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碩
(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人民醫(yī)院,云南 開遠)
腦梗死是患者腦部因血管循環(huán)受阻,出現(xiàn)缺氧與供血不足,致使患者腦組織出現(xiàn)壞死,所以腦梗死也稱缺血性腦卒中[1]。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重要風險因素,可造成患者血管內徑變小,阻塞血管,使患者腦部血液無法供應。準確診斷腦梗死患者的血管壁病變程度、血流動力學情況及血管壁病變性質,可有效了解缺血性腦梗死的發(fā)病機制,從而制定妥善的治療方案與預后方案。隨著醫(yī)療技術的廣泛發(fā)展,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因其具有無創(chuàng)性、價格低廉及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查,且受到了醫(yī)生與患者們的信賴。為提升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降低檢查費用,我院選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32例腦梗死患者與32例健康體檢者作為觀察對象,分別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32例腦梗死患者與32例健康體檢者分別作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兩組患者均給予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檢查。觀察組32例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6.7±2.3)歲;對照組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5.8±3.2)歲。從性別與年齡方面看,兩組患者組間差異并不明顯,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選入標準:患者年齡43-70歲;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所有患者均給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查前,將超聲探頭頻率設置為2-10MHz,取患者仰臥位,充分暴露患者的頸部,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對患者頸動脈近端至遠心端進行橫、縱切兩方向掃描。重點掃查部位有頸部左、右動脈分叉位置、頸內動脈起始位置及頸外動脈,在整個掃描過程中,有效檢查患者管壁回聲情況、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從而判斷患者頸動脈是否存在狹窄與阻塞情況,從觀察頸動脈斑塊大小、形態(tài)、位置,有效判斷斑塊性質。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流量參數(shù)
通過檢測兩組患者頸動脈血流舒張期最低血流量速度(EDV)、收縮期峰值流速(SPV)及阻力指數(shù)(RI),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流量參數(shù)。
1.3.2 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中膜厚度、斑塊檢查結果及動脈狹窄程度
根據(jù)頸動脈中膜厚度判斷患者斑塊形成情況,頸動脈中膜厚度超過1mm,為內膜增厚,頸動脈中膜厚度超過1.5mm,為斑塊。比較兩組患者的斑塊檢出情況。根據(jù)掃描回聲強弱、形狀規(guī)則情況分為軟斑、硬斑、扁平斑及潰瘍斑。軟斑是指內部呈弱回聲與不規(guī)則形狀、斑塊向管腔凸出;硬斑是指內部呈強回聲、管壁增厚、管腔內斑塊高低不平;扁平斑是指內部回聲增強,管壁存在局限性增厚情況;潰瘍斑是指內部回聲小、形狀不規(guī)則。受檢者的動脈狹窄等級主要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個等級,輕度是指血管狹窄不超過50%;中度是指血管狹窄在50%至69%之間;重度是指血管狹窄在70%至99%之間。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 19軟件處理與分析,年齡、均數(shù)等指標用計量資料(±s)表示,例數(shù)等數(shù)據(jù)用計數(shù)資料(n,%)表示,用卡方及t檢驗,組間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舒張期最低血流量速度(EDV)、收縮期峰值流速(SPV)明顯低于對照組,阻力指數(shù)(RI)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血流量參數(shù)情況對比表(±s)
2.2.1 頸動脈中膜厚度檢查結果
觀察組患者頸動脈左側中膜厚度為(1.38±0.08)cm,右側中膜厚度為(1.40±0.09)cm,明顯多于對照組的(0.85±0.09)cm與(0.79±0.06)cm,組間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2.2 頸動脈斑塊檢查結果
觀察組患者頸動脈軟斑、硬斑、扁平斑及潰瘍斑共47個,明顯多于對照組的12個,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檢查結果對比表(n,%)
2.2.3 觀察兩組患者動脈狹窄程度
觀察組動脈中度狹窄與重度狹窄患者21例,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9例,P<0.05,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動脈狹窄程度對比表(n,%)
腦梗死疾病是指由多種原因共同作用導致的患者腦組織局部性供血障礙,引發(fā)腦細胞與腦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性壞死的腦血管類疾病。腦梗死疾病最常見的病因是維持腦組織正常血液供應的頸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腦梗死是患者因腦部供血不足,出現(xiàn)腦組織長期缺氧與缺血問題,引發(fā)腦組織壞死,形成斑塊并阻塞腦部血液流通,致使腦部血管狹窄、血液流量不足。作為腦梗死發(fā)病與病情發(fā)展的重要風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的起點是血管內膜,當血管壁存在脂質堆積與增生情況時,血管易發(fā)生鈣化,使血管逐漸失去彈性,造成血管阻塞與血流不暢情況,當血管阻塞達到一定程度后,易出現(xiàn)患者腦部供血失調,使腦組織出現(xiàn)嚴重的缺氧與缺血情況[2]。動脈硬化的主要病理學特征是頸動脈斑塊形成,可有效反應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常規(guī)影像血技術受顱內動脈解剖特點影響,難以有效檢測出顱內動脈病變程度,同時由于外周動脈解剖位置較為固定,應以檢測腦組織血液的頸動脈為宜。目前,臨床常用的診斷手段為影像學檢查,常見的影像血檢查手段有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血液造影等技術,可有效觀察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位置及數(shù)量,通過觀察動脈狹窄程度,可有效判斷患者頸動脈血流量,可作為診斷與治療依據(jù)。但由于操作流程復雜、費用高,臨床多采用彩色多普勒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一種較為可靠和便捷的臨床檢查手段,具有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單、連貫性強等優(yōu)點。彩色多普勒超聲可通過頸動脈有效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板塊,對預防腦血管疾病與推測患者顱內血管病變程度具有重要意義。對腦梗死患者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掃描患者頸動脈過程中,可通過顯示患者的頸動脈斑塊大小、部位及形態(tài),判斷患者頸動脈斑塊情況與性質[3]。
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舒張期最低血流量速度(EDV)、收縮期峰值流速(SPV)明顯低于對照組,阻力指數(shù)(RI)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頸動脈左側中膜厚度為(1.38±0.08)cm,右側中膜厚度為(1.40±0.09)cm,明顯多于對照組的(0.85±0.09)cm 與(0.79±0.06)cm,組間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頸動脈軟斑、硬斑、扁平斑及潰瘍斑共47個,明顯多于對照組的12個,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頸動脈血管若出現(xiàn)狹窄與阻塞情況,易降低血管流量,增加血管阻力。觀察組動脈中度狹窄與重度狹窄患者21例,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9例,P<0.05,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之,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有效檢查出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對頸動脈中膜厚度與血流量參數(shù)可有效反應,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