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徐華
摘 要:隨著審判中心主義的確立,公訴人直面庭審實質化的挑戰(zhàn)。對于疑難復雜案件的出庭技術,需要以更加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方法論進行提升。使用刑事案件的逆向拆分尋證術,可以迅速找準控辯爭點、拆分案件事實、打碎證據后重建小循環(huán)證據體系,達到指控有力、出庭流暢的效果。
關鍵詞:出庭技術 拆分事實 證據鎖鏈
一、逆向拆分尋證的概念及特點
案件提起公訴后,公訴人直接面臨的就是出庭支持公訴。特別是疑難復雜案件的實質化庭審,對公訴人提出較高要求。較之庭前工作,出庭工作時間短、信息密集、爭點集中,公訴人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各項庭審活動。公訴人審查案件的思路,一般遵循從證據到事實,再從事實到法律的邏輯和規(guī)律。證據是案件的基本元素,公訴人通過審查證據,在審查過程中通過非法證據的排除、證據補查、瑕疵證據補正,形成證據鎖鏈并歸納出案件事實。最后再將事實與法律規(guī)定對接,對案件進行定性,并得出起訴或不起訴的處理意見。
筆者認為,出庭支持公訴的準備工作和實戰(zhàn),可以逆常規(guī)審查邏輯而為,采用“逆向拆分尋證”的方法組建出庭體系。所謂逆向拆分尋證,即從案件定性到指控事實,拆分事實后再“尋找”和組織證據,最終形成極具針對性的出庭方案。這個邏輯需要貫穿發(fā)問、質證、辯論各個環(huán)節(jié),并成為連接各個庭審階段的“命脈”。
逆向拆分尋證的庭審邏輯,是一種逆向思維,它緊密圍繞起訴書指控的事實展開,具有爭點突出、針對性強、可攻可守、靈活機動的特點。這樣的出庭邏輯,會使公訴觀點更加明確、指控更有力度、各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更加緊密。
二、逆向拆分尋證的操作
[基本案情]龔某系某物業(yè)公司的保安隊隊長,張某、劉某都是保安隊隊員。被害人徐某是外地人,通過招錄進入保安隊工作,并住在單位宿舍中。后徐某舊疾復發(fā),并臥床不起。因無法聯(lián)系徐某家人,龔某擔心徐某死在宿舍,遂與張某和劉某商量如何處理。龔某向徐某謊稱要送他去醫(yī)院救治,和張某、劉某一起開車將徐某送至當地一家三甲醫(yī)院的門口,然后離去。當天氣溫在零度左右,徐某身穿一件薄棉衣。徐某席地坐在水泥地上,五個小時沒有移動,經人發(fā)現(xiàn)后已經失去意識,經搶救無效死亡。經鑒定,徐某的死因主要是嚴重肺部感染引發(fā)的器官衰竭,寒冷天氣起到催化作用。案件起訴至法院后,辯護律師作無罪辯護。
筆者認為,這樣的案件存在一定爭議,起訴后需要制定詳細的庭審方案,通過逆向拆分尋證的方式構建牢固的出庭體系。具體如下:
(一)確定關鍵爭點
公訴人需要具備精準預測辯論焦點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爭點”。如果將出庭支持公訴的過程比喻成一篇文章的話,它絕不可能是一篇四平八穩(wěn)、平鋪直敘的記敘文,而應當是立場鮮明、論點突出、論據充分的議論文。公訴人不但要把案件事實交代清楚,還要注重庭審邏輯,明確控辯雙方的爭點,集中火力解決關鍵問題,這樣才能把庭開地既簡潔又有力。通過區(qū)分“爭點”與“非爭點”,可以快速合理安排庭前準備和出庭公訴工作的主次和強弱,下大力量確保拿下爭點。在龔某等人過失致人死亡一案中,關鍵爭點在于四個方面:一是龔某等人的作為義務;二是龔某等人的作為能力;三是因果關系;四是龔某等人對于徐某死亡結果能否預知。圍繞這四個方面,公訴人做好充分的庭審準備,并在出庭過程中步步為營,一步步攻克每一個爭點。
(二)拆分指控事實
