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玉剛
[摘要]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反其道而思之、換角度感悟、結合生活實際、多元化理解、張開想象翅膀等,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
[關鍵詞]求異思維;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07-0005-02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思維,具有廣闊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另辟蹊徑,運用求異思維感悟課文,能夠打破思維定式,開闊學習思路,使教學活動更具創(chuàng)新活力。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呢?
一、反其道而思之,推陳出新
在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習慣于照搬教參,按部就班地解讀課文。誠然,這對于總體把握作者寫作意圖、了解人物主要特點十分必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文本的解讀如出一轍、毫無新意。其實,課文中蘊含的思想往往具有多面性,教師如果能夠結合文章特點,引導學生反其道而思之,結果就會與眾不同,使人耳目一新。
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采用對比的手法,用魯莊公的“鄙”突出曹劌的“謀”,讓人感覺到魯莊公是一個目光短淺、不懂軍事的國君。但是文本實際反映的魯莊公并非如此,如果忽視他的優(yōu)點而只知其缺點,那么對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就不完整了。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反過來思考,關注魯莊公的長處。這樣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魯莊公雖然不懂戰(zhàn)術,但能聽取曹劌的意見,虛心謙恭;戰(zhàn)后勝利了,他不知為何能夠勝利,便“問其故”,做到不恥下問。這分明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明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反向思考魯莊公的為人,讓學生解讀出魯莊公這一人物形象的另一面:謙恭虛心,不恥下問,自知之明。這正是反其道而思之、推陳出新的結果。
二、換角度感悟,智者見智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文本的感悟也就不一樣。實踐中,教師應擺脫對教案的依賴,靈活教學,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充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和理解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見解。
例如,《哈爾威船長》一文中,主人公哈爾威與船同時沉人大海,“面對死亡,他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成就了一個與船共存亡的光輝形象。這讓人在敬佩之余,不禁對生命意義產(chǎn)生了思考。于是筆者安排學生探究:怎樣看待哈爾威船長的沉海?有學生的回答叫人耳目一新,他說:“哈爾威船長不一定要選擇死,他是個好人,活著更有意義,對社會,人民貢獻更大?!边@一學生的話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他們紛紛參與討論。其實,學生并不缺少解讀文本的能力,缺少的是從新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教師要做學生的學習引路人,讓他們積極發(fā)揮主體作用,訓練和發(fā)展自己的求異思維。
三、結合生活實際,實話實說
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虛構性,這實際上就給讀者理解其內(nèi)容增添了些許難度。教師不但要引領學生在文本世界里遨游,而且要抓住文本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的結合點,帶領學生回到生活中來思考內(nèi)容的現(xiàn)實意義。
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的形象十分鮮明,他的精神感人至深。他不畏困難,不怕譏笑,堅持移山,他的毅力讓人十分敬佩。但是時過境遷,到了今日,愚公的這種埋頭苦干的精神,在有些人眼里已不再入時,他們認為或許有更好的解決途徑。教學中,為了啟發(fā)學生,筆者向學生提問:“聯(lián)系實際談談移山和搬家,哪個更好?”有的學生認為搬家簡單易行,有的學生說搬家不必破壞環(huán)境,有的學生說移山耗時耗力耗錢……他們的看法無疑更貼近生活實際。課本中不乏這類可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解讀的文章,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對其進行解讀,不僅豐富了思想認識,也鍛煉了求異思維。
四、多元化理解,各抒己見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就要注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倡導個性化閱讀,引導學生多元化理解文本,鼓勵他們各抒己見。
如《成功》一文中,季羨林先提出成功的公式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再分別論述“天資”“勤奮”“機遇”這三個要素的重要性,最后總結全文:“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探究,得出了“勤奮是成功之道”這一中心觀點。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結束后,筆者趁熱打鐵進行了拓展:你認為勤奮、天資、機遇哪一個更重要?這引發(fā)了學生的討論。他們有的說天資最重要,因為盡管自己已經(jīng)很勤奮但考試成績還是不理想;有的說勤奮最重要,因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的說機遇最重要,因為機會可以決定同樣努力的兩個人誰更容易成功。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各說各的觀點。筆者允許他們保留各自的見解,接著引領他們進一步探究文本,使課堂在探新求異的熱烈氛圍中不斷綻放精彩。
五、張開想象翅膀,探究出新意
人的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都離不開想象。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毕胍囵B(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就要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展開想象的基礎上進行擴寫、改寫、續(xù)寫等,這樣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
如在《與朱元思書》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擴寫課文,有的學生用第一人稱生動地抒寫了吳均游歷富春江到桐廬一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用優(yōu)美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美麗的圖景,令人向往;教《孔乙己》時,筆者讓學生改寫課文,有學生轉換時空,把孔乙己放到現(xiàn)代社會里來,寫他考上大學后,光顧咸亨酒店時的場景,寫得有板有眼;教《桃花源記》時,筆者讓學生續(xù)寫課文,有學生描繪了自己去探索并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歷,寫得趣味橫生。實踐證明,教師有效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充分張開想象的翅膀,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感想更加豐富,這樣教學自然而然便生發(fā)出許多新意。
總之,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就應深刻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還要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等,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使語文教學不斷綻放精彩。
[參考文獻]
[1]袁保平.語文教師的好課觀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2]邢弟紅.引導想象力求創(chuàng)新[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5(10):22-23.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