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離異 當前,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孩子正處于初中階段時,父母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加速期,這時父母離異使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傷害。離異家庭或缺少父愛,或缺少母愛,使孩子們在某些方面的性格容易存在缺陷。同時教育的力度也會減弱。在這些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初中生原有的逆反心理如處理不當容易形成反叛心理。
2.教育方式不當 當代家庭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非常重視。父母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教育支出成為現代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父母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讓他們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培訓班。父母對教育是重視的,但是一些家長卻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
(1)溺愛。天下父母都一樣,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愛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有一種愛——溺愛,表面上是一種愛,實質是一種害。溺愛就是指父母過分地寵愛自己的孩子。多發(fā)生在兒童時期,初中階段也有發(fā)生。溺愛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一系列行為品行和習慣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過分依賴、膽小、倔強、任性及適應能力差。初中生正是獨立能力、自理能力成長的關鍵時期,過分的溺愛會阻止其能力的培養(yǎng)。
(2)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在調查中,約有28%的未成年犯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中采用打罵的方式,很少說服教育。這些父母對孩子們教育缺乏耐心,孩子稍有不同意見或越軌行為就火冒三丈,動不動就打罵孩子。父母作為長輩,在子女的教育中處于強勢地位。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初中生,會使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更加嚴重,引起強烈的反叛心理,甚至引起一些極端行為。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自己真實思想隱藏起來,逐步對父母怕而遠之。家長和孩子疏遠了,家庭危機也就來臨了,子女不相信父母,就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對孩子的教育缺乏針對性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67%孩子認為父母采用說服教育的方式。這同以往的調查有所不同。這說明現在家庭中對說服教育方式的認同,體現了家庭教育的一大進步。但問題在于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我們認為是父母的說理方式缺乏針對性。父母對子女的思想脈搏摸不準,理由說了不少,大道理講了不少,甚至自己覺得講得不錯,孩子就是無法接受。造成說理缺乏針對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對代溝認識不足。父母和子女之間代溝是必然存在的,每代人由于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不一樣,思想觀念也會有很大差別。
4.父母不良因素的影響 家長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對子女的一言一行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有些家長言談不文明,經常性地打麻將、泡網吧、去舞廳、飲酒。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容易染上這些惡習。另外,家庭成員有過犯罪歷史的也有較大影響。在我們的調查中,未成年犯中其家庭成員和直系親屬有犯罪記錄的占19%。父母服刑的占5.5%。
一個的家庭主要成員是父母和子女。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父母既是長輩,又是孩子的啟蒙教師;既是孩子的撫養(yǎng)者,又是孩子的教育管理者。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多與父母有關。初中生在家庭教育中既是子女又是學生。初中生已不同于小學生。他們已逐步長大,知識面在擴大,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加強,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由小學生的完全被動逐步地變?yōu)榉e極參與。初中生要明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克服自身的不足,配合父母做好家庭教育。父母子女各自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就會使家庭環(huán)境更加和諧,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1.父母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主導作用 (1)父母與子女能進行平等的溝通是前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子女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傳統觀念中父母是長輩,子女是晚輩,父母處于絕對強勢地位,子女處于絕對弱勢地位。父母講的子女就要服從。父母經常教育子女說:“要做乖孩子”,乖孩子是什么? 其實就是子女要聽話? 聽誰的話,當然是聽父母的。子女違背父母的要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則視為不乖。用這種觀念去教育孩子,如果孩子處于小學階段,因孩子小知識面窄,獨立思考的能力太弱,似乎還能有一些效果。孩子進入初中階段則不同。初中生年齡多數在13 至16 歲。這一階段孩子的知識面迅速擴大,獨立思考能力迅速增強,逆反心理也開始加重。同時與社會的接觸也越來越多,社會上的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在增大。他們會發(fā)現父母說的道理要求好象不對? 開始與父母唱對臺戲。許多父母都說孩子進入初中以后很難管理,很難教育。