如果把案件指控事實比作一棵大樹,那么拆分出來的待證事實就是一個個枝干,各個枝干都存活了,那么大樹自然屹立不倒。任何案件事實皆可拆分,特別是對疑難復雜案件,通過拆分事實,可以將疑難問題拆分為各個擊破的簡單問題,從而降低案件的審查和處理難度。本案中,可以根據爭點將案件事實拆分為“龔某等人的行為使被害人處于高度風險”、“龔某等人有使被害人擺脫風險的方法和能力”、“龔某等人的行為與被害人死亡有因果關系”和“龔某等人應當預見被害人的死亡”四個部分。在庭審訊問、舉證質證、辯論環(huán)節(jié),均可以圍繞以上四個待證事實依次展開,完成對一個待證事實的指控,再轉移到下一個戰(zhàn)場,從而使指控層次更加鮮明、庭審更加嚴密順暢。
(三)肢解重構證據
拆分案件事實之后,需要針對待證的各部分事實分別形成證據鎖鏈。如果將拆分后的待證事實比作大樹的各條枝干,那么各成閉合鎖鏈的證據就是枝干上的樹葉,只要樹葉繁茂,那么枝干必然生機勃勃。筆者認為,庭審的分組舉證,本身就是將每個證據的內容全部打碎打散后根據公訴需要,進行解讀后重新粘合并形成小范圍閉合鎖鏈的過程。以“龔某等人的行為使被害人處于高度風險”為例,本案的證據中,有三名被告人的口供中多次證實的“徐某病得非常重,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失去行動能力,我們怕他死在宿舍”,以及口供中“當天氣溫下降,非常冷”;有當天的氣溫歷史記錄證實被害人死亡前后的溫度為零度左右,并且是大風天氣;現(xiàn)場勘驗照片證實徐某當天上身穿一件薄棉衣,內穿一件秋衣,下身穿一條牛仔褲,沒有其他御寒物品;尸檢報告中證實“徐某患有嚴重的肺部感染”“寒冷起到催化作用”;監(jiān)控錄像證實徐某不能獨立行走,龔某等人將徐某抬到醫(yī)院附近,并丟棄在醫(yī)院門前的時間是在晚上8點左右,當時醫(yī)院門前燈光昏暗、人流稀少;調取的情況說明證實徐某的手機已欠費一個月,近一個月內沒有通話記錄,無法自行撥打電話求助。以上證據經過打碎重組后得出結論:龔某等人在夜間,在大風低溫環(huán)境下將衣著單薄、病情嚴重的徐某丟棄在醫(yī)院門口,該行為使被害人陷入高度風險之中。
(四)引導庭審流程
庭前的嚴密準備是為了出庭支持公訴服務的。明確立場、論點,并梳理和重構出論據后,公訴人需要在庭審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貫徹落實。本身庭審各流程就是密不可分、層層鋪墊、步步推進的有機整體。發(fā)問、質證、辯論的區(qū)別不是表達的內容和內核,而僅僅在于表達方式的不同。發(fā)問、質證是需要為最后的辯論服務的。通過逆向拆分尋證,公訴人明確了關鍵爭點,以及支持爭點的事實和證據,那么就需要在發(fā)問、質證和辯論環(huán)節(jié)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特別是針對被告人否認而又有相關證據證實的細節(jié)問題,要通過發(fā)問請君入甕,再在舉證、質證環(huán)節(jié)一邊出示證據、一邊回顧、對照發(fā)問環(huán)節(jié)中被告人的回答進行強調。待到辯論環(huán)節(jié),公訴人結合發(fā)問、舉證質證階段的成果,從證據到事實,再從事實到法律,抽絲剝繭論證控方的公訴邏輯,從而堅定法官判決有罪的信心。以本案中“龔某等人應當預見被害人的死亡”為例。在發(fā)問階段,公訴人可以明知故問,就徐某的病情、是否臥床不起、是否有自理能力、龔某等人丟棄徐某的原因、當天的氣溫等問題,結合三人在偵查階段的有罪供述展開發(fā)問,特別注意盡量圍繞客觀事實發(fā)問,避免訊問主觀問題;舉證階段,公訴人就以上問題出示證據,并結合發(fā)問情況進行回顧、強調和總結,必要時組合拳出擊,以小閉合證據鎖鏈點對點打擊;辯論階段,公訴人嚴格圍繞爭點,回顧發(fā)問和舉證質證情況,提出鏗鏘有力的答辯觀點。
三、小結
逆向拆分尋證,看似違反了證據審查的一般規(guī)律,但實際上它是建立在訴前嚴謹的案件審查基礎之上的。為了使庭審的爭點闡述得更加清楚,也為了使我們的發(fā)問、舉證質證和辯論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我們就需要嘗試這種逆向思維,從而搭建牢不可摧的出庭方案和出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