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媛,徐堅民,金紅濤,魏曉婷,鄒錦森
(1.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深圳 518000;2.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廣東 深圳 518000)
原發(fā)性肺唾液腺型腫瘤(salivary gland-type tumors,SGT)是一類少見的低度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僅占肺原發(fā)腫瘤的0.1%~0.2%[1]。2015版WHO肺腫瘤分類中將黏液表皮樣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上皮肌上皮癌及多形性腺瘤歸入該分類[2]。SGT中以MEC及ACC較多見。本文收集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17例原發(fā)性肺SGT患者,結合病史回顧性分析其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ghy,CT)表現(xiàn)特點,以期提高對該類疾病的認識及診斷水平,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收集2005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深圳市人民醫(yī)院經手術或纖維支氣管鏡活檢病理證實,具有完整臨床、影像資料的SGT患者17例(MEC 8例、及ACC 9例)。8例MEC均為男性;年齡27~61歲,中位年齡40.5歲;2例體檢發(fā)現(xiàn),5例表現(xiàn)為咳嗽、咯血或伴胸痛、胸悶等臨床癥狀,1例因左肩部疼痛就診發(fā)現(xiàn)。9例ACC中,男4例,女5例,年齡21~77歲,中位年齡49歲;8例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或伴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 1例體檢發(fā)現(xiàn)。
1.2 儀器和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胸部CT檢查,其中13例行增強掃描(MEC組6例、ACC組7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層iCT掃描儀或Brilliance 16層CT掃描儀?;颊哐雠P位,雙手上舉,屏氣掃描,掃描范圍從胸廓入口至兩側肋膈角下緣;探測器線寬為128 mm×0.625 mm或16 mm×1.5 mm,管電壓120 kV,管電流自動調整。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碘帕醇注射液 300 mg I/mL或碘佛醇注射液320 mg I/mL)93 mL,注射速度為3 mL/s,注射后延遲30~35 s、75~80 s分別行動脈期及靜脈期掃描。以層厚2 mm、層距1 mm行肺窗及縱隔窗重建。
1.3 圖像分析由2位分別具有2 a和30 a CT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yī)師獨立對已行多平面重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處理的CT圖像進行分析,觀察病灶部位、大小、密度、強化程度、形態(tài)、邊界、相鄰氣道關系和其他征象,如出現(xiàn)分歧,經商討得出一致意見。病灶位于段及段以上支氣管定義為中央型,位于亞段及以下支氣管為周圍型;大小于MRP重建圖像截取病灶最大徑線,并經最大徑線垂直層面量取最大橫徑,以最大徑與最大橫徑比值為縱橫比;強化程度在平掃及靜脈期同一位置測量病灶實質部分CT值,根據(jù)增強后病灶實質CT值的增加進行劃分,≤20 HU為輕度強化,21~40 HU為中度強化,41~60 HU為顯著強化,>60 HU為超顯著強化;形態(tài)在軸位和MPR上觀察;邊界指觀察病灶的瘤肺界面和與周圍組織的分界;相鄰氣道關系分為腔內型、腔內外型、腔外型及管壁浸潤型,腔內型病灶位于腔內與管壁相連,管壁無增厚,腔內外型腫塊向腔內外不同程度生長,與管壁分界不清,腔外型病灶位于氣管壁外,不伴氣道阻塞征象,管壁浸潤型表現(xiàn)為沿管壁生長的不規(guī)則軟組織影,管壁不均勻環(huán)形增厚,管腔狹窄;其他征象包括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短徑≥10 mm)、血行轉移等。轉移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無明確病理診斷時采用影像學診斷標準。
