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蘭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就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它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關鍵就是閱讀教學,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能力的關鍵是閱讀。我們農村小學受各種條件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普遍低。因此,作為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托課文、聚焦文本,學生在領會作者所要表達情感的同時也要激活自己的情感,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情感。
一、預習自讀,走近文本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我們在課堂上進行開放式的預習自讀,是提高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為了讓學生在上課時聚精會神,筆者要求他們先預習自讀,走近文本,提出問題,聽課有的放矢。自讀預習是走近文本,搭建讀者解讀文本橋梁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讓學生自讀,然后寫下見解:“《山中訪友》這篇抒情散文富有想象力,構思奇特。讀了它,我仿佛也在山中游歷了一遍,享受著這美妙的一切?!?/p>
山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鳥一蟲,在我們眼里,這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甚至有學生在讀了這篇文章后,運用作者這種寫作手法,寫出了這樣優(yōu)美的佳作:“我是一條快樂、幸福的小溪。我在這座山上流淌著。清晨,山中的小動物們還在熟睡著,我輕輕拍打著溪邊的小花小草,讓它們從美夢中醒來。我看著大地奶奶、樹木爺爺、蜜蜂姐姐、青蛙哥哥……我把溪水潑向遠處,潑到樹木爺爺身上,讓它看看我是多么健康;潑到大地奶奶身上,讓它吸收一下水分;潑到花兒姐姐的花瓣上,讓它顯得更加耀眼美麗……”
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科學地幫助學生掌握預習方法,使學生既學得輕松又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交流,走進文本
我們要想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話,就先要引導學生讀懂寫作背景、讀懂作者。學生如果了解寫作背景,站在作者的立場上,就能讀懂文章。小學高年級的閱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是:“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掌握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并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討論活動中,要積極提出自己見解,并且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蔽覀冊诮虒W過程中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咬文嚼字、反復揣摩,通過探究交流充分挖掘出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思維過程,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本。
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毛澤東主席作了《為人民服務》演講。筆者在教學時,先介紹當時的背景:當時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家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革命根據(jù)地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席號召大家向張思德同志,學習他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一切革命軍隊都要發(fā)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我們在教學時,要介紹這篇演講稿,屬于議論文,學生在學習時首先要學會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就是論點鮮明,開頭就鮮明地提出了“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這個論點;論述過程嚴謹周密,結合當前的實際,用自然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革命軍隊如何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革命軍隊要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要正確對待批評,要團結起來。論述過程層層深入。
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首先出示相關資料,讓學生全面了解張思德同志及“為人民服務”的由來,縮短學生與文本的情感距離。然后,讓學生走進文本,弄懂課文圍繞中心,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接著,請學生自己找出的重點句,反復讀,聯(lián)系上下文,同桌之間互相談談自己的理解。最后讓學生把理解有困難的句子提出來。文章里一些比較難理解重點句,道理也難懂,老師要聯(lián)系他們熟悉的事例來領會,使抽象的道理易于理解。例如,課文中提到的“什么是為人民利益而死”,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他們剛剛學過的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一夜的工作》,革命先烈李大釗、周恩來總理、郝副營長,他們就是為人民利益而死;學習這篇文章,使初步接觸議論文的小學生,基本了解議論文的表達方式,為以后初中進一步學習議論文打下基礎;同時使學生受到“三觀”教育。學生聯(lián)系實際,不僅要聯(lián)系普羅大眾所熟悉的,還要聯(lián)系身邊那些無私奉獻的人,透徹地理解了為人民服務的精髓。
三、拓展應用,走出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特別是高年級的閱讀活動中,教師要積極收集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因為所有的文本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的。我們還可以利用鏈接,拓展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拓展閱讀的材料要多元化,可以利用現(xiàn)有教材,也可以選用課外的作品。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實際需要,大膽打破界限,拓展閱讀欣賞的空間。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的條件,建立以課堂為主,以課外生活為輔的方式,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收獲閱讀方法和能力,得到精神的享受,養(yǎng)成了閱讀的好習慣。學生由要他讀,變成他要讀;閱讀成為輕松愉快的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尋找、優(yōu)化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個過程拓展應用,走出文本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以時間為序的動物小說。這篇動物小說悲壯感人。小說主要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在生命終結前,重掛戰(zhàn)甲,憑吊戰(zhàn)場,莊嚴埋葬自己的故事。我們在教學時要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抓住戰(zhàn)象嘎羧的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領悟嘎羧忠誠、善良的高尚情懷。通過學習,孩子們深深地意識到生命的尊嚴,每一種生命都有尊嚴!學習了這篇課文,很多同學都有讀動物小說的想法。我們趁熱打鐵,推薦孩子們閱讀沈石溪的作品,從他的作品當中感受它帶給我們的人性的優(yōu)點和生命的亮點。孩子漫步在廣袤的文字世界,視野不知不覺拓寬。拓展應用,走出文本,實現(xiàn)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水到渠成。
我們唯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聚焦文本,鉆研文本,開放閱讀,才能促使農村的孩子們語文素養(yǎng)迅速地提高起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