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豐 郭吉山 陳嗣茂
摘要 為探索可替代甲磺隆的加拿大一枝黃花除草劑及配方濃度,連續(xù)2年,共篩選15種不同濃度及配方的單劑及復配藥劑。結果表明,總體上復配藥劑防效優(yōu)于單劑,其中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在控制加拿大一枝黃花生長的速效性和長效性上最為突出。44%丁噻隆SC 1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與48%麥草畏AS 5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藥后30 d防效顯著,但藥后45和60 d防效明顯下降。單劑中,44%丁噻隆SC 200倍液的效果最顯著。
關鍵詞 加拿大一枝黃花;化學除草劑;復配;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8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03-0133-03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select the herbicide and formula concentration that could replace metsulfuronmethyl, 15 kinds of single and compound herbicid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nd formula were screened in this experiment for two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compound herbicide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ingle herbicides in general. Among them, 35% halosulfuronmethyl WG 1 000fold solution + at 30% glyphosate ammonium salt AS 100fold solution was the most prominent in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Solidago canadensis. 44% tebuthiuron SC 100fold solution + 30% glyphosate ammonium salt AS 100fold solution and 48% dicamba AS 500fold solution + 30% glyphosate ammonium salt AS 100fold solution had significant control effect at 30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 bu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45 days and 60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 Among the single herbicides, 44% tebuthiuron SC 200fold solution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Solidago canadensis;Chemical herbicides;Synergism;Control effect
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 canadensis.L)是一種外來入侵惡性雜草,原產(chǎn)于北美,由于該植物花色澤亮麗,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1935 年作為觀賞植物被引入我國,至20世紀末逸生蔓延成惡性雜草[1],廣泛分布于荒地、林地、路邊等非耕地,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由于加拿大一枝黃花具有超強的繁殖力,可同時進行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極易傳播和擴散,其地下部分根狀莖的克隆繁殖能力使得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防除成為難題[2-3]。目前加拿大一枝黃花已被包括江蘇在內(nèi)的多省列為省補充檢疫性有害生物。一直以來,對非耕地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防除以化學防除為主,使用較多的化學除草劑為具有選擇性的內(nèi)吸傳導型除草劑甲磺?。╩etsulfuron-methyl),但據(jù)農(nóng)業(yè)部第2032號公告,自2015年12月31日起,禁止甲磺隆單劑產(chǎn)品在國內(nèi)銷售和使用,自2017年7月1日起,禁止甲磺隆復配制劑產(chǎn)品在國內(nèi)銷售和使用,因此摸索可替代的化學除草劑及其用藥配方對于防控加拿大一枝黃花迫在眉睫。筆者通過多種化學除草劑不同濃度的單劑及復配對加拿大一枝黃花進行防效試驗,找到可替代甲磺隆的化學除草劑配方濃度,以對防除工作中用藥指導提供幫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藥劑
