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識是一個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萬物最基本的價值態(tài)度,更是“立德樹人”的起點。一個具有生命意識的人,必定是一個敬畏生命、珍愛生命、明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身心和諧發(fā)展、擁有健全人格、具有高尚品德的人。2019年天津卷“浪花的驕傲”,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Ⅱ“青春接棒,強國有我”;2018年上海卷“需要與被需要”,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2017年浙江卷“人生必讀三本書”……這些考題都在引導(dǎo)考生樹立生命意識,所以考生的文章只有處處充滿對生命的思考,才能“回應(yīng)”立德樹人的命題要求。
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途徑有多種: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重貢獻、講奉獻,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guān)系,正確認識和處理貢獻與索取的關(guān)系;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就要正確認識自己,有健康心態(tài),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切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就要有恒心和定力,力戒浮躁淺??;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就要具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頭腦清醒,意志堅定,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考生探究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途徑,將這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入文,從而讓文章彰顯“立德樹人”的底蘊。
五四運動告訴我們:“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鄙鐣髁x新時代,我們一定要傳承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做一名甘于擔當、勇于實干的新青年,用青春去建設(shè)祖國,譜寫時代華章,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耳邊猶響起百余年前五四先驅(qū)李大釗這樣激勵青年的聲音:“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笔堑?,靠什么征服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之路上的火焰山,拿什么安放我們心中如火的激情?實干,唯有實干。
時代呼喚人才,偉大的新時代更需要千千萬萬個甘于擔當、勇于實干的青年,所以若干年后,無論我是守邊固疆的邊防戰(zhàn)士,還是筑夢基層的一線干部;無論我是改革發(fā)展的領(lǐng)頭羊,還是脫貧攻堅的先行者;無論我是車間碼頭的一線工人,還是傳道授業(yè)的大學教授,我一定會傳承偉大的五四精神,用擔當與實干譜寫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華章,無愧自己火紅的青春,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Ⅱ優(yōu)秀作文《傳承五四精神,譜寫時代華章》片段
選文從兩個方面探究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途徑,一方面是傳承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內(nèi)涵是什么,顯然是愛國與責任;另一方面是要具有實干精神,因為只有實干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進而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
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途徑可指一個人所應(yīng)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以及日常生活所堅守的行為習慣、道德準則,所以從此角度立意時寫作重點在于闡述這些途徑對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意義,或展現(xiàn)通過這些途徑所取得的成就,切忌泛泛而談途徑而使文章變得空洞,導(dǎo)致說服力不強。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故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生命姿態(tài):有人一生積極進取,有人一生消極避世;有人一生卑躬屈膝,有人一生錚錚鐵骨;有人一生心懷他人,有人一生自私自利;有人一生以天下為己任,有人一生明哲保身……思考生命的姿態(tài),將這些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tài)入文,有助于弘揚社會正能量。
站直了做人,就是心懷自信。何為自信?自信就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被重用了,卻選擇辭職,留一封信:仰天大笑出門而去,我怎能和你們一樣在蓬蒿中蹦跶?自信是李清照的“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是桂花,我才不跟牡丹、臘梅比嬌艷,我就是我,體性溫柔,跡遠品高。自信是英雄的本質(zhì),唯有傲然于天下的自信才能獨立自主,避免人云亦云的悲劇發(fā)生。
站直了做人,就是敢于擔當。魯迅先生說:“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笔紫纫掠谡暚F(xiàn)實,其次要敢于行動,唯有如此才能擔起重任。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有無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這是英雄和懦夫的分界線。別人能負的責任,我同樣能負;別人不能負的責任,我照樣能負;有這樣的信念,才能在責任面前不逃避,在他人或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站直了做人,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體形上,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我們的內(nèi)心中。司馬遷遭受腐刑,韓信甘受胯下之辱,這也是站直了做人的表現(xiàn)。外物可以改變形體,卻不能撼動他們的心靈,心堅則志堅,氣節(jié)又哪里管形體怎么樣呢?韓信、司馬遷的氣節(jié)令我們敬佩,只有站直了做人才能贏得尊嚴,贏得尊重。
——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優(yōu)秀作文《活著就要站直了做人》片段
首先題目“活著就要站直了做人”,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考生所持的生命態(tài)度,在本片段,考生又從“心懷自信”“敢于擔當”及“心靈的站直”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才能站直了做人。在表現(xiàn)手法上設(shè)問句、反問句、對偶句、對比句等運用自如,從而增強了闡釋的力度。
