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軍,苑軍正
(1.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qū)中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漯河 462300;2.河南省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急性膽囊炎為臨床常見急癥,膽囊切除術為其主要治療方法之一[1]。開腹膽囊切除術(open cholecystectomy,OC)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為臨床常用外科治療方式,OC為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經典術式,LC則具有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臨床接受度較高[2]。但近年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LC和OC術式可造成患者肝損傷,影響患者預后[3]?;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行LC治療及OC治療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共84例臨床資料,以評估LC和OC術式對患者肝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本院行LC治療(LC組)及OC治療(OC組)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各42例,共84例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經手術病理證實為急性膽囊炎者;年齡18~75歲者;發(fā)病至手術時間<72 h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既往肝膽手術史者;合并膽總管結石、膽管炎或胰腺炎者;凝血功能障礙者;術前伴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全身感染者。OC組患者雖然符合LC治療指征,但拒絕LC術,因此根據患者意愿選擇OC術治療。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LC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29~62歲,平均(45.27±9.41)歲;發(fā)病至手術時間10~44 h,平均(25.13±5.57)h;合并高血壓7例,糖尿病5例。OC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8~60歲,平均(44.43±9.05)歲;發(fā)病至手術時間10~42 h,平均(24.72±5.40)h;合并高血壓5例,糖尿病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術前均給予胃腸減壓、解痙、抗感染等對癥治療措施,并由同一組醫(yī)師行手術治療。LC組:患者取左傾、頭高腳低位,給予靜吸復合麻醉;于臍下緣作穿刺點,建立人工氣腹,腹壓12~14 mmHg(1 mmHg=0.133 kPa);以四孔法入腹,探查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情況,膽囊張力過高者予以穿刺減壓;游離膽囊,切斷膽囊動脈,精細解剖膽囊三角區(qū),切除膽囊;電凝止血,在Winslow網膜孔處放置腹腔引流管,結束手術。OC組:患者取仰臥位或左傾位,給予靜吸復合麻醉;在右上腹腹直肌做一8~10 cm斜向切口,入腹后操作同上述LC組。
①手術前后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儀器由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檢測兩組空腹外周靜脈血AST、ALT水平。②手術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試劑盒由德國羅氏公司生產)檢測兩組空腹外周靜脈血CRP水平。③術后1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術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膽管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數(shù)據分析用SPSS 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或Fisher's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5 d血清AST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術后1 d血清AST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及術后5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兩組組間血清AS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AST水平比較 (±s,u/L)
表1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AST水平比較 (±s,u/L)
注:1)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2)與本組術后1 d比較,P<0.05。
術后5 d 13.84±2.062)13.54±1.972)0.682 0.497組別LC組OC組t值P值例數(shù)42 42術前12.96±1.98 12.51±2.05 1.023 0.309術后1 d 41.17±4.851)39.52±4.631)1.595 0.115
兩組術后5 d血清ALT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術后1 d血清ALT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及術后5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兩組組間血清A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術后5 d血清CRP水平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血清CRP水平明顯高于術前及術后5 d,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1 d、術后5 d時,LC組血清CRP水平明顯低于O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LC組術后1個月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O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ALT水平比較 (±s,u/L)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ALT水平比較 (±s,u/L)
注:1)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2)與本組術后1 d比較,P<0.05。
術后5 d 14.05±2.132)13.81±2.212)0.507 0.614組別LC組OC組t值P值例數(shù)42 42術前13.78±2.05 13.34±2.11 0.969 0.335術后1 d 49.26±5.471)47.21±5.191)1.762 0.082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較 (±s,mg/L)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較 (±s,mg/L)
注:1)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2)與本組術后1 d比較,P<0.05。
術后5 d 19.44±2.861)2)25.32±3.481)2)8.460 0.000組別LC組OC組t值P值例數(shù)42 42術前11.48±1.87 10.81±1.96 1.603 0.113術后1 d 49.64±4.391)59.32±5.841)8.587 0.000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OC為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經典療法,但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4]。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治療在臨床普及,LC也成為治療急性膽囊炎的主要方式之一,LC可發(fā)揮其微創(chuàng)優(yōu)勢,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還能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受到臨床廣泛認可[5]。但有學者提出,LC術中氣腹壓及器械操作能造成患者肝損傷,導致患者術后肝功能異常,甚至影響預后[6]。對此,本研究就OC與LC手術對急性膽囊炎患者的創(chuàng)傷及肝功能的影響展開分析,以探尋急性膽囊炎的最佳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1 d血清AST、ALT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而術后5 d時下降至術前水平。其中AST、ALT為臨床常用肝功能評估指標,在肝細胞損傷時,受細胞變性、壞死的影響,細胞膜通透性增加,肝細胞內AST、ALT被大量釋放入血,造成血清AST、ALT水平升高[7]。故上述結果也說明,LC及OC均能造成患者肝功能一過性損傷。推測該結果由以下2個因素共同作用引起:①LC術中氣腹壓力減少門脈血供,使肝功能降低,且術中電凝器械造成的熱損傷及熱點效應也能引起肝損傷[8];②OC術中牽拉膽囊周圍組織和擠壓肝臟等操作,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傷[9]。
除上述結論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兩組術后血清CRP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LC組血清CRP水平明顯低于OC組。這也證實,LC術式雖然造成手術創(chuàng)傷,但仍能發(fā)揮其微創(chuàng)優(yōu)點,降低機體應激反應,為患者術后康復創(chuàng)造良好內環(huán)境。不僅如此,觀察組術后1個月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與LC術式切口較小,且術中對腹腔內組織暴露較少,而降低術區(qū)感染風險;且利用氣腹及腹腔鏡也能獲得更佳術野,使操作更為準確,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有關。
綜上所述,LC術式及OC術式均能引起急性膽囊炎患者一過性肝損傷,但LC術式在微創(chuàng)方面仍具有較大優(yōu)勢,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臨床使用價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