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希,蔡艷萍,涂思義,巫雅婷,李麗君
(1.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350003;2. 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湖北 武漢430023)
自2019 年12 月發(fā)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以武漢為中心點,向全國各省市迅速蔓延,境外多個國家及地區(qū)亦有感染的病例,目前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形勢嚴峻[1-2]。 全國一線醫(yī)務工作者積極抗擊疫情,筆者作為福建省第一批援鄂醫(yī)療隊成員赴武漢抗擊疫情,在現(xiàn)代醫(yī)學缺乏有效治療的情況下,通過中醫(yī)分期辨證治療,臨床療效尚佳,治愈了一批患者,現(xiàn)將治療心得闡明如下。
湖北武漢地處長江流域,區(qū)域內河湖眾多,素有“千湖之城”之稱,又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據統(tǒng)計2019 年全國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5%[3],使其濕度和溫度均較同期升高。 冬暖濕重的環(huán)境使得乖戾之氣徒生,疫癘之邪肆虐致病。 所以2020 年初武漢此次疫情呈現(xiàn)的特點也以“濕重”或“濕熱重”為主,臨床收治確診的患者中,多見舌體稍胖大,或有齒痕,或厚膩苔甚至腐苔。
此次爆發(fā)的疫情,目前主要考慮源于野生動物所攜帶的冠狀病毒,接觸此病毒后多從口鼻而入,表里分傳,又可迅速彌漫三焦,以上焦、中焦多見?!段烈哒摗分性疲骸胺踩丝诒侵畾猓ê跆鞖?,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湖北居民久處潮濕之境,濕性重濁黏滯,易困厄脾胃,阻滯氣機;又濕為陰邪,必傷陽氣,使陰寒內生,寒與濕膠結于中焦脾土,脾陽受損,衛(wèi)氣不固,故而乖戾之氣趁襲,客于其形,發(fā)而為病。 寒濕阻滯氣機,宿痰內伏,又感疫癘之邪,致肺失清肅,肺氣上逆作咳,故臨床上可見咳嗽、咳痰、氣喘等癥。本次疫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又因久居濕地,水濕代謝紊亂,脾虛濕盛,故亦可見脘悶腹脹、困倦乏力、食少納呆、便質溏軟等表現(xiàn)。
根據湖北武漢金銀潭醫(yī)院感染疾病科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基本病機, 可將其分為3期:早期、中期、緩解期。
2.1 早期 病情較輕,病位尚淺,多以干咳、乏力、四肢肌肉酸痛、腹瀉、伴或不伴發(fā)熱等表現(xiàn),舌淡紅,或舌體稍胖大,或邊有齒痕,或白膩苔,多為脾虛寒濕郁肺證。 考慮患者病為初期,病在脾胃,多呈半表半里之勢,治以解肌達邪、健脾化濕。 選用小柴胡湯加減,組方:柴胡12 g,黃芩12 g,姜半夏9 g,生姜9 g,大棗9 g,西洋參15 g,藿香15 g,蒼術9 g,佩蘭9 g,羌活9 g,甘草6 g。 小柴胡湯中柴胡透解邪熱、升陽達表,是為君藥;黃芩苦寒,清泄邪熱,為臣藥;姜半夏和胃降逆,生姜、大棗和胃氣,西洋參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蒼術辛香燥濕、健脾,羌活解表寒、祛風濕,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全方可使邪氣得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得和,有汗出熱解之功效。
2.2 中期 因濕邪、疫氣入里,困脾閉肺,濕性黏滯,阻遏氣機,濕毒蘊而化熱,可分為濕熱蘊肺、疫毒閉肺兩種證型。
2.2.1 濕熱蘊肺證 多見發(fā)熱或身熱不揚, 咳嗽,痰色黃或黃膩,氣喘,胸悶,身重乏力,口干不喜飲,口苦,小便黃,便秘,舌淡紅或紅,苔黃膩或黃厚,脈滑數(shù)。 考慮為外感濕邪,阻于肺絡,肺失宣降,久蘊化熱,濕熱蘊肺所致。治以清熱化濕、宣降肺氣。①臨床上若熱重于濕,可用麻杏石甘湯合蒿芩溫膽湯加減,組方:麻黃9 g,石膏30 g,杏仁9 g,炙甘草6 g,青蒿18 g,黃芩12 g,枳實12 g,竹茹9 g,陳皮12 g,法半夏12 g,茯苓15 g,白術12 g。 其中,麻杏石甘湯以麻黃、石膏聯(lián)合為君,麻黃宣肺解表、平喘,石膏清肺熱、生津,兩藥相配,既能宣肺,又能清熱;杏仁與麻黃相配可止咳平喘,又能助石膏沉降下行,為臣藥;炙甘草調和諸藥,調和麻黃、石膏之寒溫,防石膏寒涼太過,護胃氣,為佐使。 蒿芩溫膽湯以青蒿清熱透邪,黃芩清化濕熱,共為君藥;枳實順氣行滯,法半夏燥濕化痰,竹茹清熱化痰,陳皮理氣燥濕,共為臣藥;佐以茯苓、白術健脾滲濕。兩方合用,共奏清泄肺熱、清熱化濕之功效。 ②若濕重于熱,可用達原飲合甘露消毒丹加減。 組方:檳榔9 g,草果12 g,厚樸9 g,黃芩9 g,滑石12 g,綿茵陳15 g,藿香15 g,佩蘭15 g,石菖蒲15 g,知母12 g,芍藥12 g,連翹9 g,薄荷6 g,甘草6 g。 其中,達原飲以檳榔散濕邪,使邪速潰,是為君藥;草果辟穢化濁、宣透伏邪,厚樸芳香化濁、理氣祛濕,共為臣藥;三藥共用,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 甘露消毒丹以滑石、綿茵陳、黃芩三藥為君,滑石、綿茵陳清熱滲濕,黃芩清瀉肺火、解毒;藿香、石菖蒲、佩蘭芳香化濁,共為臣藥;佐以連翹、薄荷輕清透達以散熱,知母清熱生津,芍藥養(yǎng)血合營,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諸藥。 兩方合用,化濕泄熱功效顯著。