思考生命的姿態(tài)重在表現(xiàn)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tài)對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作用,所以立意時,一定要選取那些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tài)作為闡述角度,即使是從反面切入,也一定要將落腳點落到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tài)上。如果將寫作重點放在消極的生命姿態(tài)上,文章將會被判定為“思想不健康”。
假如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為這個世界創(chuàng)造出價值,那么就是在白白地浪費生命;一個人如果為這個世界創(chuàng)造了價值,那么自己的人生便獲得了永恒。誰能說雷鋒短暫的人生沒有給后人留下永恒的精神財富?誰能說陶淵明的隱居沒有給后人找到精神上的桃花源?誰能說喬布斯56歲的生命沒有引領(lǐng)世界的發(fā)展……正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所以,謳歌他人的生命價值,既是對他人人生價值的肯定,也是在自我鞭策。
我想起了蘇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始終不肯屈服,在茫茫大漠獨守十九年,始終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成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jié)。我想起了狼牙山五壯土,他們?yōu)榱吮Wo群眾利益和部隊主力,吸引敵人上山,縱身跳下深谷,為了新中國英勇就義。我想起了“天眼之父”南仁東,他為了給祖國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yè);我想起了藥學家屠呦呦,她數(shù)十年堅守自我,鍥而不舍,終于從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中發(fā)現(xiàn)了能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我想起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工作勤勤懇懇,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農(nóng)田里,最終成功試驗出能在鹽堿地種植的水稻……
《圍爐夜話》中有言:“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杰出之人?!睆墓胖两?,這些前輩們不懼艱辛、揮灑著汗水,用實際行動甚至生命將中華文明的韌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以柔蘊剛,以剛蓄柔,剛?cè)岵?,不折不崩?!安还茱L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即使天塹再深,也敢教它變通途,這便是中華文明之韌性。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我一定循著前輩們的足跡,踐行中華文明之韌性,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
——2019年全國北京卷優(yōu)秀作文《文明的韌性》片段
考生先后高度謳歌了蘇軾、狼牙山五壯士、南仁東、屠呦呦等人物的人生價值,然后引用《圍爐夜話》中的名句加以闡述,最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與自我,指出中華文明韌性的內(nèi)涵及對新時代青年的影響,從而將他人價值與自我認知有機結(jié)合。
謳歌他人生命價值時,一定要明確指出他人生命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以及對自我、社會、歷史的影響,特別是一定要將對“我”的影響突出出來,如此才能將他人與“我”完美結(jié)合,進而表現(xiàn)他人的生命價值對“我”的激勵與鞭策作用。如果泛泛而談他人生命價值,將“我”與“他人”骨肉分離,必定造成文章感染力不強。
現(xiàn)代人似乎正處于一種“另類生存”狀態(tài):人們把思考交給了電腦,把聯(lián)系交給了手機,把腿交給了汽車,把健康交給了藥丸,把活法交給了別人;吃蘿卜白菜的國民抱怨生活的艱辛,而吃肉的國民同樣抱怨生活沒有幸福感;即使過去悠閑自在的人,在時代車輪不斷提速的背景下,也不得不逼迫自己快走或慢跑,去追趕時代的步伐,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時代拋在十字路口,而找不到人生的去處和方向。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該怎樣活,我要到那里去……這些亙古不變的話題無一不是對自我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考生也應(yīng)該善于思考自我生存狀態(tài),因為思考自我生存狀態(tài)不僅有利于考生自我認知,也是新時代中學生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必修課。
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謂眾口難調(diào)。倘若我們一味地迎合他人,最后只會迷失自我。席慕蓉說:“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走到途中才忽然發(fā)現(xiàn),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庇纱丝梢?,如果我們一生僅僅活在他人的評價中,在這些評價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地生活,那么這簡直就是糟蹋了生命。再精明的作家也不能迎合所有讀者的胃口,如叔本華所說:“要么庸俗,要么孤獨?!庇纤腥说淖骷冶厝涣饔谟顾祝晕乙欢ㄒ小半m千萬人,吾往矣”的魄力。
每年的端午節(jié),我們都會想起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千年前,因眾臣詆毀而被流放的他,徘徊于江畔,寫下了千古絕唱《離騷》。其實,曾經(jīng)位極人臣的他,怎么會不懂得察言觀色,但為了國家,為了理想與抱負,即使冒著讓君主不悅的風險,他也要極力去勸諫君主。當他看著楚國投人秦國的懷抱,看到最終國破家亡,子民流離失所時,他縱身躍入汩羅江,做最后的一舞。他的舞蹈雖然沉重,但我們能感受到這流露出的是他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他用生命與熱血,創(chuàng)造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作品,而這樣真實偉大的寫作,我認為無論經(jīng)歷多少時代的變遷仍會有讀者欣賞。
芭蕾舞者若帶著鐐銬跳舞,那這種舞蹈對他而言必定是一次痛苦的表演。同理,我認為我們創(chuàng)作生活這部作品時,也應(yīng)該只為自己“寫作”,酣暢淋漓地表達自我。
——2019年浙江卷優(yōu)秀作文《只為自己“寫作”》片段
考生通過引用席慕蓉、叔本華的名言與對屈原殉國素材的解讀,對自我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了思考,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觀點——只為我自己“創(chuàng)作”。如此行文,不僅切合題意,而且在行文過程中反復(fù)強調(diào)“我”,從而讓文章也充滿了真情實感。
運用此法,考生應(yīng)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文中一定有“我”,沒有“我”的感悟,文章既不符合題意,也蒼白無力;其次對自我生存狀態(tài)的分析一定要有深度,可分析目前生存狀態(tài)的原因,可探究目前生存狀態(tài)的影響,亦可探究對某些不好的生存狀態(tài)的解決方案;最后要注意,無論從何角度切入,文章的價值導(dǎo)向一定要落到良好的生存狀態(tài)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