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艷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外語系,鄭州450007)
2017 年10 月,十九大報告指明“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把建設教育強國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發(fā)展方向,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翻開“承載著新使命”“擔負著新任務”的嶄新篇章[1]。2018 年6 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要求高校教師“廣泛開展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教學,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把“內(nèi)容陳舊、輕松易過”的“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zhàn)度”的“金課”[2]。同年8 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首次正式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3]。同年11 月,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強調(diào)“金課”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提議“打造五大‘金課’”[4]。自此,全國各個高校掀起了建設“金課”的高潮。
在此時代背景下,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牽頭主辦的2019 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根據(jù)外語教育改革趨勢,將賽題確定為:“成效導向的教學設計:從金課程到金課堂”,要求關注社會發(fā)展與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鼓勵以團隊形式,完成“金課”設計,真正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體現(xiàn)“金課”的“兩性一度”[5]?;诖?,筆者將運用“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結合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實施實情和2019 年“外研杯”教學之星大賽的要求,研究如何對藝術類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讀寫Ⅰ”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的課程設計和單元設計,實現(xiàn)教與學、學與用的有效結合,以期將此設計理念應用于藝術類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民航英語”之中,最終實現(xiàn)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文秋芳教授針對我國高校外語傳統(tǒng)教學中“重講解輕練習”“學用分離”的弊端,在借鑒Swain 的“輸出假設”理論和Lantolf 的“社會文化視角”理論的基礎上[6],提出了符合中國外語教學實際需求的理論體系——“產(chǎn)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包括教學理念(指導思想)、教學假設(理論支撐)和教學流程(實現(xiàn)方式)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圖1 POA 理論體系
如圖1 所示:在該理論體系中,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三種教學理念融為一體,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三大教學假設為前提,在教師“引領”“設計”和“腳手架”等中介作用下,依次完成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流程,使“輸入性語言學習”和“產(chǎn)出性語言運用”緊密結合,實現(xiàn)“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的教學目的[7]。其中,驅動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一步,要求教師根據(jù)既定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交際場景,擬定輸出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促成環(huán)節(jié)是真正的教學階段,也是主要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適時提供輸入材料,引導學生根據(jù)選擇性學習原則,完成相關任務的輸出;評價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對學生完成的產(chǎn)出任務做出及時評價,并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和自評。
本文以外研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新視野綜合教程1》(第二版)為教材,以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2019 級藝術類空乘專業(yè)156 名學生為教學對象,結合“產(chǎn)出導向法”,對進行獨立學院藝術類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讀寫Ⅰ”進行線上線下“金課”的課程設計。
在基于本校大學英語讀寫課“采取藝術類、文科類和理工類三層分級”的院校特色上[8],根據(jù)藝術類大一新生英語詞匯量少、語言基礎薄弱、英語學習興趣不高、英語自學能力弱、英語學習方法缺乏,而思想活躍的學生參與意識強等特點,結合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將藝術類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讀寫Ⅰ”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為:通過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和跨文化知識、強化訓練英語的讀、寫、譯等基本技能,提升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職業(yè)競爭能力和個人綜合素養(yǎng),最終培養(yǎng)出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所需的“應用技術型”高級人才。
