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露
[摘要]在明確新形勢下寄宿制小學家校合作概念與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對家校合作家長方的調查與分析,提出下一階段應建立教育目標統(tǒng)一、角色參與多元、學校主體明確的家校合作新機制。
[關鍵詞]校合作;寄宿制;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9-0088-03
在教育機構的多元化背景下,寄宿制小學將逐漸增多。由于寄宿制小學家校溝通時間長,學生相互影響力較強等特點,建立教育時問銜接、教育目標穩(wěn)定、不同角色互補的家校合作機制,對實現(xiàn)糾正學生成長偏差,提升學生全面能力,塑造學生完全人格等培養(yǎng)目標意義重大。
一、寄宿制小學的概念
寄宿制小學是指小學生在讀期間(通常是工作日)的食宿均在校園內集中進行的學校。學生所有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起居、課堂學習、課外活動、體育鍛煉等都在校園里進行。學生在校就讀周期從周日晚上到周五下午,持續(xù)五天,完全脫離了家庭生活。寄宿制小學大多采用封閉式管理模式,為了保證學生安全,學校實行學生“24小時無縫隙管理制度”。
二、家校合作的概念
1.家校合作的傳統(tǒng)概念
我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重視家校合作問題。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家校合作是指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家庭和學校兩種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協(xié)調的教育互動活動。
馬忠虎指出,所謂“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和學校作為并肩工作的兩個雕塑家,應該有著共同的理想觀念,并朝著一個方向行動,他們沒有互相對立的立場是極為重要:“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p>
傳統(tǒng)家校合作概念突出學校和家庭的二元制教育模式,側重教育的權威性,對學生角色關注不足,且相對封閉。
2.家校合作機制的演變
從20世紀中葉到目前,家校合作機制演變大致經(jīng)歷了三種形態(tài):
(1)匯報型。
最初的家校合作,是校方“單向匯報”,即學校教師會定期主動向家長匯報孩子在校各方面情況,這種匯報以學期末的家長會形式較為常見。在學期中,如無特殊情況,家長其實不太關注學生在校情況,家、校合作以校方單方面的匯報為主。
(2)溝通型。
上世紀末開始,家校合作形態(tài)逐漸轉變成家長和教師“雙向溝通”方式,即不僅只是教師主動聯(lián)系家長匯報孩子在校情況,家長也會主動聯(lián)系教師詢問孩子在校各方面情況,甚至會主動告訴教師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或者向教師詢問關于家庭教育的建議等。這種轉變有賴于雙休制的普遍推行,家長周平均工作時間的減少可以投入更多精力于子女教育。
(3)合作型。
近十年來,新媒體的發(fā)達,社會組織機構的活躍,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復合化,都促使家校合作形態(tài)的關鍵詞逐步落到了“合作”上,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前所未有地展開了。
參與合作的角色不再僅僅是家、校雙方,大量的社會機構,包括企業(yè)、職能部門(如交警、消防)、高等院校、NGO組織等等紛紛加入家校合作平臺,從各自不同的視角為基礎教育作有益的補充。
合作平臺越來越媒體化,最開始一般只是電話或者書面留言,后來隨著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和普及,新媒體(QQ、微信、微博)逐步占據(jù)了家校合作的主要平臺。家校合作的各方,都可以在這個新媒體平臺上,及時發(fā)表相關信息,共享教育資源,組織各種討論。
3.新形勢下家校合作的概念
綜上所述,家校合作是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也是學校教育從封閉、單向的價值取向轉向開放、民主、多元化的必由之路。家校合作已經(jīng)由家、校兩方互相協(xié)調的模式,轉變?yōu)橐耘囵B(yǎng)學生全面能力、塑造學生完全人格為目標,以學校為主體,學生、家長、各社會機構參與的,開放式動態(tài)教育培養(yǎng)模式。
三、某寄宿小學家校合作情況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家長對家校合作的認識與理解,筆者對成都某外國語小學二年級住校生家長進行了家校合作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22份,回收問卷100份,回收率為83%,剔除無效問卷6份,確定最終有效問卷94份,有效率為94%。問卷分為十個問題,分別涉及家校溝通的頻率、家校合作的投入、家校合作的設想等三方面內容,分別統(tǒng)計分析如下。
1.家校溝通的頻率
統(tǒng)計顯示,家校溝通頻率方面,數(shù)據(jù)分布較為均勻,從每周一次到每四周一次的家長人數(shù)較為平均,但還有20%的家長從未聯(lián)系過教師。而大部分家長認為,目前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頻率剛好合適,38%認為還需加強。每周62%家長花在家校溝通上的時間集中于一小時至十分鐘,完全沒有的家長比例則是19%。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來自于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和文化程度的家長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從這部分問題的統(tǒng)計看出,不同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認識與投入肯定各不相同,家校合作的初步問題,即改變少數(shù)“不關心”派家長的教育參與意識薄弱的問題。
2.家校合作的投入
與平時觀察經(jīng)驗相同,調查表明,目前參與家校合作的家庭角色以母親為主(61%),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各角色之和(39%)。夫妻在孩子教育階段的共同投入其實一直是家校合作力求解決的問題。
令人驚喜的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68%)非常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愿意每個月花半小時來校給孩子們講一些生活方面的小知識與技能。如前文所述,家長群體多元,很多家長是各行業(yè)的專業(yè)從業(yè)人員,從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出發(fā),定期邀請家長做各類小講座,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講座家長的孩子也將非常有榮譽感,這不但能增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促進親子關系。
