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群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構建“學本課堂”,可以從學生的自學、共學、享學、延學等方面展開,以學科為本色、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習為本體。通過構建“學本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學本課堂;快樂學習;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8-0077-02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名詞、新的術語、新的提法層出不窮,諸如“活力課堂”“魅力課堂”“美麗課堂”“生本課堂”“生態(tài)課堂”“智慧課堂”“智趣課堂”等,這樣的新理念、新提法讓師生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筆者認為,數學課堂、數學教學應當回歸本真、回歸本色?!皩W本課堂”,以學科為本色、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習為本體,讓學生自主試學、探學、研學,讓學生互學互助、合作分享,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自學奠基。發(fā)揮主體性作用
學本課堂,充分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fā)掘學生數學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自學,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涵蓋三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自主預學,要求學生積極嘗試,對認識對象主動求知;其二是自主探學,也就是要求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三是自主延學、拓學,也就是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覺地拓展、延伸。自學,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基,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fā)揮主體作用。
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腳手架,包括“預學單”“導學單”“研究單”“反饋單”等。通過這些腳手架,讓學生精準地確定學習目標,有效地把握學習內容,明晰“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這樣學”。比如教學“梯形的面積”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單”,以助推學生的數學思考與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梯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怎樣推導呢?(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fā)學生形成合理猜想,并讓學生根據猜想,借助梯形紙片、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嘗試自主探究)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是引發(fā)學生“猜想”,第二個問題是引發(fā)學生“驗證”。理論猜想與實踐驗證交相呼應、相得益彰,協(xié)同助推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由于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內需和學習心向,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因而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探究、主動挑戰(zhàn)。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亮”出來,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方向、更有目的。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往往會暴露一系列問題,這些都可使教師的教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二、合作研學。發(fā)揮互動性作用
學本課堂,不僅重視學生個體的自主性學習,更重視學生群體的合作性學習。通過合作共學、合作研學,讓學生彼此之間積極互動、共學共享。在學生合作共學、研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小組深度研討的作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優(yōu)化問題設計,讓問題發(fā)揮群體研學、共學、享學的作用;可以完善小組合作機制,采用同質或異質分組的方式,明確組員分工,增強組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對學生個體自學、群體研學給出積極評價;等等。
合作研學,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性作用。在研學過程中,學生將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困惑,認為的重點、難點、疑點等“袒露”出來,從而形成研學的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研學不僅是一種群體性學習,更是一種深度學習,是構建學本課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如學習“圓的周長”時,學生首先猜想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半徑有關,但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展開自主探究。由于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這就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為什么通過實驗獲取的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各不相同,但總是趨向于某一個數呢?這樣的認知沖突,有助于學生的深度研學、研討、研究。為此,學生將同組同學的實驗數據進行匯總,發(fā)現(xiàn)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是一個無限的不循環(huán)小數,即無理數。
合作研學,從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學生合作研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跟進、主動介入。對學生遇到的群體性疑難雜癥,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分析,把握問題的關鍵、要害,并在學生數學理解的粗淺處、矛盾處、錯誤處發(fā)力,從而助推學生數學學力的提升。
三、享學讓學。發(fā)揮助推性作用
構建“學本課堂”,不僅要讓學生自學、共學,還要讓學生充分地享學。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力,是構建“學本課堂”的重要目的。在數學學習中,積極的數學思維不僅是一種需要、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而作為教師,要充分地“讓學”,只有教師充分地“讓”,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學”,從而發(fā)揮以學生思維發(fā)展為本的“學本課堂”的核心功能。
讓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思想,也是一種教學策略,還應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作為教師,要將數學學習的時間權、思考權、對話權、自主評價權等賦予學生,從而解放學生的學習時空,釋放學生的數學學習創(chuàng)造力。比如學習“圓的面積”時,當學生通過“剪拼法”將圓轉化成長方形后,有學生就感覺“大功告成”了,于是部分學生的思維停歇了。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圓的什么?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圓的什么?長方形的面積呢?通過教師的助推,學生再次啟動“火熱的思考”,從而自主建構圓的面積公式。
在“學本課堂”上,學生的“享學”與教師的“讓學”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沒有教師真正的“讓學”,就沒有學生真正的“享學”。任何教師的越俎代庖、過度僭越,都會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享受。在“學本課堂”上,教師要抓住最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碰撞點,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敢于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此,學生在“學本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才能向思維縱深處邁進。
四、課后延學。發(fā)揮提升性作用
建構“學本課堂”,不僅要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更要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究中豐富感性活動經驗。課后延學,一方面能對數學課堂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提升,另一方面能將學生的數學思考、探究引向深處。作為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后延學進行積極引導、提升,充分發(fā)揮延學的發(fā)展性、提升性功能。
比如關于“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教材的主要方法是將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在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經歷了三角形面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對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由來等有了深刻認知。由于課堂點燃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探究興趣,學生在課后自覺、自發(fā)地研學。他們借助互聯(lián)網交際軟件,如微信、QQ群等,進行網上交流。課后研學的內容是讓學生猜想“三角形的面積是否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通過畫三角形的中位線,找到了轉化方法:過中位線兩個端點向底邊作垂直線段,然后將分割出的兩個小三角形分別旋轉向上。
課后延學,是“學本課堂”的延伸。通過延學,不僅能積淀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而且能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作為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延學的平臺,如成立家庭數學學習室、構建虛擬課堂等,從而讓這些平臺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第二課堂,成為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
(責編: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