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燕 顧磊 楊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onalcoholic fattty liver disease,NAFLD)疾病譜包括單純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以及相關的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1]。近年來,NAFLD已成為歐美等發(fā)達國家HCC的主要病因,高達58.5%[2]。在我國平均隨訪6、7年的NAFLD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 7.8‰(3/383)患者進展為 HCC[3]。在NAFLD整個疾病自然進程中,NASH是NAFL發(fā)展為HCC的限速步驟,有更高的肝癌罹患率,因此加強對NASH相關HCC(NASH-HCC)發(fā)病機制及干預措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白藜蘆醇(resveratrol,RSV)作為一種中藥虎杖提取物,具有抗脂肪變、抗炎、抗纖維化、保護心血管和抗腫瘤等多種生物學活性,能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NASH小鼠肝臟脂肪變[4],降低老年NASH小鼠肝臟炎癥因子的表達,減輕肝纖維化[5],誘導肝癌細胞凋亡[6]等。但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膽汁酸作為信號分子在調(diào)控能量平衡、炎癥及腫瘤中起重要作用[7]。研究表明RES能夠減少肝內(nèi)膽固醇的淤積和增加膽汁酸池的大小,通過增加膽固醇7-羥化酶(CYP7A1)的表達促進肝臟膽汁酸合成,進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但具體作用機制還不十分清楚[8]。本研究旨在探究白藜蘆醇對NASH-HCC模型小鼠的治療作用及分子機制。
1.1 實驗動物和材料 8周齡SPF級C57BL/6J雌雄小鼠共24只,體重(20±2)g,購自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滬)2016-0011。白藜蘆醇(北京欣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R21350),溶媒:0.9%氯化鈉溶液,鏈脲佐菌素(STZ,美國Sigma公司,貨號:S0130,規(guī)格 100mg);油紅 O 染色液(珠海Baso 公司,貨號:BA4081,規(guī)格:100mg);TRIZOL 試劑(美國Ambion公司,貨號:15596-026);膽汁酸標準品(美國Steraloids公司和加拿大TRC Chemicals公司)。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公司),7900HT型熒光定量PCR儀(美國Applied Biosystem公司),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聯(lián)用儀(美國Waters公司)。
1.2 方法
1.2.1 分組 1雄2雌配籠生育小鼠,出生后第4天的小鼠每只背部皮下注射STZ 200μg,4周齡時選取雄性小鼠,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STZ+普通飼料組、STZ+高脂高膽固醇飼料(high fat and high cholesterol,HFHC)組和STZ+HFHC+RSV組3組,每組10只。STZ+HFHC+RSV組按400mg/kg灌胃,1次/d,STZ+普通飼料組和STZ+HFHC組給予等體積的0.9%氯化鈉溶液灌胃,自由飲用高壓滅菌水。飼料:(1)普通飼料;(2)高脂高膽固醇(high fat and high cholesterol,HFHC)飼料(貨號:D12079B,美國 Research Diet公司),具體配方為:20%蛋白質(zhì)、50%碳水化合物、21%脂肪和0.21%膽固醇。
1.2.2 小鼠處死及標本采集 于16周齡時稱體重(BW),取血以備血清生化指標和膽汁酸檢測,脫臼處死取肝組織,稱肝臟濕重,并計算肝指數(shù)(Liver Index),肝指數(shù)=肝重/體重×100%。
1.2.3 血清生化指標測定 摘取小鼠眼球取血,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中空腹血糖(FPG)、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化指標。
