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紅,喬 彬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口腔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口腔癌包括口咽癌、舌癌、牙齦癌等,是最常見的頭頸部腫瘤,每年約有2.2萬例新發(fā)病例和1.2萬例死亡病例[1]??谇话┑陌l(fā)病與病毒感染、食用檳榔、吸煙以及口腔衛(wèi)生習慣不良等相關[2-3]。外科手術仍是口腔癌的首選治療手段,并大多輔以術后化療或放療??谇话┗颊咴诮邮苁中g切除病灶后,唾液分泌、吞咽、味覺以及言語等功能不可避免受到損害,這必然影響其生活質量[4]。此外,口腔癌患者在術后還存在容貌改變、疼痛、進食障礙和人際溝通困難等問題,既擔心疾病復發(fā),又擔憂治病給帶來的經(jīng)濟壓力,因此,口腔癌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5]。因口腔癌位置和病情的特殊性,患者出院后需經(jīng)歷較長時間的功能康復階段,對護理仍有較高需求,但護理人員長期提供上門護理服務不現(xiàn)實,這就需要家屬和患者承擔起必要的專科和生活護理工作[6]。協(xié)同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護理模式,是指在不另增加護理人員的情況下,鼓勵和引導患者及其家屬參與護理,激發(fā)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強化醫(y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從而提升護理質量和效率[7-8]。本研究觀察了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口腔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口腔癌患者118例。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確診為口腔癌并接受手術治療;配合問卷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影響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疾??;患有其他部位腫瘤;患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術后生存期<12個月。本研究已經(jīng)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康復訓練指導、心理指導、健康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接受協(xié)同護理:1)成立協(xié)同護理小組。醫(yī)師、護師、患者和家屬組建協(xié)同護理小組,相互之間認識和了解,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溝通關系;2)護理知識宣教。護師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術后情況,通過口頭宣教或微信聊天等方式給患者或家屬講解用藥、并發(fā)癥等知識,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和定期復查,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用藥習慣;3)生活指導。護師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口腔衛(wèi)生、康復訓練和飲食方案,叮囑家屬監(jiān)督或陪同患者執(zhí)行方案,確?;颊呔S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和生活習慣;4)心理支持。護師主動與患者和家屬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患者相應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重建信心,必要時邀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2組護理干預周期均為6個月。
1.3 觀察指標采用簡明健康調查量表(the short-form 36 health survey scale,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SF-36量表包含8個領域的36個條目,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情況[9-10]。SAS量表和SDS量表均含有20個條目,采用4級(1~4分)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明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評估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該量表含有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等4項內容,采用5級(0~4分)評分法評價,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強[11]。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護理滿意度,該調查表含有20個條目,采用5級(1~5分)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
2.1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觀察組患者干預前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59.20±7.38)分、(40.83±7.11)分、(53.17±8.38)分、(53.20±8.43)分、(59.66±9.84)分、(42.66±8.32)分、(49.56±8.09)分、(43.54±7.70)分,對照組分別為(58.88±7.36)分、(41.56±6.78)分、(53.59±8.25)分、(53.07±8.42)分、(59.37±9.63)分、(43.58±8.33)分、(49.53±8.18)分、(43.59±7.95)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37,P=0.813;t=0.570,P=0.570;t=0.277,P=0.782;t=0.087,P=0.930;t=0.161,P=0.873;t=0.597,P=0.551;t=0.023,P=0.982;t=0.035,P=0.972)。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66.71±7.85)分、(48.61±6.14)分、(63.75±8.74)分、(63.29±8.50)分、(65.76±9.48)分、(55.34±8.12)分、(57.34±9.04)分、(54.07±8.64)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54±8.09)分、(43.97±5.72)分、(58.64±8.34)分、(55.86±8.34)分、(64.83±9.89)分、(46.05±8.21)分、(53.49±8.96)分、(45.80±7.61)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59,P=0.033;t=4.251,P=0.001;t=3.245,P=0.002;t=4.788,P=0.001;t=0.523,P=0.602;t=6.181,P=0.001;t=2.322,P=0.022;t=5.521,P=0.001)。見表1、2。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生活質量比較 分
表2 2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比較 分
2.2 2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干預前SAS評分和SDS評分分別為(58.69±9.40)分、(57.32±8.98)分,對照組分別為(58.76±9.50)分、(57.22±9.06)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39,P=0.969;t=0.061,P=0.951)。觀察組患者干預后SAS評分和SDS評分分別為(50.08±9.69)分、(49.76±8.06)分,均低于對照組的(55.05±9.72)分、(52.88±8.41)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80,P=0.006;t=2.057,P=0.042)。見表3、4。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觀察組患者干預前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和自我護理技能評分分別為(23.02±3.37)分、(20.81±3.82)分、(26.44±3.52)分、(18.88±3.12)分,對照組分別為(23.51±3.30)分、(20.49±3.63)分、(26.66±3.31)分、(18.92±3.14)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01,P=0.425;t=0.470,P=0.640;t=0.350,P=0.727;t=0.059,P=0.953)。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和自我護理技能評分分別為(32.59±3.67)分、(25.97±3.86)分、(33.49±3.91)分、(24.15±3.26)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7.30±3.32)分、(21.02±3.79)分、(28.05±3.87)分、(20.14±3.57)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630,P=0.001;t=7.028,P=0.001;t=7.592,P=0.001;t=6.385,P=0.001)。見表5、6。
表4 2組患者干預后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 分
表5 2組患者干預前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分
表6 2組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分
2.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0.34±7.9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1±7.75)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877,P=0.001)。見表7。
表7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分
因口腔癌位于頭頸頜面部,患者在術后需面對面部畸形、吞咽困難以及言語交流障礙等困境,所以口腔癌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壓力往往較其他腫瘤患者更為嚴重[12]。隨著社會的進步,現(xiàn)代醫(yī)學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更為關注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生活質量現(xiàn)已成為重要的評估腫瘤患者預后的指標,也是制定護理方案的重要參考信息[13]。秦帥華等[14]通過對口腔癌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口腔癌患者的社會情緒健康評分偏低,輔以心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采用SF-36量表評估口腔癌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評估內容全面,廣泛應用于14歲以上健康人群或特殊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可靠性較高[15]。結果顯示,經(jīng)協(xié)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協(xié)同護理更有助于改善口腔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究其原因,可能是通過健康宣教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患者術后衛(wèi)生行為和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口腔衛(wèi)生情況得到改善,促進了其生活質量的提升[16]。Barber等[17]報道,即使是在治療結束較長時間后,口腔癌患者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生理功能、社交功能的減弱以及對疾病的擔憂都是導致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因素。在本研究中,口腔癌患者在接受干預前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較高,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況較嚴重。然而,在干預之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口腔癌患者經(jīng)協(xié)同護理干預后,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得到有效緩解,這有可能是護師通過宣教和解答等方式為患者提供健康、治療、護理、并發(fā)癥等信息以及日常心理疏導,減輕了患者對術后康復的焦慮。此外,協(xié)同護理調動起患者積極性,由被動護理轉為主動護理,更有利于患者生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口腔癌患者經(jīng)協(xié)同護理干預后,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患者在家屬的關愛和支持下,更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術后康復。在護理滿意度調查中,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因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口腔癌患者對協(xié)同護理模式的認可度高于常規(guī)護理。
綜上所述,協(xié)同護理模式在改善口腔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施協(xié)同護理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在熟知患者病情和術后情況的基礎上,深入了解患者的認知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以及心理狀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個性化護理指導和教育宣講,培養(yǎng)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從而讓患者和家屬積極參與協(xié)同護理,實現(xiàn)護理效果的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