供試藥劑包括35%氯吡嘧磺隆WG(江蘇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4%丁噻隆SC(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40%氧氟·草甘膦WP(通州正大農(nóng)藥化工有限公司)、48%麥草畏AS(浙江升華拜克有限公司)、30%草甘膦銨鹽AS(江蘇好收成韋恩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WG為水分散劑,SC為懸浮劑,WP為可濕性粉劑,AS為水劑。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為南京市六合區(qū)龍池街道野外雜生的加拿大一枝黃花田塊,分別于2016年和2017年對4種藥劑單劑及其中3個單劑與草甘膦復配共15種不同濃度配方進行藥效試驗,其中2016年6個分別為35%氯吡嘧磺隆WG 3 500倍液,35%氯吡嘧磺隆WG 5 000倍液,44%丁噻隆SC 500倍液,44%丁噻隆SC 700倍液,40%氧氟·草甘膦WP 300倍液,40%氧氟·草甘膦WP 400倍液,空白對照。2017年9個分別為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5%氯吡嘧磺隆WG 2 000倍液,44%丁噻隆SC 100倍液,44%丁噻隆SC 200倍液,48%麥草畏AS 500倍液,48%麥草畏AS 1 000倍液,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44%丁噻隆SC 1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48%麥草畏AS 5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空白對照。每個藥劑配方的試驗小區(qū)面積約為20 m2,在每個濃度配方內(nèi)共選取3個重復小區(qū)統(tǒng)計,每個小區(qū)1 m2,空白對照為清水噴霧。
1.3 施藥時間和評測方法
2次施藥時間分別為2016年4月17日與2017年4月14日,在加拿大一枝黃花株高為40~50 cm時進行葉面噴霧。噴霧時用大水量,噴透葉面,并進行定向噴霧。在藥后定期觀察植株中毒死亡癥狀,分別在試驗當天、30 d(2016、2017年)、45 d(2017年)、60 d(2016、2017年)記錄每個重復小區(qū)中未完全死亡的一枝黃花株數(shù)(株/ m2),以頂端死亡為判定死亡依據(jù),新發(fā)株數(shù)算入未死亡株數(shù),并參照對照組計算校正株防效。校正株防效計算方法參照《除草劑防效計算方法的討論》[4]中的公式計算。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6年試驗結果
2016年對3種藥劑單劑6個濃度進行試驗。35%氯吡嘧磺隆的處理小區(qū)內(nèi),加拿大一枝黃花頂部停止生長,植株明顯矮化,促生側芽;44%丁噻隆對加拿大一枝黃花植株的株高無明顯影響,葉片褪綠黃化;40%氧氟·草甘膦試驗組中毒癥狀明顯,部分莖桿和葉片枯死,未死植株頂部抑制生長,植株矮化,莖桿上中下部均有側芽分化。試驗小區(qū)內(nèi)植株較空白對照區(qū)域,根系中毒癥狀不明顯,但易于拔除。從試驗結果看(表1),表現(xiàn)較為優(yōu)秀的是40%氧氟·草甘膦WP 300倍液,小區(qū)內(nèi)加拿大一枝黃花死亡率最高,藥后30和60 d平均死亡率分別為88.46% 和6769%,校正株防效分別達86.99%和65.01%。其余5個濃度配方的防除效果不理想,藥后30 d校正株防效在698%~24.99%,長效觀察,所有試驗組均在藥后60 d表現(xiàn)出恢復性生長。
2.2 2017年試驗結果
藥后30 d藥劑防效調(diào)查,各試驗藥劑組較2016年防效顯著,成活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株數(shù)均有不同幅度的減少(表2)。其中,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44%丁噻隆SC 1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48%麥草畏AS 5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3種復配劑型效果最顯著。校正株防效分別達99.07%、100%、100%。在單劑配方的試驗小區(qū)中,48%麥草畏AS 500倍液與35%氯吡嘧磺隆WG 2 000倍液的效果最顯著,校正株防效分別達89.88%和8314%。
對試驗長效性進行觀察,分別在45與60 d進行現(xiàn)場調(diào)查。防效顯著的為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44%丁噻隆SC 1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48%麥草畏AS 5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3種復配劑,只有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復配劑保持較高的防效水平,60 d校正株防效仍達93%以上,其余2種復配藥劑防效均有較明顯的下降。單劑中,48%麥草畏AS 500倍液45 d防效最高,但60 d防效下降較多,44%丁噻隆SC 100倍液和200倍液對加拿大一枝黃花抑制效果在60 d時最佳,校正株防效分別達80.45%,84.49%。
3 結論與討論
