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朱有勇
2019年12月2日,“農民院士”朱有勇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院士將10億專利無償送給農民”的話題也登上微博熱搜榜,引起了廣泛熱議。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席,靠著長達20多年的研究,他成了國際知名的植物病理學家。60歲那年,朱有勇決定離開他熟悉的校園和實驗室,加入“扶貧大軍”。在云南邊疆一個深度貧困的山村,他換上迷彩服、扛起了鋤頭,跟老百姓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又幾乎天天“長”在土地里,這一干就是整整四年。他說:“歸根結底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所以農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p>
在朱有勇眾多的科研成果中,有一項“林下種植三七”技術。這項技術可以不用一顆農藥,就解決三七容易生病、無法連續(xù)種植多年的難題。曾有企業(yè)開出10億人民幣的高價要買這項技術,卻被朱有勇嚴詞拒絕了。他同時還決定把這項耗費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免費讓給當地百姓。面對團隊里的不贊同的聲音,朱有勇說:“黨和政府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俸祿,我們搞科研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所有老百姓受益嗎?”從那天起,朱有勇便定下了一個規(guī)矩,誰都不許利用他的技術成果謀取個人利益。
銳評: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是拼搏奮斗的時代。九萬里風鵬正舉,新征程砥礪初心。無論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召喚,還是個人夢想價值的實現,都需要以朱有勇為榜樣,把這位“時代楷?!弊鳛槲覀兊木褡鴺耍袼菢幼巫纬L矻、勤勉勤奮,像他那樣情系三農、心有大愛。
06
汪炎平
2019年12月10日,48歲的“獻血大王”汪炎平在湖北省漢川市一家福利院離世,并捐獻出了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
汪炎平1971年出生在漢川市分水鎮(zhèn)雞公洲村,他第一次獻血源于一次偶然。2005年7月,他到漢川城關走親戚,看到一家酒店門口有輛流動獻血車,他想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便走了進去。工作人員告訴他,獻血有利于身體新陳代謝,還可救死扶傷。獻血后,汪炎平發(fā)現自己的身體并未發(fā)生異常,這讓他堅定了志愿獻血的信念。此后,他每半年獻一次全血,中間還穿插獻成分血。11年間,他無償獻血合計73600毫升,相當于15個成年人的血液總量。他也因此連續(xù)六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并曾獲評央視“2014年度三農人物”。
周圍村民對獻血存在很深的誤解,汪炎平便用現身說法的方式,帶動身邊的人去參與到無償獻血中。他花錢在摩托車上焊制了一塊鐵牌,上面寫著“我獻血,我快樂,我健康”,還在鐵牌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電話。他將從血站拿來的宣傳單,放在摩托車的后備箱里,見人就發(fā)。在他的宣傳和感召下,雞公洲村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無償獻血第一村”。2016年10月底,汪炎平意外摔傷頸椎造成高位截癱,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雖然有眾多愛心人士的幫助,經過三年治療的汪炎平還是離開了人世。
銳評:獻了十多年血后,汪炎平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捐獻,不得不讓人心生感佩。汪炎平只是一個普通農民,但是一個普通人如果能夠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持之以恒地做到極致,那么他必將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如果這件事還是有益于他人和社會、充溢著大愛之事,那么他必將成就偉大。
寫作點撥
朱有勇和汪炎平都深愛著腳下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都盡自己所能地向社會播撒愛心、傳遞正能量。俯仰天地間,他們都活成了大寫的“人”。他們的事跡可以用于寫作大愛、奉獻等話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