2.1 CT表現(xiàn)部位:MEC(7例)與ACC(7例)均以中央型多見,MEC僅累及局部氣道,以葉段支氣管多見(5/8,62.50%),ACC多累及氣管及主支氣管(6/9,66.67%),其中4例向下級支氣管浸潤,可累及隆突和雙側支氣管。大小:MEC與ACC病灶最大徑線多與氣道走行相同(MEC:7/8,87.50%;ACC:6/9,66.67%),ACC最大徑線及縱橫比較MEC大,其中4例(44.44%)ACC縱橫比>2。密度:MEC與ACC密度均低于或接近于臨近胸壁肌肉,密度多較均勻。強化程度:MEC與ACC均呈漸進性強化,5例(83.33%)MEC呈顯著或超顯著強化,其中3例(50.00%)靜脈期腫瘤實質CT值>100 HU;ACC以輕中度強化多見(5/7,71.44%)。形態(tài):MEC多呈邊界清楚的類圓形或分葉狀(6/8,75.00%),無明確毛刺征象;ACC中,4例(44.44%)中央型病灶呈沿管壁生長的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2例周圍型及3例中央型病灶呈分葉狀。邊界:MEC多邊界清晰(6/8,75.00%),2例腫瘤阻塞氣道與鄰近不張肺組織交界不清;ACC中,2例伴肺不張致瘤肺交界面不清,4例(44.44%)沿管壁浸潤生長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相鄰氣道關系:MEC中,7例中央型病灶均呈腔內(2/8,25.00%)或腔內外生長(5/8,62.50%),5例(62.50%)伴不同程度肺內阻塞性改變(包括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張以及黏液支氣管征);ACC中,4例(44.44%)環(huán)繞管壁侵犯,并沿氣管、支氣管樹縱向浸潤性生長,造成氣道狹窄,2例呈腔內外生長阻塞氣道,病灶起始部可見管腔不規(guī)則狹窄,遠端見肺不張及支氣管黏液栓形成。其他征象:MEC及ACC均可出現(xiàn)淋巴結腫大。ACC還可出現(xiàn)血行轉移(3/9,33.33%),包括肺內、肝臟及全身多處轉移。見表1,圖1、圖2。
表1 17例原發(fā)性肺唾液腺型腫瘤CT表現(xiàn)
圖1 1例MEC患者CT表現(xiàn)
圖2 1例ACC患者CT表現(xiàn)
患者,女,75歲。A:氣管壁全周環(huán)形增厚并強化;B:右主支氣管及右肺上葉支氣管管壁增厚,上腔靜脈受累;C:斜冠狀位示氣管、右主支氣管及各葉支氣管管壁不均勻增厚,氣道腔內凹凸不平,癌腫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
2.2 治療8例MEC:1例要求外院診治外;6例行外科手術切除病灶,術中1例因心包、胸膜等受累未完全切除腫瘤;1例病灶位于氣管壁患者行經支氣管鏡電凝切除術及氬離子電凝術后,轉外院診治。9例ACC:3例患者要求外院治療;4例行手術治療,其中1例因侵犯右心房未能切除病灶;1例多次行經支氣管鏡電凝切除術及冷凍治療術后回當?shù)鼗煟?例病灶巨大并全身多處轉移,未行手術切除。
2.3 病理8例MEC中,低級別5例,高級別3例,鏡下可見黏液細胞、表皮樣細胞及中間細胞,僅1例鏡下局部可見鈣鹽沉積。9例ACC腫瘤細胞呈篩狀、管狀、實性巢狀排列,5例呈管狀、篩狀排列,其中2例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另3例血行轉移并1例淋巴結轉移病例鏡下腫瘤細胞呈實性排列,1例鏡下可見神經侵犯。
原發(fā)性肺SGT來源于氣管、支氣管壁黏膜下腺體,其組織結構及生物學行為與唾液腺腺體腫瘤類似。通過對17例原發(fā)性肺SGT患者的臨床及影像資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該類腫瘤與氣管支氣管關系密切,且有如下特點:MEC主要表現(xiàn)為局限性分葉狀結節(jié)或腫塊,增強掃描顯著強化;ACC多沿氣管、支氣管壁圍管浸潤性生長,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增強掃描輕-中度強化;周圍型肺SGT與常見病理類型肺癌CT鑒別診斷存在一定難度,但缺乏典型的毛刺征象。
3.1 CT表現(xiàn)由于氣道黏膜下腺體主要分布在3級以上支氣管,故原發(fā)性肺SGT多為中央型,周圍型少見,其中ACC好發(fā)于氣管及主支氣管,MEC多位于葉、段支氣管[3]。
