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做大學生的時候,我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現(xiàn)在更是),但凡在圖書館里發(fā)現(xiàn)我久久愛慕的古書——大多是豎排版、繁體、剛解放時出版的,我就通通借來不還,直接按圖書館規(guī)定的價格進行賠償……”2019年11月23日,微博加V用戶“眸冷骨累的王馬丁”發(fā)布微博炫耀當年薅大學圖書館羊毛的行為,惹怒了眾網(wǎng)友。借書不還還有理?在網(wǎng)友們的留言中,除了對他這種恬不知恥的態(tài)度的批評外,還有大量針對能否追究其責任這一問題的討論。
11月26日,“眸冷骨累的王馬丁發(fā)表聲明,稱其在18年前花10元的價格把這些古書據(jù)為己有”,已經(jīng)是合理的價格,他列出多種證據(jù)以證自身行為的合法性,甚至還給大眾科普起了所謂的契約精神。同日,被薅羊毛方上海戲劇學院的相關人員也回應稱,事件當事人曾是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學生,于2000年入學,但未如期畢業(yè),學校方面已關注到此事,后續(xù)會加強對圖書館的管理。
圖書館的制度漏洞該如何完善
在這起事件中,比“精致的利己主義”更可怕的,是當事人把“精致的利己主義”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刻在臉上到處炫耀。這種以恥為榮的心態(tài),自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批駁,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處罰。同時,關于圖書館的管理制度問題,也絕不是校方一句“加強管理”就能輕易解決的。圖書館的制度漏洞該如何去完善,也是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高校圖書館的規(guī)定,是在所借出的圖書損壞或丟失的情況下,要求借書者(基本是學生)給予一定的賠償。一方面,是為了告誡學生們要愛惜書籍、謹慎保管;另一方面,賠償標準也多多少少照顧到了學生的給付能力,以警示作用為主。該大V在據(jù)為己有的前提下賠償,正是鉆了圖書館出于警示目的和對學生給付能力照顧的漏洞。但是,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社會圖書館,都始終堅持作為一種公共資源的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決定了罰款標準不可能貿(mào)然提高。同時,也必須考慮到那些真正不小心把書弄丟了的讀者。另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圖書管理員也很難去定性讀者弄丟書籍,是真正的遺失還是出于占有目的的謊稱。
當下的圖書館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綜合考慮了多方因素下的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如果貿(mào)然打破它,則可能引發(fā)其他問題。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任由此類無恥之風滋長。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和社會圖書館都嚴格限制了珍貴古書、絕版書的外借行為,關于遺失的責任細則也在進一步完善。這個社會確實需要種種制度來制約,但總有一些空間和漏洞,是留給人性和人心的。須知,人性有幽暗自私的一面,但人心也有辨美丑、知榮辱的一面。
薅圖書館羊毛是管理漏洞,更是道德漏洞
原本以為魯迅《孔乙己》中的“竊書不為偷”是一種荒誕幽默,沒想到現(xiàn)實中的奇葩更讓人猝不及防。有律師分析,該大V的行為確實很難去追究他的法律責任,但這種鉆制度空子還洋洋得意的行為,不僅危害了制度本身,也增加了社會的信任成本。管理不能面面俱到,人的行為更多還是得靠道德和良知來約束,沒有違法并不代表沒有違背道德。如果所有人都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則中的漏洞并惡意使用,那么社會秩序該何去何從?
該大V在媒介平臺上大肆炫耀自己占便宜伎倆的同時,也為自己道德的敗壞和人格的低劣打上了“高光”。“精致”這個褒義詞成了他虛偽的保護色,只要脫掉外衣,他便只是個自私的利己主義者。這是管理的漏洞,更是一個大學生以“利己主義”為由的道德漏洞。一個社會的秩序可能是由規(guī)則與法律建立起來的,但是一個文明的社會一定是以誠實守信、公序良俗為基石的。
管理制度有漏洞,要修改完善,但完善管理制度總得有一個過程,在沒有完善之前,我們不妨先彌補道德漏洞。一個正常的社會不應僅止于遵守規(guī)則的底線,而要在合法的前提下盡可能提升道德水準。況且,管理永遠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道德出現(xiàn)漏洞,單純依靠規(guī)則來維護規(guī)則,文明的水位只會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