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歐陽琪來到廣州市天府路小學(以下簡稱“天府路小學”)當校長之時,“和美文化”已在這里扎根多年。
十余年做校長的經驗,給了她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如何將“和美”的種子再往深處植入、往外圍拓展,是她剛來那段時間思考最多的問題。
2018年初,她集全校教師之力,啟動對和美特色課程的研究,分年級進行和美文化探索,并于今年10月正式實施跨學科的年級主題課程;又致力于和美精神的探究,通過開展和美德育工作坊、和美講壇等形式,力圖讓學生、教師和家長都對和美精神感同身受。
如果說和美教育的起步是和諧校園的根基,那么和美特色課程及和美工作坊這兩個方面的探索就是其向內生長的能量。
讓“和美文化”落地生長,是歐陽琪的愿望,也是天府路小學的希望。
打造和美特色課程,讓文化落地
歐陽琪對美有獨特的理解。“天府路小學選擇了和美文化,我是認同的,這是為了發(fā)展自己的需求,同時也會成就別人。”談到和美文化,她表情淡然,眼里卻閃著光,“文化怎么落地,怎么外顯為自覺的行為,這件事并不容易?!?/p>
這件不容易的事歐陽琪做到了。
2018年,初入天府路小學,歐陽琪感受到和美文化力量的同時,也發(fā)現,雖然學校師生、生生之間相處和諧,但缺少文化滲入。2006年就開始做校長的她,十幾年來都在關注特色課程,研究如何傳承各個學校的文化。彼時,她敏銳找到了在天府路小學發(fā)展特色課程的抓手——基礎課堂。
當歐陽琪提出要打造和美特色課程的時候,由于特色課程涉及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對老師的科研素養(yǎng)要求很高,老師普遍信心不足:“我們真的能把這件事做好嗎?”頂著質疑,歐陽琪開始找老師單獨談話,談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把她對特色課程的理解跟老師們做交流,告訴他們,趁年輕就該多嘗試,即使是不成功的嘗試,也勝于不經實踐的推論。天府路小學的教師們平均年齡只有32歲,正是干事業(yè)的年紀,他們身上的熱情被歐陽琪點燃了。
隨后,和美特色課程的打造過程按部就班又別出心裁:把跨學科課程作為下一步的方向,隨后啟動教師學習計劃。課程實施半年前,每個課程的負責人已經確定。同時,學校成立教師發(fā)展中心、課程發(fā)展中心、學生指導中心這三大中心,由一線教師擔任負責人。負責人并不是學校的行政班子成員,課程與行政分離,更有利于下一步工作。
沒了行政壓力的負責人新官上任三把火,放手去干,帶領老師們努力做課程研究,并去重慶等地考察?;貋砗箝_始研究課程主題,確定了分年級來開設主題課程的思路。
2019年10月8號,和美特色課程正式在天府路小學實施。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四個層面入手,六個年級有各自不同的“玩法”:
一年級主題是“玩轉職業(yè)林”,開展職業(yè)初體驗,開啟學生的職業(yè)啟蒙教育;二年級主題是“破解水密碼”,跨學科學習,從不同角度破解水密碼;三年級主題是“探秘植物界”, 走進大自然,深入了解花花草草,拉近孩子與植物之間的距離;四年級主題是“遨游海陸空”,探究感興趣的交通工具,帶領孩子了解未來的交通世界;五年級主題是“印象大嶺南”,走近騎樓、感受廣彩魅力,揭開嶺南文化的面紗,引領高年級的孩子跳出自我,走向社會,感受文化;六年級主題是“大美大灣區(qū)”,了解粵港澳,解讀大灣區(qū),成為學生了解未來的一扇窗。
參與課程設計的老師介紹說,這樣的設計并不是頭腦一熱就定下來的,而是充分考量各個年級學生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能力后,為他們量身打造的,“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主題課程歷經了六次修改”,最終目的是帶領孩子們關注自我、探索世界。每個年級主題課程的研發(fā)團隊都由1名課程負責人和數名課程核心組成員構成,他們來自不同學科,為同一主題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學科視角。
據了解,每個年級的主題課程將在10周時間內完成,每周二下午2:30至4:00開課。課程包括準備課(年級大課)、探究課(分班課)、展示課等多個階段。在集體大課環(huán)節(jié),課程組老師將通過視頻及現場講解等形式向學生介紹課程的總體情況。之后,學生將從興趣出發(fā),運用閱讀、項目式學習、研學等學習方式開啟探究旅程。最后,學生將在展示課上將研究成果分享出來。
比如:一年級的“玩轉職業(yè)林”主題課程在展示課環(huán)節(jié),課程組計劃搭建職場T臺秀、迷你招聘會、職業(yè)游園等平臺,讓孩子們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年級還有閱讀課、博物館學習等課程。“本質是以任務驅動形式,帶動孩子們的興趣,低年級以游戲過關為主,高年級采取過關+答辯的方式。”歐陽琪說。
和美特色課程的設置成了歐陽琪向內發(fā)展“和美文化”的抓手。在她看來,“項目式學習的前提是老師課程觀的改變。從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方式帶來的改變方面來說,項目式學習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完整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基于任務和目標,展開學習。此外,跨學科主題課程的研究和實施,將改變和提升天府路小學所有老師的課程領導力。只有老師的課程領導力提升了,老師的課程觀得到優(yōu)化,才能反哺學科教學”。