根據(jù)“教學之星”大賽中“強調(diào)成效導向”“反映國家、院校與學生需求,注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要求[5]和本校大學英語課程所推行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將該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zhì)目標。其中,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四級核心詞匯、復雜句子結構和常用表達,了解和掌握單元主題相關的專業(yè)術語;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綜合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能力;素質(zhì)目標:掌握中西文化差異,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
根據(jù)“教學之星”大賽中“教學模式具有先進性”,合理使用微課等教學資源的要求[5],結合本校近年來致力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的實情,充分建設和發(fā)掘各種線上線下教學資源。1.建設和完善校級“大學英語”精品課程網(wǎng)站,上傳豐富的資源,如:課件、教案、教學錄像、聽力音頻、微課視頻、習題庫等,教師可在線布置任務和在線練習,使學生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做到課前有效預習、課后及時復習;學生可在線上傳作業(yè),教師可在線批改作業(yè),將批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實現(xiàn)線上師生互動。2.建設藝術類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讀寫I”的“優(yōu)學院”在線教學平臺和手機APP 配合使用,可通過分享班級二維碼,進行快速考勤;可利用討論區(qū),及時進行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可通過問卷調(diào)查功能了解學生對每節(jié)課的理解程度,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可利用教學評價功能,幫助教師查漏補缺,尋找改善性措施,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3.建設“信商大英”微信學習平臺,及時發(fā)布CET4 考試資訊、文化背景知識微課、閱讀理解技巧、翻譯技巧、寫作類型與技巧等信息。4.充分利用學校提供寬敞、便利的多媒體教室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有效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5.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和書籍報刊閱覽室,閱讀和查閱相關資料和信息。
根據(jù)“教學之星”大賽中“深入學習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要求[5]和大學英語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應用型”課程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產(chǎn)出導向法”,注重“任務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微課”“微信學習平臺”“課程網(wǎng)站”和“在線教學平臺”等多種現(xiàn)代教學手段相融合,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情景式、翻轉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了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訓練,努力做好學用結合。同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環(huán)境,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識,養(yǎng)成研究型學習的良好習慣,激發(fā)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
根據(jù)“教學之星”大賽“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的要求[5]和大學英語課程考核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實際,把每個教學班的學生合理分組,加強組內(nèi)協(xié)同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鼓勵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輔助、“精品課程網(wǎng)站”資源學習、“在線教學平臺”互動、“微信學習平臺”互動和“微課”觀摩和討論等進行自主學習,并記入平時成績,同時增加此部分平時成績在綜合成績中的比例,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在逐步增強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強度的情況下,最終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從“產(chǎn)出導向法”的“學用一體”教學理念出發(fā),以教學之星大賽的“成效導向”為指導,遵循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選取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Ⅰ》(第二版)中的第四單元,進行單元設計。
根據(jù)大賽“教學內(nèi)容具有時代性”的要求[5]和藝術類空乘專業(yè)學生參加各種面試的實際需求,筆者選取第四單元“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如何塑造好印象)為主題,原因有二:一是藝術類大一新生的英語的聽力和口語能力最弱,此話題適合易于選擇更多的視聽素材,便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去聽、嘗試去說的欲望;二是該主題屬于跨文化交際的范疇,易于鼓勵學生自主查找和學習中西方塑造良好印象的要素,從而達到《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和“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雙重目標[9]。
根據(jù)“產(chǎn)出導向法”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為:交際目標與語言目標。交際目標,即“能完成何種交際任務”的目標[7],包括能力目標和素質(zhì)目標,要求學生在單元學習結束前,能夠做到:1.根據(jù)中西文化差異,在不同的交際場合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2.能就這一話題,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3.能就這一話題,寫出一篇觀點鮮明、結構較為合理、語言較為準確的議論文。語言目標,即“需要掌握哪些單詞、短語或語法知識”[7],必須為交際目標服務,要求學生掌握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核心詞匯 (如:impression,conscious,encounter,depress)、核心短語 (如:make up one's mind,be conscious of,form an impression about sb, be absorbed in)、句子結構(如:Research shows that…,“if”clause),并能運用它們表述觀點。