2.2.2 疫毒閉肺證 多見高熱或身熱不退或寒熱往來,煩躁不安,胸悶氣促,呼吸窘迫,干咳,少痰,乏力,可伴有喉中哮鳴音,花紋疹點,甚者可有譫妄狂亂,口唇紫黯,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shù)。 治以:清肺解毒、化濁開閉。 予以清瘟敗毒飲加減,組方:石膏30 g,生地黃15 g,黃連6 g,黃芩12 g,牡丹皮12 g,梔子12 g,淡豆豉12 g,淡竹葉9 g,玄參15 g,水牛角15 g,連翹9 g,知母9 g,桔梗9 g,赤芍12 g,石菖蒲15 g,甘草6 g。 清瘟敗毒飲為白虎湯、芍藥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三方加減而成。方中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熱生津;黃連、黃芩、梔子三藥合用,瀉三焦之火;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黃、赤芍專于涼血解毒化瘀;連翹、玄參、桔梗、甘草清熱透邪利咽;竹葉清心利尿,導熱下行;淡豆豉解毒除煩;石菖蒲芳香化濁。 諸藥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有化濁開閉之效。
2.3 緩解期 患者熱已退,病情趨于穩(wěn)定,邪氣去之十有八九,而正氣待復,且濕熱病后期易耗氣傷陰血,可分為肺脾氣虛、氣陰兩虛兩種證型。
2.3.1 肺脾氣虛證 見少咳,氣短乏力,神疲食少,大便稍干結或便溏不爽,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或細弱等,可選用六君子湯合生脈散加減,運用培土生金之法,既可益氣健脾,又可益氣補肺,助其宣降,組方:黨參30 g,黃芪30 g,麥冬12 g,五味子6 g,茯苓15 g,白術12 g,陳皮12 g,法半夏9 g,山藥15 g,甘草6 g。 方中黨參甘平,黃芪甘溫,歸肺、脾二經,益肺健脾,共為君藥;麥冬養(yǎng)陰、生津、清肺,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為臣藥;陳皮理氣燥濕,法半夏燥濕化痰,山藥健脾益胃,五味子收斂氣機,共為佐藥;甘草補脾益氣,為使藥。 全方共奏益氣健脾生津之效。
2.3.2 氣陰兩虛證 見口干明顯,大便干結,舌嫩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或細弱等,選用沙參麥門冬湯加減,重在酸甘化陰,使津液得復,氣血得暢,血脈得充,正氣內守,邪氣可御。組方:北沙參15 g,麥冬9 g,五味子6 g,天花粉15 g,玉竹15 g,桑葉12 g,扁豆12 g,石斛15 g,黃芪30 g,太子參15 g,甘草6 g。 方中北沙參養(yǎng)陰生津、益肺養(yǎng)胃,黃芪健脾益氣,二者合用益氣養(yǎng)陰,共為君藥;麥冬、天花粉清肺胃之熱,共為臣藥;五味子收斂肺氣,玉竹、石斛、太子參生津止渴,白扁豆和中消食,桑葉輕宣肺熱,為佐藥;甘草味甘而生津,為使藥。 全方可使津液生,燥熱除,諸證自愈。
筆者認為恢復期的患者,由于肺部炎癥損傷,組織結構被破壞,出現(xiàn)肺間質纖維化。 從中醫(yī)角度而言,肺之經絡被阻滯,氣血不通,肺絡痹阻,可加用路路通15 g、丹參9 g,以活血通絡,有助于肺臟恢復其宣發(fā)肅降。
新冠肺炎已出現(xiàn)人傳人的現(xiàn)象,疫病傳染性非常迅速、劇烈[4]。 《溫疫論》云:“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本次疫病主要經飛沫及接觸性傳播, 亦有部分學者認為其可能通過糞口傳播[5]。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戴口罩,勤洗手。 吳有性亦有言:“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庇纱丝梢姡卟「腥九c人們體質強弱密切相關,生活中應注意增強體質,節(jié)制飲食,勿食用過于油膩、辛辣、生冷及野味之品。 藿香、佩蘭、艾葉等具有芳香避穢之功效,可適當用來煙熏居室。