1.2.4 肝組織腫瘤壞死因子(TNF)-α、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I型膠原蛋白(Collagen Type I)、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TGF-β)、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 3(GPC3)及膽汁酸受體法尼醇X受體(FXR)、小異二聚體伴侶(SHP)和膽汁酸鹽輸出泵(BSEP)mRNA表達水平測定 采用RT-PCR法。取大約100mg肝組織,加入1ml TRIZOL,研磨,12 000r/min、4℃離心 5min,提取總 RNA,逆轉(zhuǎn)錄成cDNA,ABI prism 7900 HT熒光定量PCR儀進行PCR擴增,以2-ΔΔCt表示mRNA的相對水平,引物序列為:TNF-α 上游引物 3′-AAGGGAGAGTGGTCAGG-5′,下游引物 3′-TCTGTGAGGAAGGCT-5′;MCP-1 上游引物 3′-TCCCAATGAGTAGGCTG-5′, 下 游 引 物 3′-TCTGGACCCATTC-5′;Collagen Type I 上游引物 3′-ACCTGTGTGTTCCCTAC-5′, 下 游 引 物 3′-GACTGTTGCCTTCGCCT-5′;GPC3 上游引物 3′-CCAGATCATTGACAA-5′,下游引物 3′-CGCAGTCTCCACTT-5′;FXR 上游引物 3′-CAAAATGACTCAGGAG-5′,下游引物 3′-GCCTCTCTGTCCTTGATGT-5′;SHP 上游引物 3′-TCTCTTCTTCCGCCCT-5′,下游引物 3′-AAGGGCTTGCTGGAC-5′;BSEP 上游引物 3′-AAGCTACATCTGCCTTAG-5′,下游引物 3′-CAATACAGGTCCGACCCTCTCT-5′。
1.2.5 血清膽汁酸含量測定 移取20μl小鼠外周血清樣本,加入180μl膽汁酸氘代內(nèi)標的預冷乙腈甲醇的混合溶液進行膽汁酸的提取,采用Waters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聯(lián)用儀檢測鵝去氧膽酸(CDCA)、去氧膽酸(DCA)、?;?β 鼠膽酸(TβMCA)、甘氨膽酸(GCA)、膽酸(CA)、?;悄懰幔═CA)、牛磺鵝去氧膽酸(TCDCA)、?;鞘懰幔═LCA)、石膽酸(LCA)等膽汁酸及總膽汁酸(Totol BA)定量的絕對濃度。
1.2.6 肝組織病理學觀察 分離肝臟,觀察肝臟大體,固定、脫水、石蠟包埋,HE染色后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小鼠肝臟病理改變,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AFLD臨床研究網(wǎng)病理工作組指南,進行NAFLD活動度積分(NAS)評分[9],見表1;制作冰凍切片,油紅O染色后觀察肝臟脂滴含量。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小鼠體重、肝指數(shù)及生化指標的比較 在實驗過程中,STZ+HFHC+RSV組死亡2只,STZ+HFHC組死亡1只,STZ+普通飼料組無死亡,故每組各選取8只小鼠進行檢測比較。STZ+HFHC組肝指數(shù)、AST、HDL、LDL和TC較STZ+普通飼料組均明顯升高(均P<0.05);STZ+HFHC+RSV 組肝指數(shù)、FPG、ALT、AST、HDL、LDL、TC 和TG較STZ+HFHC組均明顯下降(均P<0.05),見表2。
表1 NAS評分標準
2.2 3 組小鼠肝組織 TNF-α、MCP-1、Collagen Type I、TGF-β和GPC3 mRNA表達水平的比較 STZ+HFHC組 TNF-α、MCP-1、Collagen Type I、TGF-β 和 GPC3 mRNA表達較STZ+普通飼料組均明顯增加(均P<0.05);STZ+HFHC+RSV 組 MCP-1、Collagen Type I、TGF-β和GPC3 mRNA表達水平較STZ+HFHC組均明顯下降(均 P<0.05),見表 3。
2.3 3組小鼠血清膽汁酸含量的比較 選取STZ+HFHC+RSV組5只,STZ+HFHC組6只,STZ+普通飼料組5只小鼠進行血清膽汁酸含量的檢測。與STZ+普通飼料組比較,STZ+HFHC 組 Totol BA 、CDCA、DCA、TβMCA 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STZ+HFHC 組比較,STZ+HFHC+RSV 組 Totol BA、CDCA、DCA、TβMCA、GCA、CA、TCA、TCDCA、TLCA 均明顯降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2 3組小鼠體重、肝指數(shù)及生化指標的比較
表3 3組小鼠肝組織TNF-α、MCP-1、Collagen Type I、TGF-β和GPC3 mRNA表達水平的比較
表4 3組小鼠血清膽汁酸含量的比較(ng/L)