根據(jù)“產(chǎn)出導向法”將單元任務設定課內(nèi)和課外兩類。課內(nèi)任務,即“與輸入學習同步進行的產(chǎn)出練習”[7],要求學生課堂上分組模擬找不同兼職工作的面試情景,如:家教、售貨員、服務員等,并在服裝、語言、手勢等方面提出相關要求。課外任務,即“學生課下完成的產(chǎn)出練習”[7],又分為遷移性任務和復習性任務。其中,遷移性任務,即“運用課堂中練習過的能力完成的新任務”[7],要求學生以“How to prepare for a Job Interview?”為題,在30 分鐘內(nèi)完成一篇120-150 字的“問題解決型”議論文,文中要包括引出問題——給出解決途徑——闡述個人觀點等三部分;復習性任務,即“連貫熟練完成課堂中分步練習的子任務”[7],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相關詞匯、翻譯、完形填空等習題。
根據(jù)“產(chǎn)出導向法”的要求,將本單元理論教學4 課時,按照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需求,合理分配課時(見圖2)。其中,“促成”環(huán)節(jié)作為主要環(huán)節(jié),所用課時最長。
同時,采用“產(chǎn)出導向法”的“輸出- 輸入-輸出”語言學習模式[6],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流程圖(圖3)。
圖2 教學課時分配圖
圖3 教學流程圖
如圖3 所示:在“驅動”環(huán)節(jié),(1)課前準備:教師通過在“微信學習平臺”發(fā)布任務,讓學生觀看面試的微課,呈現(xiàn)真實的交際場景,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問題:①該應試者是否面試成功?②面試者失敗的原因是什么?(2)課中參與:①學生針對視頻片段賞析后的問題,分組從著裝、動作、語言、表情等展示討論結果;②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果你是面試者,你怎么做到面試成功?③學生感知交際場景,嘗試接受挑戰(zhàn),在老師的引導下意識到自身的不足;④教師提出單元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明確單元目標,并加深理解;⑤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話題“預熱”,讓學生初步了解在面試時如何給人留下好印象,從而引入對單元話題“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3)課后復習和自主學習:①學生在“優(yōu)學院”在線教學平臺上預習詞匯;②學生借助“大學英語”精品課程網(wǎng)站上的課件、教案等資源,預習課文。
在“促成”環(huán)節(jié),(1)課前準備:教師在“優(yōu)學院”在線教學平臺上發(fā)布任務,讓學生準備分組模擬面試情景,描述產(chǎn)出任務,引導學生明確產(chǎn)出任務的要求和完成步驟。(2)課中參與:①學生從輸入材料的觀點(ideas)、語言(language)和話語結構(discourse structure)三個方面,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給予指導和檢查;②教師邀請幾組學生,現(xiàn)場表演面試場景。(3)課后復習和自主學習:①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將作文上傳至“優(yōu)學院”在線教學平臺;②學生在“大學英語”精品課程網(wǎng)站上,完成課后相關詞匯、翻譯、完形填空等練習。
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根據(jù)“產(chǎn)出導向法”的要求,設定兩種評價方式:課內(nèi)(線下)的及時評價和的課外(線上)的延時評價。其中,及時評價,即“在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和產(chǎn)出任務練習過程中”[7],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的評價,針對學生觀點形成、語言和篇章學習等選擇性學習、現(xiàn)場面試表演的產(chǎn)出任務,采用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適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延時評價,即“學生經(jīng)過課外練習后,再將練習的成果提交給教師評價”[7],針對學生的寫作作業(yè),采用在“優(yōu)學院”在線教學平臺上的個人評價和在課堂上的整體點評相結合。
總而言之,在“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的指導下,上述關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的設計,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師生互動,也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了2019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關于“教學目標明確成效”“教學過程保障成效”“教學評價檢驗成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與學的有效結合大大提高了課堂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當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大班授課、課時銳減和獨立學院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亟待提高相矛盾的現(xiàn)實問題。
因此,要打造“高階課堂”“對話課堂”“開放課堂”“知行合一”“學思結合”的“金課”,就必須轉換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評價,擠掉“低階課堂”“灌輸課堂”“封閉課堂”“重知輕行”“重學輕思”等“水課”的水分[10]。相信只要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真正做到有效驅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完成任務的渴望,在輸入材料的促成和良好的師生互動下,獨立學院學生必將打破沉默,勇敢從容地表達自我,實現(xiàn)學用的完美結合,順利完成任務的輸出。值得關注的是,可以嘗試將藝術類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的金課設計理念在其后續(xù)課程“民航英語”中進行推廣,鍛造出更多的完美“金課”,提高獨立學院整個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滿足獨立學院“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