這一階段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要注意和孩子加強溝通,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與父母平等的地位去對待。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在一個家庭里,如果孩子每天回來后都愿意跟你講學校的事,哪怕是雞毛蒜皮的事,這說明孩子信任你。作為父母,孩子講的哪怕是不對的,你也不要馬上反駁他,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與他交流,孩子和父母如果能有一個平臺經常性的交流,這樣的家庭不會出現什么大問題,父母與子女能進行溝通交流,家庭教育其實也成功了一半。因為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體現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父母也能從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幫助孩子解決思想中錯誤的東西。與孩子交流的途徑很多,如與孩子共進晚餐時,可讓他講一講學校發(fā)生的有趣的事;開家庭會議,讓孩子來主持。在交流中,要讓孩子盡可能多的講話。
(2)堅持以說服教育方式為主。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孩子要能健康成長,不僅要讓他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更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確為什么? 說服教育的方式因人而異? 要視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定。父母在進行說服教育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擺事實,要多講孩子熟悉的事,分析道理時孩子才容易理解。講道理要做到深入淺出,既要講大道理也要講小道理。二是要有耐心。初中生思想不成熟且不穩(wěn)定,父母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很多事不要寄希望于講一次兩次就能成功。孩子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跟他講道理時能聽得進去,但沒過多久又拋之腦后。這時就是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三是教育方式要多種多樣,內容要豐富多彩,要把過去、現實和將來有機結合起來。有些父母只會拿自己過去的事反復講,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厭煩,覺得老掉牙,對父母講的道理聽不進去。有些父母總愛用自己過去的標準來衡量孩子,孰不知現在社會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一些標準、要求已不適應變化了情況。
(3)教育要有針對性。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就是一把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方式是不同的,在這個孩子身上管用的方法,在另外一個孩子身上未必管用。教育要有針對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一是對初中階段孩子的生理心理變化要有足夠的認識,掌握其規(guī)律。二是對孩子的個體情況要了解,包括性格、脾氣等。三是對孩子思想、學習、交友等情況要清楚。四是要經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掌握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4)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教育成長的過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由于各種不良因素的引誘,會出現偏差,一般的小毛病是可以諒解的,但原則性的問題父母絕對不能讓步。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父母一定要堅持,一時說服不了的哪怕適當采用強制性的措施都要讓孩子加以改正。不堅持原則等于是放縱孩子。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父母則可以相對靈活,不要總是把孩子的小毛病掛在嘴邊。
(5)堅持以鼓勵為主。有人說孩子是夸大的而不是罵大的,我認為這很有道理。學校老師在對我們進行教育時也是以鼓勵為主。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的孩子,就總是把自己的孩子的不足拿來和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相比。初中生自尊心明顯增強,用這種方式教育初中生,時間長了,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容易造成自卑的心理。
(6)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長,學習成績優(yōu)秀,將來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找一份好的工作。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父母不要太過分看中學生在班上、年級上的排名,總是要求孩子在班級上學習成績出類拔萃。孩子要健康成長,學習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孩子的思想是否健康? 吃苦耐勞的精神怎樣? 這些因素也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
(7)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要保持一致,千萬不能當面拆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出現觀點不一致,處理方式也不一樣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千萬不能相互拆臺,否則會讓孩子不知所措,也會影響到父母的威信。
2.初中生要積極主動參與家庭教育 (1)要尊敬父母,積極主動配合父母做好家庭教育。父母畢竟有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初中生雖然知識面在擴大,獨立意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增強,但子女社會閱歷畢竟較淺。所以子女在家里不僅要尊重父母,對父母提的意見和要求要耐心的聽,不要以為自己長大了,自以為是。在一些比較重大的問題上,要請父母拿主意。子女要主動與父母溝通,把自己的想法經常性的和父母交流。
(2)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F在初中學生學習壓力很重,有來自父母的期盼,有來自社會的壓力,中考的升學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初中學生要學會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盡最大努力把學習搞好,一不辜負父母,二不辜負社會,同時也為自己將來的成材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習不要過分看重名次,而是以是否盡力,是否采用合適的學習方法作為標準。
(3)慎交友。初中學生交友欲望比小學生強,隨著社會活動范圍的擴大,結識的人也會逐步增多,但辨別是非、抗拒不良誘惑的能力還較弱。況且這一階段初中生學習任務較重,不宜廣泛交友,交友的范圍最好控制在同學之間。中國有句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初中生過多的接觸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