2.4 3組小鼠肝組織膽汁酸受體及下游靶基因FXR、SHP和BSEP mRNA表達水平的比較 STZ+HFHC組FXR mRNA表達水平較STZ+普通飼料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STZ+HFHC+RSV組FXR、SHP和BSEP mRNA表達水平較STZ+HFHC組均明顯上升(均 P<0.01);并且 STZ+HFHC+RSV組 FXR較STZ+普通飼料組有顯著升高(P<0.01),見表5。
表5 3組肝組織FXR、SHP和BSEP mRNA表達水平的比較
2.5 3組小鼠肝組織病理變化 肝臟外觀:STZ+普通飼料組小鼠肝臟顏色暗紅,質(zhì)地柔軟,表面光滑無贅生物;STZ+HFHC組出現(xiàn)腫瘤結節(jié)的肝臟顏色暗紅,體積較STZ+普通飼料組稍微偏大,部分呈黃色,質(zhì)韌,表面出現(xiàn)白色顆粒狀物;STZ+HFHC+RSV組較STZ+普通飼料組肝臟顏色略黃、體積較大,質(zhì)地介于STZ+普通飼料組和STZ+HFHC組之間,肝臟表面有少量白色顆粒狀物,均未出現(xiàn)腫瘤結節(jié)。HE染色:STZ+普通飼料組肝細胞形態(tài)正常;STZ+HFHC組細胞體積增大,出現(xiàn)了竇周纖維化、核異常、異型增生結節(jié)及早期肝癌,脂肪變、小葉內(nèi)炎癥及NAS評分較STZ+普通飼料組明顯升高(P<0.05);STZ+HFHC+RSV組肝小葉結構完整,未見核異常、異型增生結節(jié)和肝癌,脂肪變、NAS評分較STZ+HFHC組明顯下降(P<0.05)。油紅O染色:油紅O染色顯示STZ+普通飼料組小鼠肝臟無染色,STZ+HFHC組染色陽性,STZ+HFHC+RSV組染色面積、強度較STZ+HFHC組減輕,見圖1(插頁)及表6。
表6 3組肝組織脂肪變、小葉炎癥、氣球樣變及NAS評分的比較
筆者采用HFHC聯(lián)合STZ誘導C57BL/6J雄性小鼠,肝臟病理形態(tài)出現(xiàn)了脂肪變(NAFL)、炎癥(NASH)、纖維化(fibrosis)及腫瘤(HCC),提示 NASH-HCC 造模成功。與有關報道中的NASH-HCC實驗動物模型[10]比較成功率更高,造模時間更短,并且進一步證實了NASH-HCC是遺傳與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RSV廣泛存在于中草藥(如虎杖等)及食用植物(花生、葡萄等)中,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在改善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綜合征領域以及肝纖維化、肝癌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第三軍醫(yī)大學軍事預防醫(yī)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人員研究發(fā)現(xiàn)RSV可通過上調(diào)高脂喂養(yǎng)大鼠肝內(nèi)pAMPK與SIRT1和下調(diào)SREBP-1c表達與轉(zhuǎn)錄活性,從而預防NASH的發(fā)生[11]。Nishikawa等[4]報道RSV能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NASH小鼠肝臟脂肪變,降低老年小鼠肝臟中前炎癥因子IL-1β、IL-6及 TNF-α水平。Kessoku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RSV能減輕NASH小鼠炎癥和纖維化。RSV還具有抗腫瘤作用,能通過阻滯多種前炎癥反應信號通路的分子表達,降低細胞COX-2活性和前列腺素R產(chǎn)生,抑制iNOS表達和活性,從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13]。由此可以看出RSV對NASH-HCC進程中的起始、促進及發(fā)展階段都有明顯抑制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RSV能夠顯著改善模型小鼠肝癌早期脂肪變、炎癥及纖維化,降低血糖、TG、肝指數(shù),改善肝功能,減少HCC發(fā)病率。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膽汁酸在調(diào)控脂肪、糖、能量等代謝性疾病及腫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發(fā)現(xiàn) GCA、TCA、GCDCA、TCDCA、GDCA、DCA 和 TDCA均與胃腸道腫瘤密切相關[14]。Ferslew等[15]發(fā)現(xiàn)NASH患者血清總膽汁酸/結合膽汁酸比值呈顯著上升趨勢。肥胖和糖尿病人中多數(shù)可以檢測到異常升高的膽汁酸,尤其是疏水性次級膽汁酸如DCA和LCA。TβMC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誘導肥胖和肝脂肪變性,并且影響葡萄糖和胰島素耐受性,以及與之有關的肝腫瘤[16]。