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膨松劑的選擇為項目教學法實施的主題,通過 5 個學習任務,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zhì)進行實驗探究,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膨松劑的作用及原理,提高學生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 項目式教學 膨松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4-0107-03
項目式教學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一個個項目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以及組內(nèi)評價。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具體表現(xiàn)在:目標指向的多重性;培訓周期短,見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案例圍繞膨松劑的選擇開展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及用途、元素化合物知識等學科核心知識,認識膨松劑的結構、性質(zhì)和作用原理三者的關系,形成預測性質(zhì)、設計方案和實驗驗證的思維方式。
一、學情分析及項目學習目標
(一)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主要有:了解碳酸鈣的相關性質(zhì),鈉、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的結構、性質(zhì)和用途,以及初步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酸堿指示劑測定溶液酸堿性、配置一定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并能完成相關實驗,初步具備設計簡單實驗方案、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歸納實驗結論的基本能力。但學生還沒有形成從定性轉向定量的學習方法,也未形成研究物質(zhì)未知性質(zhì)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程序。
(二)項目學習目標
(1)通過真實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探究膨松劑的作用原理,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形成“性質(zhì)決定用途”的學科觀念。(2)從問題和假設出發(fā),設計探究性實驗,基于實驗事實得出結論,形成研究物質(zhì)未知性質(zhì)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程序,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3)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項目任務及設計思路
基于項目學習目標,本節(jié)課設計了 5 個項目學習任務:探究碳酸氫鈉單獨用作膨松劑的作用原理、碳酸氫鈉與食醋組合用作膨松劑效果更好的作用原理、碳酸鈉與食醋蒸饅頭的作用原理、饅頭有堿味的原因及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其他性質(zhì)。這 5 個任務由問題線、活動線和知識線貫穿,通過這 5 個任務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進行探究。具體設計思路如表 1 所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筆者給出 5 種不同的蒸饅頭的方法(如表 2 所示,見下頁),請學生分別比較 5 種方法之間的區(qū)別。
(二)課中
任務 1:探究 NaHCO3 單獨用作膨松劑的作用原理。
筆者給出問題:為什么方法 1 蒸出來的饅頭是實心的,而方法 3 蒸出來的饅頭較蓬松且有氣孔?推測 NaHCO3 在蒸饅頭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學生稍做思考后回答:NaHCO3 在蒸饅頭的過程中受熱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了 CO2 氣體,CO2 氣體受熱膨脹,因此饅頭變得蓬松。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實驗來證明此結論。并讓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結論。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1:加熱NaHCO3。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試管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因此得出結論:2NaHCO3 Na2CO3+H2O+CO2↑。
任務 1 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大膽預測 NaHCO3 的性質(zhì),并設計實驗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通過實驗驗證,學生知道 NaHCO3 可用作膨松劑是因為其受熱分解產(chǎn)生 CO2 氣體。
任務 2:探究 NaHCO3 與食醋組合用作膨松劑效果更好的原理。
筆者給出問題:為什么方法 5 比方法 3 蒸出來的饅頭效果更好?NaHCO3 和酸(食醋)可以反應嗎?與以前學習過的哪個反應類似?學生稍做思考后回答:類似 CaCO3 和酸反應,預測 NaHCO3 也可以和酸(食醋)反應。
筆者要求學生根據(jù)預測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NaHCO3 是否與酸反應。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2:NaHCO3 與稀鹽酸(HCl)反應,最后得出結論:NaHCO3+HCl=NaCl+H2O+CO2↑。
【師】請同學們對比 NaHCO3 受熱分解及 NaHCO3 與酸反應的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如果消耗等量的 NaHCO3,哪個反應生成的 CO2 氣體多?
【生】等量的 NaHCO3 與酸反應產(chǎn)生的 CO2 氣體更加多。
【師】現(xiàn)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方法 5 比方法 3 蒸出來的饅頭效果更好了嗎?
【生】一方面,NaHCO3 受熱分解產(chǎn)生 CO2 氣體;另一方面,NaHCO3 能與酸反應,且等量的 NaHCO3 與酸反應時比受熱分解時能產(chǎn)生更多的 CO2 氣體。
【師】除了 NaHCO3 和食醋,還有哪些碳酸鹽及酸可以組成復合膨松劑?
【生】碳酸鹽:初中學過 NH4HCO3 受熱會分解生成氨氣,或許它可以;酸:其他可食用的酸性物質(zhì)。
【師】對!常用作膨松劑的碳酸鹽是 NaHCO3 和 NH4HCO3,這兩種碳酸鹽都受熱易分解且可以與酸反應。除了食醋,還可以用檸檬酸、酸奶等。
任務 2 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實驗得出NaHCO3 與酸反應的性質(zhì);學以致用,讓學生尋找新的復合膨松劑,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任務 3:探究 Na2CO3 與食醋蒸饅頭的原理。
筆者給出問題:為什么方法 4 可以蒸出饅頭,而方法 2 不行?Na2CO3 會像 NaHCO3 一樣受熱分解產(chǎn)生 CO2 氣體嗎?Na2CO3 可以與酸反應嗎?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3:①加熱Na2CO3;②Na2CO3 與酸反應。通過實驗,學生得出了兩個結論:①Na2CO3 受熱不易分解;②NaCO3 與酸反應會生成 CO2 氣體:Na2CO3+2HCl=2NaCl+ H2O+CO2↑。
【師】現(xiàn)在明白為什么方法 2 蒸出的饅頭是實心的,而方法 4 蒸出的饅頭較為蓬松的原因了嗎?