MEC及ACC雖同為唾液腺源性腫瘤,但其組織學生長特性不同,在CT表現(xiàn)上亦各有特點。本組病例中,MEC多呈局限性分葉狀結節(jié)或腫塊,雖沿氣道長軸生長,但縱橫比較小,腫瘤邊緣清楚,阻塞氣道時可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張或遠端支氣管黏液栓,與文獻[4]報道相符。既往文獻[5-6]報道MEC強化程度不一,這與MEC由分泌黏液細胞組成且黏液分泌區(qū)血管密集有關,本組病例有5例病灶出現(xiàn)顯著或超顯著強化,其中3例靜脈期CT值>100 HU,而常見病理類型肺癌多呈中等程度強化,提示強化程度有助于兩者鑒別。文獻[7-8]報道MEC鈣化發(fā)生率約為25%~50%,與腫瘤黏液細胞分泌的黏液吸收不全有關[4],本組病例CT圖像均未見明確鈣化顯示,僅1例病理可見局部鈣鹽沉積,可能與本組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
由于ACC腫瘤細胞在支氣管黏膜下浸潤性生長的組織學特點,ACC多表現(xiàn)為氣道壁的彌漫性不規(guī)則增厚,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具有圍管浸潤性生長特點,腫瘤最大徑遠大于橫徑。由于腫瘤細胞的細胞質少,內含篩孔、腺腔樣結構,ACC密度一般低于同層面肌肉密度[9]。多數(shù)ACC呈輕中度強化,考慮為腫瘤細胞間質黏液樣變性,血管分布較少所致[10]。本組2例周圍型ACC表現(xiàn)為局限分葉狀腫瘤,邊緣光滑,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各1例,1例行增強掃描呈輕度強化,影像學表現(xiàn)與常見周圍型肺癌相比缺乏毛刺征、癌性空洞等征象,但鑒別診斷依舊困難,最終診斷需依靠病理學診斷。
MEC與ACC均可阻塞氣道引起阻塞性炎癥及肺不張,MEC較ACC更易伴發(fā)氣道阻塞征象[11],且較常合并遠端支氣管黏液栓,本組病例MEC與ACC肺內阻塞征象大致相仿。原發(fā)性肺SGT為低度惡性腫瘤,具有轉移傾向,淋巴結轉移率低于常見病理類型肺癌,由于ACC沿血管、支氣管、淋巴管擴展的生物學特性,其轉移率較MEC高[1]。
3.2 臨床與病理文獻[1, 12]報道MEC患者50%年齡小于30歲,大多數(shù)為30~40歲,ACC發(fā)病年齡多為40~50歲,均較常見類型肺癌低,且性別分布均等。但也有報道稱MEC男性發(fā)病率較女性高[13]。本組病例中8例MEC均為男性,不除外與本組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原發(fā)性肺SGT臨床癥狀與腫瘤部位及氣道阻塞程度相關,常見的臨床癥狀為咳嗽、咳痰,缺乏典型表現(xiàn),故患者常較晚接受診治。
MEC及ACC起源于氣管、支氣管黏膜下腺體。MEC由充滿黏液的囊腫和腫瘤細胞巢組成,腫瘤細胞巢由黏液細胞、表皮樣細胞及無特異性分化的中間性細胞以不同比例組合而成,在病理上根據(jù)腫瘤細胞異型性、核分裂、局部侵襲范圍及腫瘤壞死程度可分為低、高級別,以低級別多見[14]。ACC鏡下見腫瘤細胞呈篩狀、管狀或實性巢排列,實性分化最差[15],且具有沿黏膜下和周圍浸潤生長、侵犯神經的組織學特性。本組ACC中4例腫瘤細胞呈實性巢狀排列均為轉移病例。
3.3 臨床價值MEC與ACC首選治療方案均為手術治療,對于出現(xiàn)轉移或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的腫瘤,可行腫瘤部分切除并輔以放、化療,或直接采取姑息性治療。治療方案的制定與腫瘤的部位、生長方式、周圍結構侵犯程度及遠處轉移等密切相關。CT是臨床上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的重要檢查方法,CT結合MPR重建出的不同切面的二維圖像,可見清楚顯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邊界、與相鄰氣道關系和周圍侵犯情況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jù)。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性:原發(fā)性肺唾液腺型腫瘤為罕見病例,本文為小樣本研究,病例代表性有待進一步考證;本文為回顧性分析,檢查所用的CT掃描儀器及掃描參數(shù)未能完全統(tǒng)一,對結果可能造成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肺SGT的CT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局限性生長及顯著強化是MEC的診斷要點,ACC多沿氣管壁浸潤性生長。雖然該類腫瘤確診需要依靠病理檢查,但CT掃描可清楚反映腫瘤本身及周圍受累情況,具有較高的術前診斷價值,對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