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名/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品牌中心負責人
在當老師之前,品牌、空間和育人,在我看來是毫無關聯的三個詞匯。以那時的理解,品牌就是說得上來的商標,空間就是裝修,育人是專屬于教育家和老師的工作。直到我做了老師,親手參與建造了一所學校,又在整個過程中負責它的品牌和空間設計,慢慢地,品牌、空間和育人這三個詞在我的意識中清晰了起來。
在很多老師看來,空間根植于課程,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空間。這是沒問題的,但我們不妨從品牌的角度來看這件事,這樣看更宏觀。
先舉一個例子,沃爾沃汽車和寶馬汽車同屬于很受歡迎的汽車品牌,但這兩個品牌有著顯著的差別。寶馬汽車一直在強調自己擁有駕駛的樂趣。廣告文案中說自己是“駕駛者之車”,廣告畫面展示的也是風馳電掣。而沃爾沃汽車從來不強調這一點,強調的是自己是最安全的汽車,駕駛安全,乘坐安全,還有各種安全氣囊保護和高科技的輔助。那么寶馬汽車就不安全嗎?沃爾沃汽車就沒有駕駛樂趣嗎?答案是否定的。那為什么他們要這樣做?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性能全面的車不是更好?回答很簡單,他們都要在競爭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以占領消費者日趨飽和的心智。這并不是什么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是美國營銷大師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在《定位》一書中的核心觀點。
那么學校需要定位嗎?學校當然需要定位。事實上大部分學校已經在做,我們習慣地稱之為“校園文化”。但有時我們并沒有從“品牌定位”的角度理解和建設校園文化,所以很多學校的校園文化不夠鮮明和與眾不同。其實定位的過程有點像給自己的貼標簽,這種自我標簽化的過程就是在塑造自己的品牌。
那么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定位的標簽是什么?龍樾繼承了來自北京市十一學校全套教學模式,比如,走班選課和活動化的課程。我們用兩年時間整合所有要素,提出了“未來小鎮(zhèn)”的定位?!拔磥硇℃?zhèn)”包含了龍樾對“教育即生活”的理解、對未來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我們給這個詞設計了方便識別的標志,在不同場合反復解釋它,增加它的曝光率。強化“十一龍樾”和“未來小鎮(zhèn)”的關聯。
找到了定位,就要用好這個定位——把學校真的打造成一個小鎮(zhèn)。這時品牌的影響開始作用到學??臻g建設上。品牌與空間之間的這根線連上了。
但是“未來小鎮(zhèn)”這個定位無法直接指導空間的建設。需要將它明確。接著我們將“未來小鎮(zhèn)”分解為可以用于指導空間建設的三個大方向,即小鎮(zhèn)場景、百科全書和社區(qū)的學校。
把學校當作小鎮(zhèn),不是過家家,而是強化學生未來的公民屬性、創(chuàng)設若干真實的教育情景。由“未來小鎮(zhèn)”的理念而陸續(xù)誕生的“龍樾法庭”“龍樾Cool”“小鎮(zhèn)農場”“Hakuna Matata”咖啡館、“龍幣”“龍市”“龍樾商業(yè)銀行”等正在龍樾發(fā)揮著越來重要的教育價值。這些機構也反過來重構龍樾的教育空間。一間一間教室或公共空間被改造成為了小鎮(zhèn)的機構,草坪和屋頂荒地被開墾出來作為耕耘和種植的土地。
