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輝
基金項目: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8年度研究課題“新時代經(jīng)濟后發(fā)地區(qū)高等職業(yè)教育國際化路徑研究——基于‘在地國際化的視角”(2018SCG139)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顯,因而其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實踐也日益豐富。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aH)的理念21世紀初在西歐產(chǎn)生,并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介紹了IaH理念產(chǎn)生的背景,定義,影響因素和實現(xiàn)形式特別是課程國際化的形式。在探析IaH在世界各地的實踐基礎上, 指出IaH是一個仍然在不斷發(fā)展的理念,需要不斷摸索和實踐來豐富其內(nèi)涵。
關鍵詞
在地國際化;實踐;課程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3.085
0 引言
知識和技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具有全球流動的天然屬性,各國政府和高校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政府和高校,已經(jīng)意識到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國家和高校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發(fā)展,認為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手段。為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領域和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占得先機,各國政府和高校都有意識地根據(jù)客觀實際,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aH)的理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西歐產(chǎn)生,并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的。
1 IaH理念的提出
IaH在早期的主要倡導者是瑞典學者本特·尼爾森(Bengt Nilsson),他當時是一所大學主管國際事務的副校長。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歐盟付出大量資金并且出臺政策支持的伊拉斯謨已經(jīng)進行了十年有余,而總共只有不到10%的學生有過出國學習的經(jīng)歷[1]21。本土學生和國外學生的交流并沒有如愿地帶來跨文化學習。國外學生的存在并沒有增加大學的國際化程度。他提出了幾個問題:怎樣讓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意出國的學生接受的教育具有歐洲或者國際化的維度?怎樣增強這些學生對世界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了解,增加他們對于其他人群及其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成為未來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的全球社會的合格公民?以及在所有教育項目中占主流的跨文化教育能否增強學生赴境外留學的興趣?[1]
帶著這些問題,尼爾森開始在自己學校的探索和實踐。1999年春,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召開的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EAIE)的一次會議上,他報告了自己在教育國際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提出建立特別興趣小組,這個提議得到了積極的響應,1999年8月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執(zhí)行董事會成立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IaH) Special Interest Group在地國際化特別興趣小組,共有100多名學者和管理者同時加盟這個興趣小組。大家共同對IaH基本概念進行研究,對“如果這些學生不去外面的世界的話,怎樣把外面的世界帶到他們的校園里?”這個問題集思廣益,廣泛收集各個層次學校的國際化的良好案例,在這些學校學生雖然沒有跨境流動但是也很好地實現(xiàn)了國際化。他們還注意把從事終身學習的成人學生也納入考慮的范圍。研究成果在EAIE2000年會作為該協(xié)會的立場文件發(fā)布。自此,IaH從歐洲發(fā)端,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特別是澳大利亞和美國,其理念和實踐也在不斷地得到豐富。
2 IaH的理念
這份文件將IaH定義為:“除了學生和教師跨境流動之外的任何與國際化的維度有關的活動,不僅指的是任何一個機構所有同類國際化活動的總和,還包括在高等教育機構層面的協(xié)調(diào)和指導下,這些活動之間所形成的相互關聯(lián)的關系?!盵1]
影響IaH的因素有:制度性的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制度性的因素雖然不受高等教育機構影響,但是它卻對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的進程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有利的制度性因素是鼓勵和促進國際化的激勵因子,不利的制度性因素會限制變革。環(huán)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全球化的進程,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使用,與利益相關者期望相關的績效問責,廣泛傳播的高等教育商業(yè)化趨勢。環(huán)境因素不僅影響國際化的廣度和規(guī)模,還會影響機構對于具體國際化途徑的取舍,高等教育機構想要成功的話在任何時候都要考慮環(huán)境因素并適時調(diào)整策略。
IaH的形式有:課程國際化、學分轉(zhuǎn)換協(xié)議、合作網(wǎng)絡的建立、用外語講授的課程、本土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溝通交流。[1]課程國際化在此立場文件發(fā)布前已經(jīng)在北美進行了很多年。在歐洲,過去大家都認為學生通過交換項目進行的跨國流動是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教育國際化的方式,但是現(xiàn)在轉(zhuǎn)變了觀念,認為課程國際化將國際化和跨文化的元素注入課程不僅會長期影響大學的內(nèi)容甚至目標,更有力地鼓勵學生出國留學,而且還使更多的學生受益,比單一的學生國際流動更有效。本文件將課程國際化作為IaH的基本組成部分。[1]
