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南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EICU,遼寧 大連 116001)
吸窘迫綜合征(ARDS)其病因多樣,發(fā)病后病情危重,治療難度大,其病理生理改變在于肺組織換氣功能障礙,而導致的頑固性低氧血癥[1],引起微循環(huán)缺血缺氧,代謝產物蓄積,酸中毒進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近年來的研究證實[3],紅細胞分布寬度能有效的反應紅細胞體積變異性,并對患者心肺、肝腎等障礙臟器功能做出一定判斷,了解機體炎性反應情況,尤其對膿毒血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肺炎等疾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存在一定相關性。為更好的提高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靜脈血標本中紅細胞分布寬度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入組前均與患者授權委托人簽署入組同意書并申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jù)紅細胞分布寬度檢查結果分為A組(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異常者)和B組(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正常者),其中A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8~70歲,平均(53.4±1.8)歲,致病原因:多發(fā)傷者23例,感染所致膿毒血癥者4例,重癥胰腺炎者3例,重癥膽管炎者4例,電擊者2例,溺水者2例,中毒者2例;B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18~70歲,平均(53.5±1.8)歲,致病原因:多發(fā)傷者24例,感染所致膿毒血癥者5例,重癥胰腺炎者2例,重癥膽管炎者3例,電擊者3例,溺水者1例,中毒者2例,兩組性別、年齡及致病原因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組后均實施針對性干預,如根據(jù)患者并且選擇有創(chuàng)或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清除及減少肺組織水腫,加強液體管理,應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維持肺泡張力、應用β受體激動劑擴張支氣管、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血脂、糖皮質激素調節(jié)機體炎性反應、并結合凝劑、抗氧化等綜合處理措施,必要時性持續(xù)血液凈化干預,同時注意加強患者營養(yǎng)支持與護理。
1.3 評定標準:氧合指數(shù)=動脈血氧分壓/吸入氧濃度,正常值為400~500 mm Hg,如低于300 mm Hg提示急性肺損傷,低于200 mm Hg提示存在急性呼吸窘迫;乳酸正常值為0.5~1.7 mmol/L、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值為11.0~16.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21.0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使用Person相關性分析法進行,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行呼吸機治療、在ICU監(jiān)護治療及總住院治療時間對比:A組行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時間長于B組(P<0.05),在ICU監(jiān)護治療長于B組(P<0.05),總住院治療時間長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行呼吸機治療、在ICU監(jiān)護治療及總住院治療時間對比(d,±s)
表1 兩組行呼吸機治療、在ICU監(jiān)護治療及總住院治療時間對比(d,±s)
2.2 兩組血乳酸及紅細胞分布寬度比較:A組乳酸水平高于B組(P<0.05),紅細胞分布寬度大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乳酸及紅細胞分布寬度比較
2.3 氧合指數(shù)與紅細胞分布寬度的相關性分析:氧合指數(shù)與與紅細胞分布寬度亦呈負相關(P<0.05)。見圖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急性肺損傷屬于呼吸內科較為危重的急性疾病,本病發(fā)展快,病死率極高。以往研究提示[4],本病為全身相關性的炎性反應綜合征,其主要表現(xiàn)部位為肺組織,主要上以頑固性的低氧血癥、進行性的呼吸受限及呼吸窘迫以及非心源性肺水腫為主。動態(tài)的針對患者的乳酸及紅細胞分布寬度進行觀察,能有效的反應機體微循環(huán)功能與組織灌注情況,進而為提高臨床救治效果制訂更為可行的方案,并指導患者預后[5]。
圖1 氧合指數(shù)與紅細胞分布寬度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針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紅細胞分布寬度進行研究,根據(jù)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是否正常分為兩組,異常者為A組,正常者為B組,比較兩組行呼吸機治療、在ICU監(jiān)護治療及總住院治療時間發(fā)現(xiàn),A組行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時間長于B組,在ICU監(jiān)護治療長于B組,總住院治療時間長于B組。證實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異常者,其使用呼吸機治療時間更長,入住重癥監(jiān)護室時間亦較長,同時總住院時間同樣延長。另外針對兩組血乳酸水平比較發(fā)現(xiàn),A組乳酸水平高于B組。證明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異常者其血乳酸水平顯著升高。最后針對氧合指數(shù)與紅細胞分布寬度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氧合指數(shù)與紅細胞分布寬度呈負相關。提示氧合指數(shù)越低,患者紅細胞分別寬度越大。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臨床發(fā)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yōu)榉谓M織的透明膜性變、肺順應性的降低、肺組織的水腫進而出現(xiàn)肺不張等,低氧血癥[6]。本病發(fā)病快,病情危重,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預后極差?;颊甙l(fā)病后往往以呼吸窘迫、顯著低氧血癥為表現(xiàn),存在明顯的組織氧供應不足,微循環(huán)缺血缺氧及代謝紊亂,乳酸堆積。因機體缺氧,葡萄糖無氧代謝所致,其含量與組織灌注及細胞的能量代謝存在相關性,可較準確的反映患者病情情況,與患者早期代謝紊亂嚴重程度及治療有效性有關。紅細胞分布寬度是反映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相關參數(shù),其水平的高低與紅細胞體積變異度有關,該指標以往作為紅細胞功能異常、貧血等血液系統(tǒng)相關疾病診斷的指標。近年來研究則認為其與體內炎性因子生產存在一定相關性,可作為反映機體炎癥情況的指標,對預測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感染相關性疾病的預后有指導價值。綜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其紅細胞分布寬度存在負相關性,氧合指數(shù)越低,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越高,可作為反應疾病嚴重程度與預后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