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濤
(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二師庫爾勒醫(yī)院,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CHD 是中老年群體的高發(fā)病,合并CP 的幾率較高,與年齡因素呈正相關關系[1]。該合并癥的死亡率較高,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其勞動能力。他汀類藥物是該合并癥的常規(guī)療法,利于腫塊消退,多與Eze 等藥物聯(lián)用,以提高療效。本研究主體為2016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間來院治療的90 例CHD 合并CP 患者,旨在探究Eze+小劑量ATO 的療效。
1 一般資料。主體為來院治療的90 例CHD 合并CP 患者。分A 組和B 組,均45 例。其中,A 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范圍是42-68 歲,平均(58.62±0.41)歲;病程范圍是2-10個月,平均(5.15±0.16)個月。B 組男24 例,女21 例;年齡是43-66 歲,平均(58.18±0.32)歲;病程是3-12 個月,平均(5.75±0.24)個月。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兩組均接受基礎治療: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降壓藥物與β 受體阻滯劑等。B 組的方法選用小劑量ATO單純治療:每次口服劑量為10 mg,每日1 次。A 組基于B 組,加用Eze 治療:每次口服劑量為10 mg,每日1 次。兩組均連續(xù)用藥12 個月,期間禁止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定期監(jiān)測肝腎功能等變化。治療前后接受頸動脈超聲檢查,兩次操作由同位超聲科醫(yī)生完成,范圍為全程兩側頸總動脈、頸外動脈與頸內(nèi)動脈的顱外段。檢查方法為:囑患者取仰臥位,探測頸動脈的起始點,向上探查,對雙側頸內(nèi)頸外動脈與頸總動脈做橫、縱切面檢查,以血管長軸為方向,測評內(nèi)膜中層的實際厚度,反復測量3 次,取平均厚度。測量頸動脈內(nèi)徑和軟斑塊平均數(shù)(軟斑塊數(shù)量/本組例數(shù))。
1.3 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前后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實際厚度(簡稱IMT)、頸動脈內(nèi)徑和軟斑塊數(shù)等頸動脈指標;記錄總膽固醇(簡稱TC)、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C)、甘油三酯(簡稱TG)、HDL-C 和hs-CRP 等指標變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選用SPSS 16.0 軟件,指標
2.1 對比血脂與hs-CRP 變化。治療后,除HDL-C 外,兩組的血脂與hs-CRP 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A 組優(yōu)于B 組(P<0.05),如表1。
表1 對比血脂與hs-CRP 變化
表1 對比血脂與hs-CRP 變化
指標 時間 (nA= 組45) (nB= 組45) t P治療前 5.65±0.48 5.63±0.47 0.200 0.842 TC治療后 3.40±0.32 4.83±0.37 19.610 0.000(mmol/L)t 26.164 8.972 - -P 0.000 0.000 - -治療前 3.69±0.49 3.70±0.46 0.100 0.921 LDL-C治療后 2.03±0.18 2.91±0.20 21.939 0.000(mmol/L)t 21.332 10.565 - -血脂 治療P前 3.5 04.±0 000.5 1 3.5 05.±0 000.5 0 0.9-3 9 0.3-50 TG治療后 1.14±0.27 2.24±0.29 18.623 0.000(mmol/L)t 26.853 15.203 - -P 0.000 0.000 - -治療前 1.16±0.88 1.17±0.82 0.056 0.956 HDL-C治療后 1.33±0.84 1.21±0.31 0.899 0.371(mmol/L)t 0.937 0.306 - -P 0.51 0.760 - -治療前 7.55±0.94 7.51±0.91 0.205 0.838 hs-CRP(mg/L) 治療t后 2.8 2 96±.26 05.7 3 4.5 1 86±.31 00.7 9 10.-5 4 00.0-00 P 0.000 0.000 - -
2.2 對比頸動脈指標變化。治療后,兩組的頸動脈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A 組優(yōu)于B 組(P<0.05),如表2。
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病機制與冠脈粥樣硬化相同,其發(fā)生粥樣硬化的顯著標志為IMT 增加[2]。研究顯示:頸動脈斑塊內(nèi)部包括較多的易損斑塊,其可指導冠脈疾病的臨床治療,對于其斑塊穩(wěn)定性和疾病程度具有評估作用,利于冠脈疾病的跟蹤隨訪。CHD 是導致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可能引發(fā)猝死等嚴重事件,需要立即治療[3]。他汀類藥物是治療動脈斑塊的常用藥,其中以CP 最為常用,但其單純治療無法于短期內(nèi)吸收斑塊,療效欠佳。
表2 對比頸動脈指標變化
表2 對比頸動脈指標變化
指標 時間 A 組(n=45)B 組(n=45) t P治療前 1.28±0.27 1.27±0.24 0.186 0.853 IMT治療后 1.04±0.11 1.18±0.17 4.638 0.000(mm)t 5.522 2.053 - -P 0.000 0.043 - -治療前 6.07±0.47 6.06±0.44 0.104 0.917(頸內(nèi)m動徑m脈 )治療t后 6.5 4 5.±1 8 01.6 1 6.2 2 9.±0 2 00.5 4 2.1-4 1 0.0-35 P 0.000 0.046 - -治療前 2.66±0.72 2.64±0.70 0.134 0.894軟斑塊 治療后 1.54±0.42 1.92±0.45 4.141 0.000數(shù)(個)t 9.014 5.804 - -P 0.000 0.000 - -
Eze 是新型調(diào)脂藥物,對于TC 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較佳,可抑制TC 于空腸黏膜組織刷狀緣部位的吸收作用,進而起到調(diào)脂功效[4]。其與他汀類藥物聯(lián)用能夠阻斷TC 的生成與吸收過程,抑制機體代償機制,對LDL-C 有協(xié)同降低療效。有實驗表明:Eze(10 mg/d)+同劑量CP 的療效與劑量為80 mg/d 的CP 療效相當,且不良反應更少,說明以上聯(lián)合應用的安全性更高。hs-CRP 是促動脈粥樣硬化的炎性因子之一,其水平升高,會增加死亡風險[5]。以上聯(lián)合療法在降低LDL-C 的同時可降低hs-CRP,進而改善治療預后。
結果為:治療后,A 組的TC、LDL-C、TG 和hs-CRP等均低于B 組;IMT 與軟斑塊數(shù)均小于B 組,頸動脈內(nèi)徑大于B 組(P<0.05)。說明以上聯(lián)合療法具有較佳的調(diào)脂效果,抗炎作用顯著,可穩(wěn)定斑塊,縮減其面積,延緩疾病進展。結果同楊鵬飛[6]等研究相符??梢?,為CHD 合并CP 患者行以上療法可阻斷斑塊硬化過程,防止嚴重并發(fā)癥,可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