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淼
自《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指導性文件發(fā)布以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民群眾對全民健身活動的熱情不斷高漲,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對我國全民健身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群眾參與全民健身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強身健體,而是向科學化、標準化、系統(tǒng)化健身轉變,要求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走向標準化并逐步趨于完善。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更是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并明確指出到2025年要實現(xiàn)體育公共服務全覆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作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求以及政府發(fā)揮體育公共職能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以“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為“篇名”進行檢索,檢索結果顯示,自2003年聶銳新[1]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思考》中提出對于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思考,截止到2018年10月,學術界對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研究文獻共有221篇,剔除會議總結20篇、報紙7篇,最終獲得194篇文獻。從文獻發(fā)表數量變化上看(表1),2010年以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相關文獻研究數量呈現(xiàn)曲折增長趨勢。這是由于國家全民健身政策導向,以及進入后奧運時代群眾體育在我國的興起,引起了學術界對全民健身以及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等一系列探討的高潮。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對核心期刊的規(guī)定,篩選出46篇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有關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文獻資料。因此,本文以這46篇文章作為重點研究對象。
2.1 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框架結構研究
2.1.1 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概念
我國對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沒有官方定義,學術界對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概念也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董新光教授[2]提出我們要建設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一是要提供基礎設施設備、二是要提供舒適安全的鍛煉環(huán)境,為公民參與健身活動提供服務,保障公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周慧[3]等人隨后又定義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是在政府與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下,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提高全體國民的健康素質,為群眾健身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的、公益性的服務系統(tǒng)。從目前學術界對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概念界定中,不難看出在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提供全民健身的基礎服務,二是為全民健身以及全民健身服務提供保障。
圖1 本研究中2004年-2018年有關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研究的文獻數量變化示意圖
2.1.2 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結構
由于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是緊密圍繞國家政策、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變化、以及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變化等方面,因此對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結構框架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變化。我國學者續(xù)川[4]提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是由基本健身物質條件系統(tǒng)、健身組織系統(tǒng)、健身活動系統(tǒng)、健身指導系統(tǒng)、健身信息系統(tǒng)這五個系統(tǒng)組成。肖林鵬[5]將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結構分為:活動體系、組織體系、場地設施體系、信息體系、科學指導體系、資金體系、政策法規(guī)體系、監(jiān)督反饋體系以及績效評價體系。江波、李慧萌[6]通過對“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框架結構的提法歸納統(tǒng)計,提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20個指標,在已有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中加入國民體質監(jiān)測、健身輿論宣傳、健身資金投入、服務骨干隊伍、服務表彰激勵等指標。由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體系所涉及的分支較多,就目前來看學術界對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框架研究還是會持續(xù)深入。
2.1.3 區(qū)域性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研究
在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構建進程中,由于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的區(qū)域化差異顯著,導致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在各地區(qū)的發(fā)展參差不齊。鄭旗、常乃軍、李俊明[7]指出中西部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對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的評價受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單位、主觀認知等因素的影響。陳志萍[8]提出我國中部省份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落后、信息供給不足、組織建設不完善、欠缺健身活動、消費市場體系不均衡。侯令忠[9]表示陜西省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有所成效,全民健身組織體系基本確立、國民體質監(jiān)測初步形成、經費來源也逐漸多渠道。邱建國[10]等人表明山東省全民健身工作進展順利,正在形成由政府領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黃迎乒[11]等人對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究,得出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雖小有成果,但仍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組織措施不得當、場地設施不足及缺乏健身指導等問題。
2.2 不同視角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
2.2.1 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隨著對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研究的不斷深入,體育學術界逐漸將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定義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裴立新、周結友[12]根據“以人為本”和“科學發(fā)展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論證了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江波[6]等人將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分為:政府部門引導的服務體系、私營部門主導的服務體系,以及由第三部門主導的服務體系及他們的子系統(tǒng)。
2.2.2 供給需求視角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研究
李榮日[13]等人從我國城市全民健身供給市場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出發(fā),為我國城市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提出建議。羅旭[14]認為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供給存在著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兩種模式,并運用需求和公共供求等理論對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進行研究。董佳華[15]等人從需求角度出發(fā)研究我國的全民健身市場服務體系,為城市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
2.2.3 社會發(fā)展視角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研究
黨的十六大中報告明確提出要將完善全民健身體系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由此,我國體育學界對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開始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續(xù)川[4]早在2006年提出,必須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構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陳燕[16]等人通過對全民健身與和諧社會的關系論述,闡述了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構建科學、完整、系統(tǒng)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目標體系。田小靜、李亞英[17]在體醫(yī)結合視角下,提出通過建構和完善立體化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保障和促進全民健康。
2.2.4 其他視角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研究
范銅鋼[18]等人通過對世博效應對城市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影響進行研究,將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分為發(fā)展、運行、鞏固和完善3個階段,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保障和績效評估體系。王鄆[19]等人通過對中美兩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對比分析,明確指出美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對我國構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借鑒意義。
3.1 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思考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由政府、社會組織和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共同的提供健身基礎設施、場地、資金、組織服務、指導等服務的服務體系,以及保障國民體質健康、服務組織正常運作的保障體系。由于部分地區(qū)的政策宣傳不到位、政府的投入不足、場地設施短缺、群眾主觀意識不強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尚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3.2 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建議
3.2.1 構建以人為本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全民健身強調全民性,重點在于人民群眾的參與。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旨在為人民群眾的健身提供一系列服務以及保障國民的健身基礎權益和保障國民健康。因此,我國所要構建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群眾出發(fā),構建讓人民群眾滿意、服務于人民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3.2.2 構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我國的全民健身體系是由國家政策引導、政府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對于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完善也必將是由國家、政府和社會分別所提供的健身服務體系的完善以及保障體系的完善。
3.2.3 建構均衡化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區(qū)域化差異顯著不僅體現(xiàn)在我國的全民健身工作中,也存在于我國各項重大工作中,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大阻力。因此,在完善我國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進程中,要側重于區(qū)域間的均衡發(fā)展,充分考慮落后地區(qū)的健身的需求和健身設施,有針對性的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