疏水性次級膽汁酸可以引起細胞的氧化應激反應,導致DNA損傷,線粒體功能紊亂、細胞膜完整性破壞,最終致肝細胞癌變[17]。TLCA可損害膽汁酸流出通道導致膽汁淤積癥[18]。TCA下調(diào)葡萄糖異生基因的表達,誘導肝細胞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19]。CDCA可以誘導Snail基因的表達,抑制E-鈣粘蛋白的表達,從而促進肝腫瘤轉(zhuǎn)移和浸潤。用DCA處理DEN的小鼠模型中發(fā)現(xiàn)DCA具有強烈的促進肝腫瘤形成的作用。TCDCA、GCDCA、GCA和DCA具有明顯細胞毒作用,可以引起正常肝細胞DNA損傷和細胞死亡[20]。DCA和CDCA可通過溶解細胞膜造成肝組織損傷,從而誘導肝癌發(fā)生[21]。有文獻報道DCA、TDCA、GCA、TCDCA、TCA、TLCA 及總膽汁酸在肝內(nèi)積累增加肝臟毒性,導致NASH-HCC的發(fā)生發(fā)展,并在體外采用人肝癌細胞HepG2經(jīng)過油酸和高糖處理細胞模擬高脂高糖環(huán)境,予以DCA、CA、TCDCA等進行干預,發(fā)現(xiàn) HepG2腫瘤細胞大量增殖,DCA、LCA、CA和TCDCA增加了癌基因c-myc蛋白表達,TCDCA則明顯抑制了抑癌基因CEBPα的表達,這一結果充分證實高脂可以誘導多種肝細胞毒性膽汁酸成分在肝內(nèi)淤積導致肝細胞損傷,從而促進肝癌的形成[22]。本研究結果顯示RSV干預NASH-HCC小鼠后多種致癌膽汁酸DCA、GCA、TCA、TβMCA、TCDCA、CDCA、CA、TLCA 及總膽汁酸水平顯著下降,肝損傷明顯減少,肝臟炎性因子和腫瘤因子水平也得到明顯改善,HCC發(fā)病率降低。
內(nèi)源性膽汁酸的代謝自穩(wěn)依賴于其作用的受體,其中FXR在膽汁酸的合成、分泌和重吸收方面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23]。Guo等[24]發(fā)現(xiàn)FXR在預防HCC中具有重要作用。敲除FXR15個月的C57小鼠會自發(fā)形成肝癌,而且并發(fā)嚴重的膽汁淤積現(xiàn)象,說明FXR缺失可能是誘導肝臟慢性疾病以及肝癌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SHP是FXR最主要的下游基因。膽汁酸合成的負反饋調(diào)節(jié)是通過膽汁酸受體FXR和SHP的級聯(lián)行動調(diào)控完成的[25]。肝細胞膜上BSEP是肝臟中主要承擔膽汁酸分泌和排泄的轉(zhuǎn)運體蛋白,是FXR主要的靶基因。BSEP正常表達和功能發(fā)揮對于膽汁酸的肝臟排泄至關重要。SHP也參與BSEP調(diào)節(jié)。當肝細胞內(nèi)膽汁酸過高,激活FXR,F(xiàn)XR通過誘導SHP表達的增加,與BSEP啟動子近端的IR-1(反向重復的AGGTTCA六聚體)元件結合,誘導BSEP表達,促進膽汁酸流出肝臟,使肝細胞避免膽汁酸超負荷所引發(fā)的組織損傷[26],如果FXR/SHP受到抑制,不能誘導BSEP正常表達,則導致膽汁酸在肝內(nèi)的累積增加肝細胞毒性。
膽汁酸能夠直接結合在FXR上抑制或促進其轉(zhuǎn)錄活性,進而促進或抑制炎癥及腫瘤的進展[27]。Jiang等[28]研究發(fā)現(xiàn)增加TCA水平能顯著抑制FXR受體。另有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游離膽汁酸CDCA、DCA及CA可以增加FXR表達,結合膽汁酸GCA和TCA則可以下調(diào)FXR的表達。TβMCA是一種內(nèi)源性的FXR受體強力拮抗劑,能夠顯著抑制FXR表達。另一方面,升高的膽汁酸刺激Kupffer細胞引起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激活的NF-κB抑制了肝內(nèi)FXR受體[29]。本實驗結果顯示STZ+HFHC組FXR、SHP和BSEP mRNA表達下降,可能是結合膽汁酸與游離膽汁酸的效應平衡被打破,結合膽汁酸對FXR表達抑制效應顯著,游離膽汁酸對促進FXR表達效應較弱,使FXR受體抑制,從而不能維持肝內(nèi)膽汁酸穩(wěn)態(tài)平衡,F(xiàn)XR下調(diào)使得靶基因SHP和BSEP表達下降,導致具有細胞毒性的膽汁酸不能有效排泄,引起膽汁酸的肝內(nèi)堆積,從而導致正常肝細胞損傷,促進腫瘤形成。通過RSV干預降低了膽汁酸組分,使得膽汁酸受體FXR及下游靶基因SHP和BSEP水平升高,促進肝內(nèi)膽汁酸正常排泄,減少膽汁酸淤積對肝細胞的損傷從而降低腫瘤發(fā)生率。
綜上,筆者通過動物體內(nèi)實驗證實RSV可通過調(diào)控膽汁酸代謝譜,激活膽汁酸受體,促進膽汁酸在肝內(nèi)的排泄,進而減少NASH-HCC發(fā)生,RSV有望成為治療NASH相關HCC的有效手段。
圖1 3組小鼠肝組織外觀及病理學檢查所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