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蕾
手機——是當下人人不可離手的一個工具,隨著智能手機越來越發(fā)達,人們對于手機的需求就不止于通話、聊天等基本功能,更多地是偏向手機的攝影攝像功能,而手機攝影也成了當今幼兒園教師必備的一項專業(yè)技術,它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記錄孩子的精彩瞬間。
一、橫向、正面拍攝——正面引導孩子,和善而堅定
我們知道橫向、正面地拍攝特別符合人眼的視覺習慣,通過這樣的角度拍攝,它既可以保證畫面內(nèi)的主體不變形,從而保證畫面呈現(xiàn)一種平和、均衡、穩(wěn)定的視覺感受。同時,最為美妙之處還在于主體與鏡頭和觀眾是處于視線的同一水平上,它會讓圖片的范圍變得更廣并且主題也會更加突出,讓觀眾感受這個畫面是十分自然的并且還是直觀的。
可想而知,攝影如此,那幼兒教育是否同樣需要這樣的角度——橫向、正面拍攝為我們教育做指引,激起幼兒教育的漣漪呢?美國密執(zhí)安州大學心理學家埃林斯特羅姆門給了我們的提示:“幼兒難以接受‘不要的指令,告訴幼兒不要做已經(jīng)開始的事,反而強化了他們正在做的事,起不到制止的作用。幼兒更需要成人從正面告訴他們應該做什么,怎樣去做?!边@無疑在向我們闡述著,對于孩子,我們需要進行和善而堅定的正面引導。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他的思維存在具體形象化,所以此時他還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內(nèi)在含義而且難以理解語言的寓意。因此,對幼兒施以教育時,我們可以嘗試正面引導的方法,切忌對孩子講反話,或是嘲笑、諷刺幼兒。另外,我們需要關注一點,正面引導的同時和善與堅定也要并行。也就是既不懲罰,又不嬌縱,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心與心的連接,有歸屬感,有價值感和有所貢獻。最后,讓孩子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培養(yǎng)出自律、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收獲到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最終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績。
二、低鏡頭拍攝——仰望、發(fā)現(xiàn)并欣賞孩子
低鏡頭拍攝是一種仰視的角度,它需要攝影師從下向上拍攝。這時,相機是低于被攝物體,拍出的照片地平線比較低。這種低鏡頭仰角拍攝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可使景物拍得宏偉、高大。如拍建筑物,有直插云霄之感;拍高臺跳水,以藍天作背景,顯出運動員有凌云之勢,騰空飛翔之感。同時,低角度拍攝,還可舍棄一些雜亂的背景,使我們的畫面簡潔,主體更突出。最重要的,通過放低攝影的角度,還可以讓我們的照片更加地全面以及完整。那我們教育也一樣,當我們老師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以低角度的方式仰望著孩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群孩子原來是如此的可愛、機靈、優(yōu)秀。那么,我想這時我們的教育就已經(jīng)悄悄地向前跨了一大步。
《綱要》給我們帶來了理論支撐,它提出發(fā)展性原則,要求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要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所以老師不妨試試轉換自己的視角,用仰望的角度、欣賞的目光去注視身邊的孩子,把兒童的需要作為教育的切入口,以人為本,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促進幼兒與教師的共同發(fā)展,關注、發(fā)現(xiàn)、欣賞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因為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確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確定性的幼兒。正是因為這些確定和不確定因素,使得每一個孩子們就如同一本本書,豐富多彩,變化萬千,它需要我們每位教師用心去欣賞、研讀,及時給予支持。
三、近鏡頭拍攝——貼近孩子,了解孩子。
當我們蹲下身來,將鏡頭慢慢靠近,拍出來的照片與平時所看到的絕對不一樣,此時照片更具吸引力、更清晰和接近我們的中心圖。比如,要想拍好水洼攝影,最重要的就是低、低、低!面對一個水洼,你永遠都無法想象貼近水面去觀察,能看到什么景象。我們觀察孩子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蹲下身來,去貼近孩子的那一刻,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不一樣,我們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了解孩子。
我們相信,教育得和孩子走在同一個頻道上,得貼近孩子的心理和認知,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去理解世界。讓孩子慢慢來,把孩子當成同伴,和孩子在同一個世界里認識這個本來我就熟知的世界。能夠體會到,在我們的視角不斷與孩子接近的過程中,我們與孩子的關系也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與孩子心靈的距離也正在一點一點地縮近。而當我們蹲下身來,慢慢地貼近孩子的過程,我們就是把孩子當成了同伴,和孩子是在同一個世界里認識這本來你就熟知的世界。所以,幼兒教育應貼近孩子,把陪伴作為最好的教育,不僅用身體的姿態(tài)去陪伴,更要用長久的感情去“抱持”孩孑。
四、順光拍攝——順應孩子的需要、發(fā)展
順光拍攝時,被攝體常常會受到均勻的照明,從而它營造出舒適的環(huán)境氛圍并且容易拍出被攝體表面的質(zhì)地,還原其色彩。同時,它還能完整刻畫人物各部細節(jié),如細膩的皮膚、妝容等。所以,以順光的角度拍攝對攝影者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教育就如同這樣一個攝影機,而孩子就是那最燦爛的光芒,我們的鏡頭要順著這樣的光線。那可想而知,教育本不應強求,更不能硬造、拔苗助長,而應順其孩子那最為自然的天性任其翱翔。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一定的程序,它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么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逼鋵崳诤⒆拥某砷L過程中,其身體的發(fā)展和心理的發(fā)展,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穩(wěn)定的順序。那么,這個過程里,我們對孩子實施超前教育、催早熟的教育不對,放慢的教育亦不對。適度的教育只有一種,那就是尊重孩子成長的自然速度。這個速度是大自然安排的,它是孩子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之一,違背了它就是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就要受到客觀規(guī)律的反抗和懲罰。所以,教育也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它順應孩子的發(fā)展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