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導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積極的引導學生探究課本知識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現(xiàn)象,學生從文章所講述的故事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活動,從而進一步挖掘文本背后蘊含的文化現(xiàn)象,由表及里逐漸深入的探究,在語文學習中不是簡單的學習字詞句段篇章,而是在文化的情境中完成自我的熏陶,逐步在文化的氛圍中尋找自身的價值。學生在初中階段開始探尋文化時會感到一定的困難,教師應當及時的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充分的了解作者在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只是局限于課本知識本身,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語文學習中收獲更多。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文文本? ?文化挖掘
初中語文課本內(nèi)容的設置是與初中生的鑒賞水平有關,同時節(jié)選的文章作者都是時代的思想意見表達者,這些文章都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蘊含在作品中深沉的感情,這些名家名作在反復閱讀不斷咀嚼中能夠品味出不一樣的味道。如果學生只是學習課本中詞匯的運用和段落的組織,將會錯失感受厚重文化積淀的寶貴機會。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獲取課文背后知識的渠道,這樣學生才能產(chǎn)生學習文章的深厚興趣,從而不斷的探索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幫助學生獲取價值觀上的提升。
一、全方位的了解文章作者
被編排進初中語文課本的文章都是在文學上知名度較高的作者,他們的作品大致上傳達出向上的正能量,文章的作者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用筆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在中華民族璀璨的歷史長河中,他們有的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感,一生戎馬四方報效祖國,有的仕途不順,想為國家獻計獻策卻不受賞識,有的是稱贊祖國的壯闊山河,不同文章所稱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有較大的差距,對于初中生來說,在短時間內(nèi)深入了解不同風格文章背后的感情有很大的問題,而文章的作者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無一不是把自身的個人經(jīng)歷融入到其中,可以說作品時作者本人的真實投影。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追求教學的進度,常常會忽略對于作者的詳細介紹,這樣在文章的解讀方面只能停留在表面,只有充分的了解作者的遭遇,在所處的時代經(jīng)歷了什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背后蘊含的文化。
例如,被稱作是“詩圣”的杜甫,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名句,杜甫一生得不到重用,在官場上遭受他人排擠,在看到民生疾苦而自己又無能為力的時候,杜甫感慨萬千,希望人門能夠早日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另外杜甫在去奉先縣的路上看到富貴人家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路邊的窮人只能忍受饑餓和寒冷,逐漸死去。杜甫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下,杜甫對于官場的陰暗面十分的憎惡,在看到社會上的不公平現(xiàn)象大聲的疾呼。在宋朝詩人陸游的筆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樣的詩句初讀只能讓學生感到悲涼的氣氛,結合陸游一生報國,希望國家的領土完整,學生了解陸游的經(jīng)歷后,會更加深切的體會這一份拳拳愛國之心,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從作者的身上感受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祖國對于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漸的形成文化自信,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確立的關鍵時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加的有動力。
學生從初讀文章時的懵懵懂懂到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和遭遇后的豁然開朗,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情況,又能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深切的感受到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經(jīng)歷中感受到了文化帶來的魅力。
二、詳細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
課文是對當時環(huán)境的真實反映,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是與當時的環(huán)境不謀而合的,在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選取上,多是選用一些時代特征鮮明的文章,能夠很好的突出當時社會的人物性格。作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自己的所見所感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用文學的手法把時代的文化講述出來。作者在描述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時,通常不會平鋪直敘,而是用一種不尋常的手法表達,學生初讀可能覺得晦澀難懂,但是結合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再來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就會變得容易,對于文中情感的表達,往往是作者感受國家或者社會的變化,感受百姓的訴求得到的,如果沒有時代信息的提示,學生很難進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作者或贊頌或批判社會風氣等問題。