龍某,女,54 歲,2020 年2 月5 日因“間斷發(fā)熱10 d,氣促6 d”收治于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 患者自訴10 d 前無明顯誘因急性起病,體溫最高達39 ℃,伴咳嗽、氣喘、乏力,曾就診外院,查胸部CT 示:雙肺多發(fā)片狀陰影,考慮病毒性肺炎可能,見圖1。 經抗炎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故轉診至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感染科。 該患者為武漢市居民,具有發(fā)熱、氣促、乏力等癥狀,胸部CT 符合病毒性肺炎影像學改變,入院診斷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予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克力芝,德國AbbVie Deutschland GmbH& Co. KG,Lot. 1098675)抗病毒及其他對癥治療。2020 年2 月6 日2019-nCoV 核酸檢測陽性, 確診為新冠肺炎。
圖1 2020 年1 月30 日患者胸部CT
2 月6 日初診:患者神志清楚,面色尚可,喘促不寧,乏力,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便閉結,小便調,自覺發(fā)病以來體質量下降(具體不詳),舌質紅,苔黃厚偏干,見圖2,脈滑實。 體溫36.5 ℃,四診合參,本病屬中醫(yī)“疫病”范疇,證屬疫毒閉肺、熱結腸腑。治法:清肺解毒,化濁解毒,輔以通腑泄熱。治以清瘟敗毒飲加減,處方:檳榔10 g,草果6 g,生大黃6 g,生石膏15 g,炙麻黃6 g,杏仁10 g,瓜蔞15 g,葶藶子10 g,桃仁10 g,淮山藥15 g,蒼術10 g,茯苓15 g。 3 劑(2020 年2 月6 日—8 日),水煎服,日1 劑,早晚飯后溫服。
圖2 2020 年2 月6 日初診舌苔
2 月9 日二診:藥后飲食尚可,氣喘明顯好轉,新見胸中悶痛,陣發(fā)性干咳,偶咳少許白黏痰,大便硬結難解。 舌紅、苔黃厚較前好轉,見圖3,脈滑數(shù)。治以宣肺降氣、清熱化痰、佐以理氣。 處方:黃芪30 g,白術20 g,枳實9 g,白果9 g,蜜麻黃9 g,款冬10 g,法半夏9 g,桑白皮10 g,茯苓15 g,紫蘇子12 g,杏仁9 g,厚樸9 g,砂仁6 g,生大黃6 g,元胡15 g。 3 劑(2020 年2 月9 日—11 日),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后溫服。
圖3 2020 年2 月9 日二診舌苔
2 月12 日三診:患者藥后諸癥緩解,咳嗽漸復,繼續(xù)隔離調治。
按語:患者以“間斷發(fā)熱、氣促、乏力、大便不通”為主要癥狀,再結合流行病學史,影像學改變以及2019-nCoV 核酸檢測結果以及舌苔脈象等,西醫(yī)確診為新冠肺炎,中醫(yī)診斷為“疫病”,證屬疫毒閉肺證。 患者平素體虛,不慎感染疫毒,閉阻肺竅,肺之宣肅功能失司,邪熱壅肺,肺氣上逆見喘促;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移腸,實熱內盛,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氣機升降失常,故見食欲不振、大便閉結之象。舌質紅,苔黃厚干,脈滑實,乃疫毒熱盛之征。疫病以祛邪為第一要義,方取清瘟敗毒飲加減,以清肺解毒,化濁開閉,通腑泄熱。 二診時考慮疫毒壅閉肺氣,不得宣降,郁而化熱,故胸中悶痛;疫毒閉阻肺氣,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故見干咳陣發(fā),偶咳少許白黏痰;大便由閉結不通轉為硬結難解,可見胃腸積熱,大腸燥屎可通,遂調整處方,故改用定喘湯加減,以宣肺降氣、清熱化痰、佐以理氣,繼續(xù)隔離治療。
肺為嬌臟,易受疫毒邪氣侵襲,新冠肺炎屬中醫(yī)“疫病”范疇,病位主要在肺。 明代張景岳云:“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清代葉天士云“在肺為實,在腎為虛”;《類證治裁》又云“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 縱觀患者病情發(fā)展變化,均有實喘存在,應以祛邪為首要,以保證肺宣發(fā)肅降功能正常;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的宣發(fā)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通降,大腸的傳導功能有利于肺的宣發(fā)肅降,二者相輔相成,故在治肺同時要兼顧通降腑氣,臟腑同治,獲效快捷。 由此可見,宣通氣機貫穿本病治療整個過程。
筆者認為新冠肺炎當屬中醫(yī)學中“疫病”范疇,本病傳染性強,起病急,傳變快,其發(fā)病與濕、寒、熱、毒相關,其中以濕氣最為關鍵,病位主要在肺臟,又有涉及脾臟。 治療上因注重分期辨證論治,以驅邪為主,但又要輔以益氣養(yǎng)陰,攻補兼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冠肺炎傳染性強,亦有部分患者起病隱匿,于其潛伏期可傳染他人,群眾要注意做好防護,才能阻斷疫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