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珍
面對教材中的幾幅圖、數(shù)行字,許多教師不知道如何上好一節(ji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除了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設計思路,教師還需要適當拓展教材內容,豐富課程資源,根據(jù)本校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設計教學活動,注重活動體驗,促進其道德內化,涵養(yǎng)其道德智慧。
一、有機整合,體驗先行
剛入學的兒童進入了嶄新的學習環(huán)境,開始經歷從自由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是否能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園環(huán)境,將決定學生能否在這個環(huán)境中自如地學習、生活。所以,要創(chuàng)設條件開展活動來幫助一年級小學生主動地了解、熟悉校園環(huán)境,以利于他們盡快適應新生活,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
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安排四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幫助兒童實現(xiàn)身份的認同,以積極的心態(tài)開啟小學生活。從認知的整體性理論來看,學生對新事物的整體感知,有利于后續(xù)學習獲得更清晰、正確而深刻的認識體驗,更好地達成“適應新生活”的目標。為此我們對一年級上冊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在開學初,借助“微課”這一形式,播放《我是小學生了》微視頻,旨在對學生適應新生活起到規(guī)范和引領作用。微視頻以習總書記佩戴紅領巾參加六一活動的畫面為背景,以輕快活潑的《上學歌》為背景音樂,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立足一年級新生的特點和需求,從學生的一日生活中提煉4個小主題,分為上學篇、學習篇、交友篇、回家篇。這一“微課”預熱得到家長的認同和支持。如此家校教育目標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緊接著,我們開展第二個體驗活動——“校園大探索”。這一活動整合了第二單元《我們的校園》一課,立足“認識環(huán)境”這一開學需求,圍繞“了解和熟悉校園環(huán)境”這一主題,邀請家長走進學校,和孩子一起認識學校、探索學校。體驗活動結束后,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嘗試介紹自己,分享對校園的認識。這樣的設計安排立足學生需要,幫助兒童盡快消除剛入學時的恐懼和不安,建立環(huán)境安全感、認同感,盡快適應校園生活。兒童只有完成了對宏觀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才能為下一階段更深層次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學習方式培養(yǎng)等內部適應做好積極準備。
二、有力導向,深度體驗
二年級的學生,大多還處于自我中心的階段,缺少從整體和集體思維出發(fā)思考問題的能力,不易把個體活動與班集體的活動聯(lián)系起來。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提升道德認知。例如,《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旨在以“裝扮我們的教室”這樣一個從觀察、設計到動手試試的綜合性活動,結合前面三課所學內容,深化學生的集體感和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走出自我走向廣闊的公共生活。
再如,《我們小點兒聲》一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意識,和在公共場所小聲說話,不打擾他人的文明行為,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懂禮貌,守秩序,愛護公物,行為文明”的德育內容。然而對于二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喜歡集體生活,但是自我控制力不足,容易不知不覺地大聲說話,打擾他人而自己毫無所知。因此,在課前準備時,教師可以錄下班級學生課間十分鐘“活躍”的身影。學生看過之后,紛紛表示:“教室實在是太吵了!”讓學生切身體驗,引起情感共鳴,再亮出觀點:公共場合,我們要小點兒聲。
三、有效引領,生活踐履
課堂小社會,生活大課堂。品德學習的重點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課內學習與生活體驗的統(tǒng)一中,學生不是簡單信息復制的“美德袋”,而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體。教師要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提供廣闊的開放時空,呈現(xiàn)真實的意義范疇,引領學生在主動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中超越自我,體驗生命的意義和律動。
統(tǒng)編教材有一條明線:兒童的生活時空順序。因此教師應將學生的生活作為重要的可開發(fā)利用的教學資源,不斷引領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道德認知。如“我們的節(jié)假日”單元,單元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感受與領悟時間的意義,學會有意義地度過閑暇時光,有計劃地安排假期生活。若課堂上教師只是對如何合理安排節(jié)假日時間泛泛而談,無異于紙上談兵,應該用具體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把握與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又如,在教學《周末巧安排》一課時,教師可先出示兩份學生周末安排表,讓學生辨析:你覺得他們的周末安排合理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小結:安排周末活動要分清主次,先完成緊急且重要的事情;另外,活動安排要注意勞逸結合;當然,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我們也要注意靈活變通,這樣的周末安排才會更精彩。掌握了安排節(jié)假日活動的技巧之后,再讓學生學習《小學生科學作息時間一覽表》,明白什么是科學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緊接著就讓學生課堂練兵:為自己的周末制訂一個合理的計劃。學生按照“分清主次、勞逸結合、靈活變通、科學合理”四個層次為自己的計劃打星,小組成員共同探討,為組員提出建議。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的實際,為自己的周末生活制訂了可行的計劃。把學生的生活作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規(guī)劃性,讓學生提高做事效率,提升生活質量。
再如,一提起國慶節(jié),大部分學生滿腦子是“放假、游玩”,他們不明白國慶節(jié)對中國人意義非凡。如何將“愛國”這個概念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銜接,從而使之真正初步產生對國家的認同,是《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的教學重難點。課前,可先讓學生開展實踐調查,看看身邊的人是怎樣建設我們的國家,怎樣慶祝國慶節(jié)的,再發(fā)起疑問:為什么要慶祝國慶節(jié)呢?10月1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結合學生反饋課前搜集到的革命小故事,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永遠銘記革命烈士的功勛和貢獻,不忘歷史,發(fā)奮圖強,建設好我們的祖國。接著,讓學生回憶以往的生活經驗:在哪里見過、聽過我們國家的象征——國旗、國徽、國歌?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播放奧運會頒獎視頻,讓學生仔細尋找我們國家的象征,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國家、民族自豪感,堅定信念——我愛我的祖國,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最后,再讓學生自己規(guī)劃國慶假期安排,如認真參加一次升旗儀式、向國旗敬禮,和爸爸一起看新聞聯(lián)播、關心國家大事等。整堂課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在學習過程中遷移認知,升華情感,最終再回歸學生生活,“潤情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因此品德教學要立足課堂,鏈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踐行道德,使學習過程成為有意義的生命成長過程。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