來到龍樾到處轉悠,可以看到很多小鎮(zhèn)的職能機構。在進入學校大門的左側,有一間無人看守的小商店,這個空間叫“龍樾Cool”。我們在它的窗簾上專門設計了貨幣的發(fā)展史插圖,以物換物-漢代的五銖錢-開元通寶-交子-布雷頓森林體系-數字貨幣。那么小店要賣什么呢?賣的是課程的產品。小店和平面設計課程相聯合,課上制作的胸章、帆布袋、手機殼、鼠標墊和杯子,就可以放到小店里去賣。小店和攝影課程聯合,攝影課上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制作成明信片,也可以放到小店去賣。小店和服裝設計課聯合,課上扎染的鼠標墊、扎染的絲巾、學生親手制作的發(fā)卡,也可以放到小店賣。小店反過來又促進了我們的課程,讓我們的課程往產品化的方向去發(fā)展,而不只是簡單地停留在制作出一個作品或電子文件。
“龍樾法庭”,是未來小鎮(zhèn)的司法機關。在學校里,時而出現“學生告老師”的事情。前不久就有一起“案件”,起因是學生認為老師給他開的罰單有問題,要求撤銷不合理的罰單。這個事情轟動了整個學校。因為有人“起訴”,“法庭”就要受理,受理就要宣判。那么判罰結果可能會影響到老師以后管教學生的“執(zhí)法”力度,所以同學們都非常關注這件事情。
還有一個負責收藏珍貴“文獻”和“藝術品”的機構——龍樾博物館。龍樾很小,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可以放得下我們所有的藏品,所以龍樾博物館的理念是處處博物館、彌漫式的博物館。博物館收藏的物品包括藝術節(jié)、技術節(jié)的優(yōu)秀作品,畢業(yè)學生奮斗時使用的舊書包,名家大師捐贈給學校的老照片、海報、古籍。除了技術節(jié)、藝術節(jié)以外,在博物館的空間中還會為學生舉辦個展,在個展的同時,我們還會請專家來賞析優(yōu)秀作品。
在圖書館旁邊有一個叫Hakuna Matata 的咖啡館,這個咖啡館是學校圖書館的延伸。我們希望學生在圖書館拿到一本書之后,借出來可以到咖啡館去閱讀。因為那里的環(huán)境更舒適,那里的燈光更能夠讓他專心,那里的椅子坐著更舒服。在空間布置上一定不能忘記展示學生作品,在咖啡館室內樹上就掛著技術課上的作品——激光切割的燈具。
在負一層的地下空間,我們繼續(xù)強化小鎮(zhèn)場景,幾乎為每一個教室都設計了個性化的班牌和獨特的門頭。
我們希望龍樾是一本打開著的百科全書,到處都是開放性的知識,到處都是可以學習的內容。走進每一個空間都可以學習,并且這些知識是跨界、多樣、融合的,它們自然地融入在龍樾的每一寸空間里?!按抻涝娪昂笳埂?,龍樾博物館,荷賽、普利策進校園,老北京胡同文化長廊都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展現。在龍樾大廳使用的燈具、會議室中習以為常的轉椅,都有可能是未來某位工業(yè)設計大師的杰作。
我們在建筑之初就考慮所有的空間不吊頂,學生可以看到空調冷熱水的走向、新風是怎么吹進來的,空氣又是如何凈化。學生會認為整個建筑跟自己息息相關,而不是僅僅在里面學習,放學之后離開。
在2016 年開學時,崔永元還給龍樾捐贈了一批中國電影在國外上映的電影海報,這就是我們生動的微電影課程。
在一些空間的標識上,我們盡量采用圖形化的設計,比如在每一處直飲水點,我們并沒有直接寫溫水、開水或涼水,而是用圖形化的小浪花、小太陽和小冰山表示,同時在旁邊寫上出水溫度的攝氏度、華氏度和開氏度這樣三種不同的計量單位。
做設計規(guī)劃時,我們盡可能不浪費每一面墻的作用。在攝影課的賞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賞析普利策和荷賽的獲獎作品,并對每個作品進行分析,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懸掛在校園的空間當中。
陶藝課程會請到做紫砂、陶藝的青年設計師,給我們的學生講藝術品的歷史和制作工藝。
