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冬夜月暖
文/禾源
冬令,隨著秋風中最后的一片落葉,落到了大地。我沒有聽到聲響,許多人也沒聽到,但被那片葉子砸到的草和地聽到了,而且就這輕輕的一聲。草驚失色,地虛松散。一個冬季毫無反抗地被種到了大地。
冬,一扎根,不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話的鳴蟲,讓它們睡在蜜月里,還在四處收刮著日下溫暖。村里第一個醒悟的爺,一到重陽就聲聲告誡說:“吃了重陽糍,破裙破襖發(fā)出來?!本瓦@一句土的丟牙,寫成文字還押不成韻的俚語,成了鄉(xiāng)村世代與冬爭暖的口令。
太陽如圓餅式的取暖器,高掛在空中,她的溫暖隨光落到大地。爭暖的萬物找著最好的位置,接納著從天而降的溫暖。鄉(xiāng)村向陽的墻腳下,村頭學校的操場邊,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絕對要求全身暴光。鄉(xiāng)村人在爭暖中表現(xiàn)得最為隨緣,爭春時,早出晚歸,說是爭播搶種;爭涼時,赤膊上陣,說是歇涼;爭秋時,顆粒歸倉,說是搶收;爭暖時,松散散、懶洋洋,說是曬太陽。
這滿是隨緣的一個曬字,把福為天賜的信奉亮在太陽下,浸在陽光里。他們隨日光滔滔,把自己當成了要腌制的蘿卜、芥菜,要在太陽下脫去所有的水份,抱著一身溫暖,好好過冬。
太陽一天釋放著熱量,大概溫源漸竭,便急匆匆隱入西山給自己加溫,讓月亮接替當值。鄉(xiāng)村的人憑著被太陽曬黑的教訓,說:月光會把人曬綠,若是也像曬太陽一樣,浸漬在月光下,人的眼會同狗眼、貓眼、山里的狐眼一樣,會發(fā)出綠光,會看到陽光下看不見的東西。于是村里相傳著“太陽一落山,關門落戶保平安”的民謠。滿天的月華就被關在了村弄中。
多少年來,我抱著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門杠,把月亮溫暖擋在了門外。直到那一年得到月華濯洗,才知曬月的溫馨。
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的聲響,曬月人彼此聽得明白,左腳唰,右腳簌,唰、簌,唰、簌,原來只一個人在走,左腳是我,右腳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月光如水水無邊,走在這無邊的境地,也就沒有了時間計算,一個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過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我不知曬過了多少個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躺在月下的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樹,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紋和老樹的年輪一樣多,我那浸漬月溫的瞳孔,也就隨月波彌漫,搜索著曬月人的影子。
我,看到了許多月下故事,心里流著比太陽還要熱的激情,成了詩人,對月吟誦:
千古月華/你這才子靈魂/在你的姓氏里/寫下的是華章
千古月華/鉛鑄愛的詩篇/在你的鑄槽里/流著一條我的心河
……
當我喜歡曬在冬夜的月下時,也常會遇到許多的陌生人,不論是我從他們身邊走過,還是他們從我跟前走過,都一樣掀動過月下的溫暖。大衣里透出的泥喃細語,我聽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們血脈里流淌的聲響。東倒西歪漢子呼出的酒氣,我嗅到的是被月光蒸出的一股股豪情。我靜靜地漂流在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軀如一艘皮艇,載著我的心向暖流源頭馳去,月亮是歸程,月亮是心源。
曬在冬天的日頭下,會抱得一身溫暖,好好過的是冬,就如村里說:“倉里有了糧,冬天曬太陽。”
曬在冬夜的月光下,我營得了透心的溫暖,好好過著的是日子,就如我說: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兒圓。
(選自《經(jīng)典美文》)
[品鑒]
這是一篇讓人品讀生津的美文。文章敘寫了農(nóng)村原生態(tài)的風土人情。在作者的筆下,鄉(xiāng)村遠離落后、愚昧、貧窮與勞累,她是城里人想象中的純凈的世外桃源,是沒被當今社會浮躁思潮侵襲的最后的圣土。在鄉(xiāng)村,曬太陽,“暖身”;曬月亮,“暖心”。另外,本文的“月”,似乎已成為一種恬淡、樂觀、安分隨時的心境,甚至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象征。
(作者:魏紅建,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