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非飛
[摘要]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存在著缺乏指向性、關聯(lián)性、思考性、真實性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和品質的提升。針對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相應的問題設置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問題設置;指向;關聯(lián);思考;真實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07-0044-02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探究式學習已成為主流,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把精力放在素材的選取和活動形式的設計上,而對問題設置的關注不夠。問題作為“思之始、學之端”,是知識、教師、學生三者的連接點,它對于引發(fā)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落實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味好的“藥引子”,只有時間題設置進行優(yōu)化,才能實現課堂效率最大化。本文針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問題設置存在的一些問題,指出了優(yōu)化問題設置的一些思路。
一、問題設置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1.問題設置缺乏指向性
課堂中的問題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但是無限制、無指向的問題,非但不能起到引導作用,反而會擾亂課堂的整體布局。最典型的例子:“看了以上圖片,請談談你的感受?!边@樣的問題看似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學生給出的大部分回答毫無意義。問題設置是一種形式,必須要以學科知識為載體、教學目標為指南,沒有任何指向的問題帶來的必然是無序和無益。
2.問題設置缺乏關聯(lián)性
問題的存在意義是引導教學,可是,很多課堂中設置的問題存在毫無關聯(lián)的狀況。如果一節(jié)課中的幾個問題可以獨立存在,沒有邏輯關聯(lián)和思維上的連貫,那么這些問題是很難推動教學有序進行的。
3.問題設置缺乏思考性
初中生具備了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給他們設置過于簡單的問題是對課堂資源的浪費?!靶∶鳛榱税嗉壚?,放棄了休息,你認同這一做法嗎?”這種問題,只要是具備正常價值判斷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回答正確,因此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毫無幫助。
4.問題設置缺乏真實性
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實際是教學設計的最大依據。設置超越學生認知范疇的問題,也是一種課堂資源的浪費。比如在國情教學中,教師經常會設置這樣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你是政府工作人員,你會如何做?”這樣的問題,脫離了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可能回答不出來,即使回答出來也是沒有價值的答案。
二、優(yōu)化問題設置的基本策略
1.引發(fā)思考和質疑
問題具有思辨性才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質疑。引發(fā)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本身就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下面請對比表1中的兩個問題(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嗎》):
首先看問題的主旨——“生命的獨特性”。問題一關注的是獨特的表象,即“不同”,意圖通過尋找比照周圍人之間的差異,得出獨特性的結論。這樣的問題缺乏思考價值,答案信手拈來,學生幾乎無須動腦就可回答出來,指向單一、思考淺層。問題二看似與獨特無關,其實關注的是獨特的內涵,即“價值”。生命的獨特不僅在于其樣貌特征,更在于其個體價值。學生通過激烈的討論,必定會生成“任何生命都有其價值,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認知。而這樣的認知,不是來自于教師的講述,而是自然生成的,所以學生印象深刻。
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質疑,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能夠對知識本身進行挖掘,用好課本但不僅限于課本。同時,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好充分的預設,考慮到問題拋出后冉現的各種可能性。要用問題引領學生的思考和交流,使學生形成思維的連鎖反應。
2.能夠指引和串聯(lián)
問題應為教學目標服務,指向最核心的教學訴求。從邏輯上看,問題應具備關聯(lián)性;從難度上看,問題應具備層次性。
表2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次提出的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看上去中規(guī)中矩,其實在排序上存在很大的漏洞。正常的認知規(guī)律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一般而言,在不完成上一個任務的情況下,就進行后面提問,會增加學生的思考難度。這組問題,把“為什么”放在前,而把“是什么”放在后,這樣的提問缺乏連貫性和指引性,明顯不符合正常的思維習慣和認知規(guī)律,是非科學的設置。
3.具備真實和共情
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很多內容涉及國家的大政方針,如果教師就知識講知識,不經過任何的設計和加工,學生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對課堂知識架構進行重新設計,通過設置問題,在較為深奧的學科知識和學生認知之間架起橋梁。
在實際教學中,如表3這樣“假如”類、代入式的設問很多,很多教師認為這樣的提問能夠迅速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墒牵@些教師忽略了一個問題:學生沒有扮演過的角色、沒有經歷過的事情,通過教師口中的“假如”二字,就能完全了解?這樣的設問,最大的弊端在于沒有考慮學生的真實情況,自然引發(fā)不了學生的共鳴。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與課程的疏離,學科的德育功能和現實意義也會大打折扣。
教師設計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是學情,任何脫離了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都無法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在研究課標、教材過程中,關注、分析學生是其應盡之責。真實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礎,切忌在問題設計中主觀臆想。
問題質量的高低會對教學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優(yōu)化問題設置,使問題成為課堂中的點睛之筆。
(責任編輯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