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奇,黃翼,楊曦
(1.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 深圳;2.山西省武警總隊醫(yī)院,山西 太原)
細菌感染是導致皮膚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病源主要有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及變形桿菌、假單胞菌、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1]。細菌性性皮膚病可分為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兩種[2],主要引發(fā)膿皰瘡、毛囊炎、癤、癰等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紅腫、熱痛及膿瘡等臨床癥狀[3],不僅可以患者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也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更甚為嚴重的是,該病如不適當治療則可引起患者淋巴結(jié)腫大、發(fā)熱等嚴重情況,嚴重其威脅生命健康。
本研究將180例被確診為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參考當前臨床常用藥物[4][5],分別對其進行2%莫匹羅星軟膏、2%夫西地酸乳膏及頭孢羥氨芐治療,綜合比較三種藥物對該病的臨床使用效果,系統(tǒng)評價藥物作用,為臨床用藥及對細菌性皮膚病綜合診治提供基礎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2013年4月至2016年年4月期間診治的180例具有不同程度皮膚病癥狀(皮膚瘙癢、皮膚潮紅腫脹、心悸、惡心等)且通過物理檢查和病原學檢查確診為細菌感染性皮膚病的患者作為本研究臨床試驗對象。此外,為了消除試驗的其他影響因素,對符合排除標準的患者予以排除。排除標準為皮膚損傷嚴重且面積大于25cm2;者、嚴重肝腎疾病或內(nèi)分泌疾病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48h內(nèi)接受過抗生素治療者。
根據(jù)接受治療的先后順序,將180例患者隨機分為三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試驗組患者使用2%莫匹羅星軟膏(湖北人福成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067,規(guī)格為5g:0.1g),B試驗組患者予以2%夫西地酸軟膏治療(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048,規(guī)格為每支15g:0.3g),軟膏均勻涂抹于患處,3次/日,兩周一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C試驗組患者則口服頭孢羥氨芐(石家莊制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450)進行治療,0.5-1.0g/次,2~3次 /d,一周為 1個療程,服用 2個療程。
(1)癥狀EASI評分[6]:通過對患者皮膚表皮脫落、紅斑、苔蘚化、水腫等臨床皮損表現(xiàn)進行具體評分,0~3分分別代表無癥狀體征、癥狀體征存在但仍需進一步檢查確認、癥狀體征確切、癥狀體征異常明顯;(2)瘙癢評分:0~3分分別代表無瘙癢、偶爾瘙癢、持續(xù)瘙癢、瘙癢感強烈影響生活;(3)治療有效率[7]: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病灶、臨床癥狀消失,細菌培養(yǎng)顯示陰性;顯效:病損處大于70%的病灶消,且細菌培養(yǎng)顯示陰性;有效:30%~70%的病灶消失;無效:病灶消退不足30%、基本無變化或增長、細菌培養(yǎng)陽性。
相關指標數(shù)據(jù)利用EXCEL2007初步統(tǒng)計后,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差異性檢驗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個試驗組分別行不同藥物治療,三組患者在治療后其EASI、瘙癢程度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三種不同藥物對三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其EASI評分、瘙癢評分均有有明顯改善,評分指標表現(xiàn)為試驗組B和C明顯低于試驗組A,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過試驗組B與試驗組C相比,沒有明顯變化,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B試驗組和C試驗組治愈率分別為63.3%和68.3%,顯著高于A試驗組,顯小率和有效率也顯著高于A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方面,B試驗組和C試驗組均高于A試驗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細菌性皮膚病發(fā)生率逐年上升,主要與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及耐藥菌株增多有關[8],臨床結(jié)果顯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是細菌性皮膚病感染的主要病原,分泌毒素毒力強強,通常可侵犯皮膚表層及深層組織,從而表現(xiàn)為毛囊炎、膿皰瘡、甲溝炎等,重者可能引發(fā)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腎炎[9],因此對于感染性皮膚病,合理治療甚為重要。
表1 治療前后EASI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s,分 )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后EASI 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s,分 )
表3 三組患者治療效率對比(%)
目前臨床常見的用于治療細菌性皮膚病感染藥物有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及頭孢羥氨芐,莫匹羅星軟膏屬于廣譜抗菌藥物,對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抗菌效果較好,且較難產(chǎn)生交叉耐藥性,不過有報道稱其遠期治療效果欠佳[10];夫西地酸乳膏則屬于窄譜抗菌藥,對革蘭陽性菌抗菌效果很明顯,尤其對棒桿菌屬、表皮葡萄球菌等非常敏感,而且該藥物滲透性強,對皮膚深層組織細菌亦有效,是治療細菌性皮膚病感染理想用藥;頭孢羥氨芐作為常用抗生素,其對革蘭氏陽性菌敏感性較強,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部分厭氧菌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三種藥物均可顯著降低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患者EASI評分和瘙癢評分,再次證明了此三種藥物對該病具有一定療效。和莫匹羅星軟膏相比,夫西地酸乳膏和頭孢羥氨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痊愈率,夫西地酸乳膏和頭孢羥氨芐相比效果差異不大,都能很好的解除各類臨床癥狀及減少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通過殺滅細菌,起到徹底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夫西地酸軟膏和頭孢羥氨芐對于治療細菌感染性皮膚病的效果更好,不過由于外用藥物安全性可靠,且可減少耐藥性的發(fā)生,故臨床對于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患者的治療首選夫西地酸軟膏,必要時輔以頭孢羥氨芐口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