“學校的主旋律不應該是約束,而應該是激發(fā)。激發(fā)出學生不斷生長的動力,吸收知識營養(yǎng)并釋放出來,便可影響其他方面的能力”,歐陽琪同時還認為,和美特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能夠促使孩子在普通課堂上“當家做主人”,也有利于教師教學管理工作。同時,和美課程還可以帶動教師隊伍的發(fā)展,讓老師們感受到一名普通的老師在研討探究中的立足空間,使其能通過對某一領域的研究產生極大的成就感。
三年級的“探秘植物界”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面對大千世界中的花花草草,眼中閃動著好奇的光芒,由眼及心,綻放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美感。“這種成功感和歸屬感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闭n程老師由衷感嘆,這也是和美教育的魅力所在。
開展和美主題工作坊,讓精神傳承
腳不能達到的地方,眼睛可以達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與雨果的感受相同,歐陽琪在打造特色課程的過程中,也不忘和美精神的積淀。
其中最得意的“作品”,莫過于德育工作坊了?!耙话愕牡掠ぷ鞣欢际菂^(qū)級別的,而我們是校級別的?!碧峒按耍瑲W陽琪的臉上有掩飾不住的自豪,“經過長期醞釀,我們在1月份成立了兩個校區(qū)的德育工作坊。這是屬于教師的自主執(zhí)行室,有兩個專業(yè)級別的主持人?!?/p>
歐陽琪介紹,按照德育處的安排,為了改變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學校開展班主任教研活動和新教師培訓等。工作坊由最初的5個人,現在已經擴充到幾十個人。老師們遇到困難,遇到挑戰(zhàn),便去找主持人。主持人便像心理醫(yī)生一樣,給老師們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
工作坊的誕生,源于兩位發(fā)起人的自學精神。他們既是語文老師,又是班主任,最初只是想要把自己的班帶好,為此花費兩個月的工資,自費參加了各大專業(yè)院校的培訓,接觸到了正面管教及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研究方面的內容。在自己班里進行實踐之后,他們嘗到了甜頭,呼吁更多人加入其中。德育工作坊的大框架就這樣搭起來了。
此舉得到了歐陽琪的大力支持。不僅在教師層面進行教研探討活動,還在班級中開展正面管教主題班會活動,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為家長們設立了不同的主題活動。
今年4月19日舉辦的“爸爸工作坊”活動讓很多家長印象深刻,天府路小學東方校區(qū)和翠湖校區(qū)同時開展三場活動。當天,廣州市風雨交加,爸爸們依然冒著風雨如約前來。
爸爸在家庭中的地位特殊。他們承擔著賺錢養(yǎng)家的重任,經常忽略了與孩子的溝通。本次前來參加活動的爸爸們,都希望通過本次活動有新的感悟和教育方向,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在活動中,由德育團隊講師組織爸爸們進行帶導活動。趣味的自我介紹和熱身活動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氛圍;緊接著通過“上方卡”活動讓爸爸們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影響;結合角色扮演等多種體驗活動,讓在場的爸爸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學習有效的正面教育方法;最后所有爸爸說出自己的教育感慨,寫下學習收獲。兩個多小時的體驗活動中,爸爸們一邊參與其中,一邊用筆記本記錄自己的收獲,活動結束時仍意猶未盡,圍著講師們繼續(xù)討論教育工具的使用細節(jié)或跟進方法。
負責本次工作坊活動的老師說,孩子不會天生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家長也不會天生就掌握有效的育兒方法。多子女的沖突、自理能力不足、青春期的轉變……不同成長階段都會給孩子、父母帶來不同的挑戰(zhàn),因此本次活動意義重大,可以讓爸爸們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同時學習和體驗行之有效的正面教育工具以應對孩子容易出現的錯誤行為,“活動當中,一位爸爸還流下了熱淚,認為自己對孩子關注太少,以后一定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和美主題工作坊活動,目前的頻率是每月兩到三次。不同的主題讓老師變得親近,讓老師更有活力,老師與學生之間擦出了更多火花,也讓學校與家長建立了精神層面的穩(wěn)固聯系。
采訪札記:
見到歐陽琪的時候,她剛從一個會場趕來,風塵仆仆。談到學校的“和美文化”以及老師的成績和學生的進步,她的眉毛會下意識挑一下,語氣變得略激動了一些,充滿自豪感。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叭魏我凰鶎W校的發(fā)展,離不開原有文化的傳承。這其中,絕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要挖掘其中的積極元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也要緊跟其腳步。”在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下,歐陽琪正帶領天府路小學,走出一條向內生長的和美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