流、電話隨訪、QQ群、微信群及微信公眾號等在內(nèi)的多種方式聯(lián)合的方法,能夠充分評估患者的個性特點,為患者提供適合其自身的健康教育方式,同時,通過針對7個核心變量進行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對疾病形成正確認知的同時產(chǎn)生保護動機,有效提高患者控制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進行適當運動、正確監(jiān)測血糖及按時按量服藥等自我護理行為,提高患者的反應效能及自我效能,降低患者的反應代價。
該研究結果顯示,分娩前,PMT組患者FBG、2 hPG及HbA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及干預前。研究結果與康爍等人一致,提示以PMT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形成保護動機,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使患者積極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能夠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監(jiān)測血糖及正確服藥,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
GDM患者的妊娠結局與血糖水平密切相關,該研究結果顯示,PMT組患者胎盤早剝、羊水過多、產(chǎn)后出血、剖宮產(chǎn)、早產(chǎn)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結果與陳潔等人一致,提示以PMT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能夠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從而改善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在GDM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提高GDM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及使用。
[參考文獻]
[1]? 謝諾.妊娠期糖尿病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45(5):476-477.
[2]? 蘇日娜,朱微微,魏玉梅,等.北京地區(qū)妊娠期糖尿病發(fā)病情況及妊娠結局的回顧性調(diào)查[J].中華圍產(chǎn)醫(yī)學雜志,2016, 19(5):330,335.
[3]? 張學慧,張寧.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病人用藥依從性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 29(12):4497-4500.
[4]? 田彥,張建欣,許燕,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患者護理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報,2017,24(22):23-27.
[5]? 孫力,王德峰.妊娠期糖尿病危險因素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6,23(3):330-331.
[6]? 陳淑霞,王紅娟.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護理方案在胰島素泵治療后出院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6,33(4):821-823.
[7]? 韋瓊,張志凱,譚春荷,等.保護動機理論在控制糖尿病足危險因素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6,30(4):434-437.
(收稿日期:20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