樓梯臺階我們都沒有放過,寫上了英文讓學生去記憶。在廁所的洗手臺,為了告訴學生正確的洗手方法,我們沒有直接貼一張紙在旁邊,而是找到插畫設計師,用絲網印刷的工藝,在玻璃上印了一幅關于洗手的線描畫。
在龍樾很多角落,可以看到一些老物件,關于它們的年代、材質、產地和一些風俗習慣我們都會標注在旁邊。它們稱不上古董,但也著實為龍樾這個新學校增加了許多厚重的氣息。陶藝課程的大門,就是一件民國時期產自山西的老木門。
這個詞經常被人們理解為小區(qū)的配套學校。但是龍樾理解的社區(qū)學校是這樣的——社區(qū)的每一位公民,不管是不是龍樾的學生或學生家長,都是龍樾應該服務的對象。龍樾更像是一個社區(qū)的文化高地,她不僅迎來和送走一屆一屆的學生,她還為社區(qū)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
從地圖上看,龍樾周圍全部是高樓林立,很少有休閑空間。但是龍樾在建校之初,就致力于建一所開放的、沒有圍墻的學校。我們退讓紅線,在西側紅線以內并沒有立起一堵圍墻,而是把本應該屬于學校的范圍和市政空間連為一片,作為一個不是很大,但很實用的小廣場。這是學校的“銀杏廣場”。這個廣場的利用率非常高,這是每天都會發(fā)生的場景:上午爺爺奶奶會在這個地方帶孩子;中午會有在附近工作的年輕人飯后坐在這里休息;放學時家長可以在這里一邊等孩子一邊聊天;到了晚上還會有跳廣場舞的大媽。他們在給龍樾免費“看校門”。于是王海霞校長提出,何不做一個公益書站?把我們的一些圖書放到廣場上,讓那些帶著孩子的家長、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能夠得空看一看。如果感興趣他們也可以拿走,但是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還回來。
這個提議太棒了!我們就真的成立了一個項目組,跟學生一起探討公益書站的執(zhí)行方案。在開始做“可行性分析”的時候,學生問了許多問題。比如,書丟了怎么辦;這樣的行為是不是要交稅;怎么避免有人藏在書站里做違法的事;城管來管怎么辦……都是非常真實的問題。那么這些問題怎么解決?我們就去做了實驗,學生做了一個非常簡易的書箱,在上面寫清楚借書的規(guī)則,放在小廣場上,一切看起來非常符合期待。
但是僅僅放了一天就發(fā)生了意外。我們的一整箱書被人拿走了。監(jiān)控畫面顯示,有一位跛足的拾荒老者在凌晨三點拿走了書箱。我沒想到的是,學生對這個挫折反而表現得很興奮,他們繼續(xù)想辦法,想著想著腦洞就開了。甚至有人想到為每一本書上保險,他們想日常向保險公司繳一點錢,等書丟了,保險公司就可以賠償,拿著賠償金就可以補充新書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而且很大膽。我就鼓勵學生給保險公司打電話咨詢,他們撥通了所有市面上主流保險公司的電話。保險公司也非常耐心地和我們的學生談業(yè)務,如果客服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還會找到自己的業(yè)務經理去解決。聊到最后保險公司發(fā)現參保的書不是什么文物和古籍,而是幾本非常普通的書,他們都不出意外地拒絕了我們的學生。但是公益書站的事情并沒有結束。我們的學生繼續(xù)想著各種各樣的辦法。我為他們找來了學校旁邊科技園里工作的設計師,教學生如何建模,教他們如何做一個書站的建筑結構。一直到現在公益書站這個項目還在進行中。
未來不僅僅有公益書站,學校還計劃開放更多的空間給社區(qū),會讓學生深度參與到其中。讓每一處空間發(fā)揮育人的價值??臻g和育人這根線也連上了。
從品牌到空間再到育人是我在龍樾的一些思考和實踐,過程中我的身份時而是設計師,時而又切換到老師。學校給予了極大的施展空間,這一切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