大多數(shù)家長愿意以電話和網(wǎng)絡方式(共65%)與學校溝通,這也反映現(xiàn)代社會溝通的便捷性與即時性傾向。當然在這種背景下,家校合作還是不能放棄面對面的重點溝通。
3.家校合作的設想
調查發(fā)現(xiàn),在選擇哪些第三方機構加入家校合作平臺的問題上,家長更傾向于才藝培訓機構(42%),其次是動植物保護機構(26%)??梢钥闯?,在社會機構選擇方面,家長更傾向于才藝技能提升。但在此問題的補充中,還是有很多家長提出增加消防、交通等機構介入家校合作平臺,進行安全常識普及。
另外,相較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身體情況(均為18%)而言,家長更關心孩子在校的學習成績(42%)和情緒變化(24%);學校對家庭的教育指導形式上,家長更愿意選擇親子閱讀指導(50%)或趣味家庭作業(yè)(30%)。
最后,針對下一步的家校合作建議的調查是開放式的,家長給出的建議多種多樣,其中提出次數(shù)較多的為:
(1)希望學校在對孩子才藝培養(yǎng)方面再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
(2)建議學校多開展親子活動、家長聯(lián)誼活動,以促進彼此相互了解。
(3)希望學校每期能設置“家長開放日”,以此了解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
(4)建議各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每周統(tǒng)一固定時間接待家長,交流孩子在校情況。
(5)建議學校引進一些好的合作機構,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培養(yǎng)較多的興趣愛好。
四、寄宿制小學家校合作新機制
在明確寄宿制小學新形勢下家校合作概念與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對家校合作家長方的調查與分析,筆者認為,新型的家校合作機制應該有如下特點:
1.教育目標統(tǒng)一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只是讓孩子學好語數(shù)外等各學科的知識點,而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能力、塑造學生完全人格,最終培養(yǎng)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基礎教育階段的宏觀目標,應該是學生的“自覺”。這里的“自覺”,不是主動、自律的意思,而是作為人類一分子,自我覺悟、自我覺醒的意思。孩子的自覺,意味著,他(她)對自我的理解和認識,認識世界是什么而“我”是誰,只有自覺了的個體,才能真的理解我為什么要學習,我應該怎么學習的問題。這也是教育啟蒙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是一個略帶哲學化的思考,也是一個長期的教育目標。
具體一點的目標,即引導學生具備一些優(yōu)秀的品質,如好奇、勇氣、誠實、守信、寬容,等等。品質的塑造,遠遠優(yōu)先于知識點的學習,帶著優(yōu)秀品質的孩子,如同帶著良好的天賦,將受益終生。
寄宿制學校的作息時間特點,導致家、校交替教育時間較長(一周一次),學生的狀態(tài)干預容易滯后。這就要求在合作機制的構建中,在長期教育目標指導下,明確各階段分目標,一以貫之的推行。
2.參與角色多元
首先,四方角色的構成。在新型家校合作機制中,家長、學校、學生、社會機構都參與其中。較之家、校二元制的合作模式,多元、開放的新型合作機制,能確保合作平臺動態(tài)、持續(xù)地協(xié)調發(fā)展。其中社會機構(非營利性)的介入尤為重要,這類社會機構包括企業(yè),尤其是高科技企業(yè),如新材料、新工藝的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政府職能部門,如交警、消防、食品安全等;高等院校,如著名大學、科研院所等;NGO組織,如環(huán)保公益組織、植物、動物保護組織等。
基于前期調查的研究,由于寄宿制小學孩子在校時間較長,很多家長都希望學校能夠引進一些社會的合作機構,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培養(yǎng)較多的興趣愛好。學校也能根據(jù)社會機構專業(yè)化的特點,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而社會機構能在基礎教育階段走進校園,將極大地提升其社會價值。
其次,家長角色的豐富。根據(jù)前期對家長的調查分析,家長們十分愿意到校為孩子們講授他們的專業(yè)知識或者生活小技能。把講臺交給不同行業(yè)的家長半小時,不但將給孩子們帶來各類新穎的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榮譽感,進一步優(yōu)化親子關系,甚至帶動家長的學習。
最后共同學習模式的形成。在新型的家校合作機制中,學生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客體,各角色之間是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學習是一種普遍形態(tài)。家長們、學校老師們也要隨時充電,或閱讀教育教學相關書籍,或定期到相應的社會機構培訓與教育相關的各項技能。家長們還需要定期到學校通過開家長會、與其他家長交流來學習更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另外,社會機構介入,引導學生們形成各種興趣愛好,家長們和老師們可以放低姿態(tài),向學生們學習他們的一技之長,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親子、師生問的關系,還可以讓學生們更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3.學校主體明確
寄宿制小學學生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學校,在家校合作的整個過程當中,培養(yǎng)方案的確立、家校平臺的構建,以及家校合作過程中起協(xié)調、反饋作用的,都只能是學校。合作是一個動態(tài)開放的過程,事務性工作較多,包括家長們到校來給學生們講授專業(yè)知識技能或生活小技能,社會機構來學校給學生們進行的各種培訓,教師與家長的溝通等,都是由學校聯(lián)系、安排和組織的。所以,學校是整個家校合作機制的責任主體,家校合作過程中的目標確立、平臺構建、時間安排、協(xié)調反饋,都應堅持以學校為唯一主體。
另外,各校有各自的特色方向,掌握不同類型的特色校外資源,如有的學校以體育為特長,與各類體育機構聯(lián)系密切,有的以藝術為特色,能經(jīng)常性的組織藝術展覽,有的以外語為特色,能與駐華使領館長期合作交流,有的則以國學為特色,能讓學生學習中華國學精髓……可以由此進一步突出學校辦學理念,建構各具特色的家校合作機制。
針對寄宿制小學的家校合作新機制,角色是多元的,結構是開放的,并且根據(jù)不同階段、時代的特點能夠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的。家校合作,最終實現(xiàn)的是學生成長、家長成長、學校成長。
(責編: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