草甘膦(glyphosate)是一種非選擇性廣譜型葉面除草劑,其高效、低毒、價格低廉的優(yōu)點,使其面世以來迅速成為全世界最廣泛使用的除草劑,然而伴隨著草甘膦的反復使用,其除草效率已呈下降趨勢[5]。氯吡嘧磺隆(halosulfuron-methyl)是一種新型磺酰脲類除草劑,通過對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抑制而阻礙植物體內(nèi)支鏈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最終導致雜草死亡。其活性高、用量低、殺草譜廣、選擇性強,適用于小麥、玉米、水稻、甘蔗等作物田雜草的防除[6]。丁噻隆(tebuthiuron)屬于苯脲類除草劑,是一種光合作用抑制劑,具有藥效高、用量少、殺草譜廣、殘效期長的特點,廣泛用于大麥、小麥、棉花等一年生雜草的防除,但其淋溶性較強,且不容易降解,在環(huán)境中有長期殘留,易對土壤和水體產(chǎn)生污染[7-8]。麥草畏(dicamba)是一類具有內(nèi)吸傳導作用的苯甲酸系列激素類除草劑,對闊葉雜草有較高的選擇性,可用于小麥、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田雜草的防除,不易使雜草產(chǎn)生抗性,但易揮發(fā),且在土壤中遷移,對鄰近敏感的闊葉作物易造成藥害,構成一定環(huán)境污染[9-10]。
從2年試驗的現(xiàn)場觀察看,供試藥劑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皆有不同程度的中毒抑制作用。2016年試驗的6組濃度配方中,除40%氧氟·草甘膦WP 300倍液外,其余配方濃度對加拿大一枝黃花防效較不理想,因此在2016年試驗的基礎上,對2017年試驗進行改進,對35%氯吡嘧磺隆WG及44%丁噻隆SC增加配方濃度,并將以上藥劑與草甘膦銨鹽進行復配,比較單劑與復配劑的藥效差異。在2017年增加一次45 d調(diào)查,增加對藥效的動態(tài)評價。
除草劑的復配具有延緩雜草抗性的產(chǎn)生、擴大殺草譜的重要意義,在實際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采用除草劑復配的方式來增加除草劑除草效率。2017年試驗中的3種復配藥劑在30 d初次調(diào)查時,具有顯著防效。推測是草甘膦良好的疏導性,使得其與其他藥劑復配有一定的增效效果,尤其體現(xiàn)在速效性。但在后期跟蹤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除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復配劑外,其余復配藥劑的藥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試驗小區(qū)內(nèi)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有部分新苗出現(xiàn),所施用的藥劑未完全使加拿大一枝黃花根部失活。推測原因可能與該試驗地點在室外,試驗小區(qū)施藥后,當?shù)卦庥隽诉B續(xù)的陰雨天氣,雨水的沖刷導致藥劑的快速流失,影響了藥劑藥效的保持有關。此外,藥劑復配后的藥效并不是簡單的疊加,既可能相互促進也可能相互拮抗,該試驗在45和60 d調(diào)查中藥效下降的2種復配劑型,雖然增加了藥劑在植株地上部分的疏導,但沒有促進藥劑對根部的作用,對試驗藥劑的滲透有影響。單劑配方44%丁噻隆SC 200倍液與48%麥草畏AS 500倍液的初次防效分別達78.81%和89.88%,在單劑試驗組中最為突出,且44%丁噻隆SC 200倍液在60 d的長效調(diào)查中,校正株防效達84.49%,這可能與丁噻隆殘效期長、半衰期長的藥劑特性有關。
綜上,在該試驗中,35%氯吡嘧磺隆WG 1 0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在控制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速效性和長效性上最為突出。44%丁噻隆SC 1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與48%麥草畏AS 500倍液+30%草甘膦銨鹽AS 100倍液雖然在短期內(nèi)對加拿大一枝黃花有顯著防效,但整體防效在60 d內(nèi)有較大起伏,復配濃度的優(yōu)化有待于進一步試驗。40%氧氟·草甘膦在濃度不低于300倍液時對加拿大一枝黃花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單劑中,44%丁噻隆SC 200倍液的效果最為顯著,但考慮生態(tài)安全性,防治時慎用。
參考文獻
[1] 李振宇,解焱.中國外來入侵種[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170-171.
[2] 董梅,陸建忠,張文駒,等.加拿大一枝黃花——一種正在迅速擴張的外來入侵植物[J].植物分類學報,2006,44(1):72-85.
[3] 黃華,郭水良.外來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繁殖生物學研究[J].生態(tài)學報,2005,25(11):2795-2803.
[4] 呂斑,王學江.除草劑防效計算方法的討論[J].植保技術與推廣,1998(1):31-32.
[5] 彭學崗,金濤,張景遠.除草劑面臨的挑戰(zhàn)及草甘膦復配的意義[J].雜草科學,2013,31(1):5-9.
[6] 莊治國,徐娜娜,莊占興,等.除草劑氯吡嘧磺隆的開發(fā)與應用[J].農(nóng)藥,2016,55(5):316-319.
[7] U.S.Government.Pesticides in the nations streams and ground water,1992-2001[M].Reston,VA:US Geological Survey Circular,2006.
[8] 劉俊華,單正軍,孔德洋,等.丁噻隆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J].生態(tài)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學報,2010,26(1):78-81.
[9] 譚海軍,田琳.麥草畏的開發(fā)及應用進展綜述[J].農(nóng)藥研究與應用,2010,14(6):5-9.
[10] 陳海偉,張魯華,陳德富,等.除草劑及抗除草劑作物的應用現(xiàn)狀與展望[J].生物技術通報,2012(1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