國際化課程是傳授國際和跨文化知識和技能的課程,其目的讓學生在專業(yè)、社交技能和情感上做好準備,能夠勝任國際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工作和生活。國際化課程的類型有:國際主題的課程,如國際關系和歐洲法;通過國際比較的方法拓寬了的傳統(tǒng)、原創(chuàng)的課程如國際比較教育;培養(yǎng)學生從事國際職業(yè)的課程,如國際經(jīng)濟管理;外語類或者語言學課程,研究跨文化交際,培訓跨文化交際技能;地區(qū)或者區(qū)域研究跨學科課程如歐洲研究,亞洲研究;以獲得國際認可的職業(yè)資格證書為目的的課程;授予聯(lián)合學位或者雙學位的課程;由本土教師講授的國外必修課程;專為國外學生開設的課程。[1]
3 IaH的實踐
自從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關于IaH的立場文件發(fā)布后,越來越多的高校嘗試將這個理念付諸實踐。霍夫曼(Hoffman)[2]通過對非母語教師的境況進行質(zhì)性調(diào)查,指出通過第三方的視角能夠更加充分了解IaH對于學校的意義,從而提出更多有價值的見解。尤里斯(Joris)等[3]較早探索信息技術在IaH中的運用,詳細地描述了信息技術在虛擬國際交換項目,學生管理以及國際課程開發(fā)中的運用,并介紹了相關的技術要求,如電子學習環(huán)境,學習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視頻會議系統(tǒng),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該研究還指出信息技術將為成為主流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內(nèi)容。
皮洛(Peelo)[4]研究了高校進行IaH的制度性環(huán)境。指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如某個中英合作辦學2+2項目,學生在中國學習兩年后,離開自己的伙伴和熟悉的環(huán)境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碰到一系列的困難:口語,學術寫作,不懂授課及日常交往語言中的文化指代。中國學者袁本濤指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研究型大學的經(jīng)歷表明國際化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國際化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目標、重要途徑,重要指標。大學怎樣選擇國際化的路徑,怎樣處理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他認為IaH能夠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國際化環(huán)境,是研究性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路徑之一。[5]
最近幾年的研究聚焦于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的互動。瓊(Jon)[6]認為在全世界學生跨國流動日益頻繁的今天,高等教育機構應當促進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的互動,從而促進他們的國際教育。以韓國學生和國外學生的互動為例子,采用混合研究的方式,借助迪爾朵夫(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和本尼特(Bennett)的跨文化敏感性發(fā)展性模型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DMIS),探討學校采取的干預措施如結(jié)對,文化交流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校園干預措施對于韓國學生與國際學生之間的交流有直接的積極的影響,對于韓國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有直接的積極的影響。韓國學生和國際學生的交流帶來了有意義的跨文化經(jīng)歷,并影響他們未來的教育和職業(yè)抉擇。建議創(chuàng)設全校性的環(huán)境,開發(fā)一些活動讓本土學生能夠很容易接觸到國際學生,如院系活動,學生活動,學習小組等。
利斯克(Leask)[7]以所在的一所澳大利亞大學為例,指出教師經(jīng)常報告說使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合作學習很困難,國內(nèi)學生雖然明白互動的潛在價值,但是認為自己沒有準備好在課堂內(nèi)外和國外學生溝通交流。介紹了一些使校園成為國際性社區(qū)的措施:給澳大利亞學生提供異域文化的指導手冊,建立同伴輔導系統(tǒng),將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結(jié)對,組織國際學生交談小組,定期活動,組織跨文化午餐等。
研究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在IaH進程中的獲益情況,對于完善IaH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索瑞亞(Soria)[8]研究了9所美國大學參加國外學習和國內(nèi)IaH項目的學生,發(fā)現(xiàn)參加校園IaH項目如國際化課程的學生比起國外學習的學生獲益更多。這與大家一般的假設可能有沖突。正因為這樣,研究的結(jié)果才更具有說服力。該研究發(fā)現(xiàn)參加全球或者國際主題的講座,工作坊,表演,可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及國際交往能力,建議學??梢越M織類似的活動,免費或者低價提供給學生,參加的學生可以獲得額外的學分。
一些高等學校在推進IaH的過程中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嘗試??ㄋ固睾屯忻啄埽–uster&Tuominen)[11]指出社區(qū)學院的學生接觸全球化環(huán)境,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機會很少。這和經(jīng)濟后發(fā)地區(qū)高等職業(yè)院校的現(xiàn)狀一致。但是IaH為這些學生提供了機會。研究人員設計了虛擬的交換項目,讓豐富的真實的對話成為可能。利用量表評估出國留學后的認知,內(nèi)心和人際關系的變化,發(fā)現(xiàn)精心設計,協(xié)調(diào)運作,技術支持下的IaH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造全球?qū)W習的機會。奧斯卡(Oscar)等[12]嘗試將服務學習項目融入IaH中,將一名大學生和移民小學生或者初中生配對,雙方每學年每周總共有3個小時一起做休閑活動,以建立個人關系,增強小孩的自信和社交自信。發(fā)現(xiàn)參加項目的大學生通過坐小孩的導師和模范,在好奇心,知識,批判性反思,跨文化敏感性方面有質(zhì)變性的學習。
有些研究者對怎樣將IaH納入國家政策層面提出了建議。蓋倫和蓋倫生(Gaalen& Gielesen)[14]指出,荷蘭政府對于增加IaH在高等教育中的數(shù)量和影響很感興趣,而且荷蘭的一些高校將IaH作為教師發(fā)展項目“基本教學資格”(BKO)的標準組成部分。建議在高等教育機構層面,明確規(guī)定所有的學習項目都有融入國際化和跨文化的能力,在高等教育機構的政策中規(guī)定怎樣測試或者評估這些能力。雖然高等教育機構享有高度自治權,但是國家在制定政策時,不僅反映國家經(jīng)濟目標,還首先要反映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這樣才能政策才能奏效。建議國家在制定IaH框架時,說明方向,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賦予高等教育機構足夠的自主權,這樣才能才能夠不斷試驗學習項目,找到適合的方式。政府還可以鼓勵對優(yōu)質(zhì)項目進行認證。阿內(nèi)塔(Aneta)[15]建議將IaH作為該框架的一個量化指標,認為它具為文化多元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加公平的條件的潛力,能賦予國際學生更加重要的地位。還對怎樣實施IaH提出建議:為學生提供結(jié)構化的跨越文化邊界交往的機遇,指導學生的互動,讓本國學生和國外學生處于平等的境地。有效的IaH項目需要鼓勵學生更具反思精神,以將具有不同文化視角的學生的聲音匯聚起來。