例如,魯迅寫下的《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最早在1926年發(fā)表,劉和珍是“三一八慘案”的遇害者,年僅22歲,她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魯迅先生在參加完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后寫下這篇文章,魯迅在文中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歌頌中國女子的勇毅。段祺瑞反動政府迫害學生,阻擾運動,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十分的惡劣,政局動蕩,民不聊生,在反動政府的殘暴鎮(zhèn)壓下魯迅先生失去了自己的心愛的學生,心中的憤懣之情由表及里,魯迅先生以筆為劍討伐這些反動派,在懷念學生劉和珍的同時,強烈的表達了自己對反動統(tǒng)治的憤怒之情。在卷入北京動蕩的政局之后,魯迅先生口誅筆伐聲討反動政府,但是由于沒有強硬的反抗手段,周圍的同胞逐漸的遭到殘害,魯迅等人只能暫時離開北京去往廈門大學生活,那時廈門大學正處于暑假休學期間,校園里非常安靜,當時的情境不禁讓魯迅先生想起來自己兒時生活過的地方,那是一片歡樂祥和的樂土,在當時黑暗的環(huán)境下內(nèi)心深處更是渴求這樣的一種環(huán)境,因此提筆寫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會議兒時的故居來緩解自己對于政治清明的渴望之心。
只有對作者所處環(huán)境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了解作品寫作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在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之后,學生能夠產(chǎn)生和作者類似的情感,這樣帶來的文化共鳴是非常強烈的,學生在感受時代歷史環(huán)境的同時,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學生想象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的歷史環(huán)境,對比相同歷史時期的文章風格,還可以瀏覽前后歷史時期的文章,發(fā)現(xiàn)它們的異同點,這樣學生能夠增強文化傳承的意識。
三、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
如果文章中作者直觀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從字里行間的閱讀加上作者經(jīng)歷遭遇、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就能基本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涵。但是還有一些文章采用新型的寫作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文章通常比較隱晦,只有從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的原始動機上來把握,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圖。學生把握住了核心思想,在整篇文章的理解上就不會出大的問題,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獲得相似的創(chuàng)作感受,這對于學生在仿寫文章中段落的時候有非常大的幫助。
例如,在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作者并沒有直接控訴那是一個吃人的時代,而是描寫了孔乙己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他在人們的嘲笑中混度時日,文中描繪的是一個十分凄慘的人物,但是究其根本,這一切都要歸結于當時封建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科舉制度。學生如果能從當事人的角度體會這些事情,會感到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封建思想廢除的必要性,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學生更加體會文章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與精神傳達。
四、教師創(chuàng)建情境,合理引導學生
教師長時間的閱讀教材,對于課文中蘊含的文化知識以及文化現(xiàn)象都是非常了解的,教師憑借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應當及時的為學生補充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故事,在課堂講解的開始部分,教師通過故事展示的方式進行文章的引入,這樣不僅能夠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還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文章中遇到人物對話情況,教師可以搭建起課文中描述的情境,然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展示結束之后,學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能夠更加貼切的感受到文化的內(nèi)核所在。當學生不能及時把握課本中的文化現(xiàn)象,教師可以結合當下學生熟悉的事物積極地進行引導。文化的挖掘需要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內(nèi)涵,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不能急躁,這樣才能從普通的文本升華到文化層面,才能獲得最大的提升。
五、結語
總的來說,從文本走向文化是初中語文課文文化發(fā)掘的進階階段,文化的發(fā)掘能夠幫助學生深切的體會文化的力量,同時建立完備的世界觀體系。對于文章的閱讀,不應簡單的停留在表面,學生要探索作者的個人遭遇、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以及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動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經(jīng)驗的作用,為學生搭建教學環(huán)境,幫助學生感受課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應當合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勤加引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文化挖掘的能力,能夠獨立的在課本課文中感受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勝紅.從文本走向文化——初中語文課文文化的發(fā)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9):73.
[2]王開東.遠點,從文本走向文化[J].江蘇教育,2013,(42):13-15.
[3]孫曉燕,姚倩.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走向——從文本批評走向文化批評[J].求索,2009,(08):169-171.
[4]張曉明.論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7,(36):73-74.
[5]李菲.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語文的人文精神滲透研究[J].新課程(中),2016,(20):232.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旺茂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