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要】在高中數學中,用素質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導教學工作,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思維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社會交往等能力,讓學生在高中數學的學科學習中獲得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要思想上重視并且扎實地實踐素質教育的理念,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地鞏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素質教育個性發(fā)展素質教育是圍繞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開展的綜合性的教育活動。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超越了原有應試教育的狹隘認知,讓學科教學發(fā)揮了除學科知識技能以外更多的綜合性功能。目前,我們的數學教育教學模式,往往仍局限于“應試教育”這一層面上,這顯然已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不能承擔起數學教育教學“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任務。因而,數學教學模式的更新改革勢在必行,那么在高中數學的學科教學中要如何實踐素質教育的理念呢?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重點開展一些工作。
一、面向學生的全體開展高中數學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要考慮到學生們全面素質的發(fā)展,考慮到學生主動發(fā)展。然而,教師的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技能等方面具有同樣的水平。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素質教育活動,就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從而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和行動去解決學生之間水平差異的問題。也就是說,既要考慮到總體的平均水平,考慮到教學的進度目標,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尤其要關注到那些數學學習中明顯吃力的同學,要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他們的成績水平以及內在的學習效能。當然,學生成績的進步,學習自信心的提高,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更多地需要學生內在的主動性的發(fā)揮。任何成績的獲得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只有經過踏實的努力,學生的成績才能真正有所起色。所以,教師要充分地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主動性,要讓學生帶著對于未來積極的渴望進行數學的學習。要讓學生們彌補以往知識方面的疏漏和不足,去解決自身在數學學習中所遇到的諸多困難,這些困難可能包括生活環(huán)境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只有切實地把這些困難突破,才能在學習中披荊斬棘,獲得更多新的啟發(fā)和實力的增長。
二、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思想方法的訓練
素質教育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也強調讓學生在高效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之下,完成學習的諸多任務。數學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內在的規(guī)律,這些內在的規(guī)律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形式被我們總結出來。如果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來清晰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系,那么,他們在學習中就能應用這些思想方法高效地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清晰思路。所以,教師在素質思想的教育滲透方面要加強對于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在高中數學中化歸思想得到廣泛的應用,通過化歸思想,學生們可以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也能夠把復雜化的問題變得簡單化。學生們也可以通過分類的思想對數學中所涉及到的問題進行分類,通過分類思想掌握某一分類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學生在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首先通過分類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進一步探索其中的具體思路,可以使得他們在數學的學習中保持更加高效的數學學習狀態(tài)。
不過在數學的學習中,我們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和方法內容在教材中并沒有明示,要讓學生掌握這些非常核心的思想方法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們去挖掘和總結,通過分析以往所接觸過的大量題型,讓學生慢慢地總結出這些思想方法,帶著一種探究總結、歸納的意識學習數學,學生在思想方法水平方面必然會獲得顯著的提高。
三、高中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素質教育的開展,既要關注到學生的共性,也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從培養(yǎng)學生積極個性品質的角度全面發(fā)展人,完善人。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學生應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作為一個社會人,要有社會集體意識和行動,同時也要保持適度的個性,這樣才能更加感受到充實和自由。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學生心中的積極因素。從學生與生俱來的需求的角度可以看出,學生們都有獲取知識的需求。要讓學生帶著對于知識的強烈渴望學習數學,進一步地釋放他們內在的學習潛能。教師也要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收獲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和自信心的提升。同時,教師也要從素質教育的需求出發(fā),大膽地鼓勵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思想。要讓學生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活力學習數學,更好地體現出素質教育的目標與核心理念。
總之,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素質教育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我們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價值,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主動建構數學的知識框架體系,讓學生以學習主人的身份關注學習,體驗學習,獲得數學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
參考文獻:
[1]邵瑩瑩.高中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D].河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