4 結(jié)語
值得關注的是,IaH一方面將國際化的益處從能夠或者有意愿跨國流動的人群拓展到了更廣泛的社會階層,但是會出現(xiàn)因為學科,教師投入的程度不同也會造成IaH不公平的分布。IaH的理念就像一棵大樹,在成長過程中生發(fā)除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最為惹人注目的是課程國際化的理念?,F(xiàn)在越來越多地大學開始關注課程國際化,但是IaH也不是過時了,其在特定的語境下,為著特定的目標還是有用的概念。萌發(fā)于西歐的IaH模式不一定適合其他國家。在西歐,國與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很短,老師可以隨時帶領學生去鄰國訪學一段時間。而且航空旅行的費用越來越低。大學可以將學生短期流動納入課程設計中,在世界其他國家不大可能實現(xiàn)。我們可以在IaH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探索和完善其實踐,特別是探索其在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實現(xiàn)形式。
參考文獻
[1]Crowther,P.,Joris,M.,Otten,M.,Nilsson,B.,Teekens,H.,&W?chter,B.(2000).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A position paper[R].Amsterdam:EAIE.
[2]Hoffman D. M.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From the Inside: Non-Native Faculty and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3, 7(1):77-93.
[3]Joris M, Christiaan V D B, Van Ryssen S. Home, but not Alon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3, 7(1):94-107.
[4]Peelo M. Internationalisation: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urse development in UK higher education[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09, 46(1):51-60.
[5]Bentao Y.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The Pat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ies.[J].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2011, 44(1):84-96.
[6] Jon J. E. Realiz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Promoting Domestic Students'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3, 17(4):455-470.
[7]Leask B. Using Formal and Informal Curricula to Improve Interactions between Hom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 13(2):205-221.
[8] Soria K M, Troisi J.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lternatives to Study Abroad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4, 18(3):261-280.
[9]Chen Y. L. E, Kraklow D.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for English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in EMI and Non-EMI Program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 19(1):46-64.
[10] Bhat C S, Mcmahon M.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for Counseling Students:Utilizing Technology to Expand Global and Multicultural Horiz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 2016, 38:1-11.
[11]Custer L, Tuominen A. Bring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ty Colleges: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an Online Exchange Activity between U.S. and Japanese Students[J].Teaching Sociology,2016:1-11.
[12]Oscar Prieto-Flores, Jordi Feu, Xavier Casademont.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Resul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Efforts-A Case Study From the Nightingale Mentoring Program[J]. 2016,20(5):437-453.
[13] Chan E A, Lai T, Wong A, et al.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Learning via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7, 52:34.
[14] Gaalen A V, Gielesen R.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Dutch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A]. In Jones, E., Coelen, R., Beelen, J., & Wit, H.D.(Eds).Global and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M].SensePublishers, 2016:517-22.
[15]Aneta Hayes.Wh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been“TEF-ed out”?[J].Educational Review,2017,69(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