【生】Na2CO3 受熱不易分解,用它單獨蒸饅頭時無法產(chǎn)生 CO2 氣體使饅頭蓬松;但當用 Na2CO3 與食醋組合后,二者產(chǎn)生反應,產(chǎn)生較多的 CO2 使饅頭蓬松。
【師】為什么 NaHCO3 與食醋組合比 Na2CO3 與食醋組合蒸出來的饅頭更蓬松?
【生】NaHCO3 既可以受熱分解產(chǎn)生 CO2 氣體,又能與食醋反應產(chǎn)生 CO2 氣體;而 Na2CO3 受熱不分解,只與酸反應產(chǎn)生 CO2 氣體。因此前者比后者產(chǎn)生的 CO2 多,所以饅頭更蓬松。
接下來,筆者對學生的結論進行拓展提問:Na2CO3 和NaHCO3 均可與酸反應,它們分別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如何?并要求學生進行拓展實驗:將 Na2CO3 和 NaHCO3 分別與酸反應,對比二者的實驗現(xiàn)象。拓展實驗結束后,筆者引導學生從實驗現(xiàn)象及離子方程式分析 NaHCO3 與酸反應更劇烈的原因。
任務 3 的設計意圖:學生對比 NaHCO3 和 Na2CO3 的性質(zhì),得出 NaHCO3 與食醋組合蒸饅頭效果更好的原理;引導學生從微觀視角分析二者與酸反應劇烈程度不同的原因。
任務 4:探究饅頭有堿味的原因。
筆者給出問題:為什么使用方法 2 和方法 3 蒸出來的饅頭都有堿味?請學生探究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并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4:①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的水溶性;②利用酚酞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的水溶液堿性。通過實驗,學生得到結論:①溶解性:Na2CO3>NaHCO3;②二者水溶液的堿性大小:Na2CO3>NaHCO3,最終得出 NaHCO3 受熱易分解生成堿性更強的 Na2CO3 ,因此單用 Na2CO3 或 NaHCO3 蒸饅頭都會有堿味。
【師】既然 NaHCO3 可以單獨用作蒸饅頭的膨松劑,那么如何避免用它蒸出來的饅頭略帶堿味的問題?
【生】應該要注意用量。NaHCO3 過多就會生成更多的Na2CO3 ,使得饅頭有堿味,合適的用量效果就比較好。
【師】對。如果 NaHCO3 用量少,產(chǎn)生的 CO2 氣體就會減少,饅頭就沒有那么蓬松;如果用量過多,又會使饅頭有堿味。這也說明了 NaHCO3 與醋酸組合蒸饅頭的效果更加好。那么Na2CO3 能否單獨做膨松劑?為什么?
【生】不能。Na2CO3 受熱不易分解,難以使饅頭蓬松;且堿性太強,使蒸出來的饅頭有堿味,因此不能單獨用作膨松劑。但是可在面粉發(fā)酵后用它調(diào)節(jié)面團的酸度。
任務 4 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比 NaHCO3 和Na2CO3 的性質(zhì),使學生意識到即使組成相似的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不一樣,用途也不一樣,即“結構決定性質(zhì),性質(zhì)決定用途”;用化學知識解釋蒸饅頭遇到的現(xiàn)象,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價值。
任務 5: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的其他性質(zhì)。
筆者給出問題:Na2CO3 和 NaHCO3 還能與哪些物質(zhì)反應?二者是否能與堿、鹽反應?現(xiàn)象如何?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5:Na2CO3 和 NaHCO3 分別與堿性溶液,如 NaOH 溶液、Ca(OH)2 溶液、Ba(OH)2 溶液、鹽溶液,如 NaCl 溶液、CaCl2 溶液、BaCl2 溶液反應。
任務 5 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定性、定量的角度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更多的性質(zhì)。
(三)課后
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設計膨松劑制作自己喜歡的發(fā)酵面食,并與其他同學交流、探討。
四、教學特色
1.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jié)課以生活中常見活動的“蒸饅頭”作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了用 5 種不同的方法來蒸饅頭,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經(jīng)過整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價值,感受到化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
2.項目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常規(guī)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zhì)”的教學不同,本節(jié)課研究物質(zhì)性質(zhì)的一般程序大致如下: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從物質(zhì)用途出發(fā),大膽猜想物質(zhì)性質(zhì),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驗證,得出結論。學生在每一個任務的驅動下所做的實驗,都以探究性為主,這一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能力、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玉芝.“洗滌的學問”項目式教學[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13).
[2]陳 穎,王 磊,徐 敏,等.高中化學項目教學案例——探秘神奇的醫(yī)用膠[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19).
[3]張守文,鄒 寬.酥類糕點新型復合疏松劑的研制及其應用的研究[J].食品科學,1992(7).
[4]孫宇紅,耿亞萍.基于POE教學策略和比較思維的教學——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1).
【作者簡介】甘燕芳(1992— ) ,女,籍貫廣西貴港,二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學化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