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岳,李勝琴,鮑冠君,楊 陽
(衢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目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被廣泛運用于高職教育領域各類不同專業(yè)教學之中,獲得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并不斷得到發(fā)展和完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將知識學習環(huán)節(jié)移到課前完成,而將知識的內化及應用移至課堂內完成,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教學質量。但由于許多學校在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對信息化、智能化課堂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相對滯后,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缺乏主動性、課內討論不積極或因玩手機而不專心等問題日益明顯,使翻轉課堂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如何通過營造課堂內的學習氛圍來改善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已逐漸成為高職教學工作者關注的熱點。近幾年來由清華大學推出的雨課堂技術能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入PPT課件和微信,通過線上虛擬課堂與線下實體課堂的無縫對接,保證了師生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各環(huán)節(jié)的有效互動[1],從而可以貫穿應用于翻轉課堂的整個教學過程[2],切實提高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該技術在高職各類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護理專業(yè)也不例外。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互動的積極性,提高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我校將雨課堂教學軟件應用于高職護理專業(yè)外科護理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中,經過一個完整教學周期的實踐,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選取2017級4個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yè)平行班級共198名學生(男生22人,女生176人,年齡均在20~22歲之間)為研究對象。該4個班級的外科護理課程教學分成兩個學期,分別稱為外科護理Ⅰ和外科護理Ⅱ,兩個學期的任課教師相同。
1.2.1 外科護理前后兩個教學階段的教學方法改進 研究對象在外科護理Ⅰ教學階段采用傳統(tǒng)的基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3],學生利用個人智能手機上安裝的“學習通”軟件進行課前、課后的線上學習,課內討論以教師提問、學生口頭回答的方式為主。研究對象從外科護理Ⅱ教學階段開始采用“學習通”與雨課堂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基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雨課堂智慧教學軟件開展外科護理教學。
外科護理Ⅱ教學階段教師在課前利用雨課堂軟件重新設計制作PPT課件,在課件內的相應教學環(huán)節(jié)插入單選、多選、思考題等題型。教師通過雨課堂向學生發(fā)送課前導學單、微課視頻、課前測試題等;學生則根據導學單完成預習,提交作業(yè),并反饋預習中的問題,借助雨課堂平臺進行相關討論。
課堂教學時,教師在上課開始前先開啟教室多媒體顯示PPT課件,打開雨課堂功能,然后師生分別利用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登錄進入雨課堂,PPT課件即在教室多媒體、教師及學生的手機上同步顯示,教師的手機可以控制PPT課件的顯示進度。
課內教師可以用手機來組織課堂教學、開展教學互動。教師不僅可以根據掃碼情況了解學生的出勤率,也可以就某一個問題以“隨機點名”的方式進行提問,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向學生發(fā)送課前設計好的單選題、多選題、思考題等,讓學生在手機上完成并提交,并可以將學生的答題情況投屏供師生一起討論分析。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可以利用手機點擊“不懂”按鍵,將有疑問的地方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及時答疑解惑,既可以利用雨課堂的彈幕功能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利用手機及時完成教師發(fā)送的習題并提交答案。以此實現教師與學生立體、高效、持續(xù)的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課程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推送復習測試題,檢驗課堂學習效果,促進學生鞏固課堂所學。
1.2.2 比較外科護理前后兩個教學階段的教學效果 為了評價外科護理前后兩個教學階段的教學效果,在每個教學階段結束時均進行階段性考試,每次階段考試形式相同,都讓學生通過手機登錄“學習通”課程平臺完成100道單選題(滿分100分,含A1、A2、A3、A4 4種題型,題型與全國護士執(zhí)業(yè)考試相同,各階段考題難易度相近)。比較兩個階段的考試成績。
1.2.3 收集對雨課堂技術應用于翻轉課堂教學的評價意見 利用網絡平臺“問卷星”制作的問卷了解學生對雨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意見。課程結束后通過雨課堂將“問卷星”鏈接發(fā)送給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涉及態(tài)度、實用性認識及對教與學的效果影響等方面。問卷由8個選擇題構成,選擇題答案按照Likert 5級評分量表設計。另外,進行開放性訪談。請每個班的班長、學習委員、外科護理課代表等共12人參與訪談。設計開放性問題,如:請談談對應用雨課堂技術的外科護理課程教學的體驗?談談你對進一步改善雨課堂的教學效果有何建議?同時,聽取學校督導組教師對外科護理Ⅰ和外科護理Ⅱ課程的聽課意見。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統(tǒng)計方法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學生外科護理兩個教學階段考試成績對比(±s,分)
表1 學生外科護理兩個教學階段考試成績對比(±s,分)
外科護理Ⅰ階段t P成績79.87±10.42外科護理Ⅱ階段86.82±9.26-22.3350.000
從表中可以看出,外科護理Ⅱ階段的考試成績與外科護理Ⅰ階段的考試成績相比,學習成績有明顯提升,且成績分布的離散度減?。≒<0.05),說明在翻轉課堂教學中運用雨課堂技術后,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外科護理兩個教學階段全部結束時,通過雨課堂將已設計好的“問卷星”調查表鏈接發(fā)送給作為研究對象的4個班級學生,限時回收。最后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98份,有效回收率100%。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護生對應用雨課堂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意見[n(%)]
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一致認為該教學方法能促進課前學習、增進課堂互動交流、集中聽課注意力、增加課堂學習興趣、促進手機服務課堂、利于知識當堂鞏固、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且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該教學法沒有增加學習負擔。總體來看,應用雨課堂的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
在對學生的開放性訪談中,學生都提到了雨課堂使課堂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教學互動豐富有序,當堂學的知識能得到及時運用和鞏固。
校督導組教師對外科護理課程應用雨課堂技術開展教學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雨課堂授課把手機轉變成幫助學習的重要工具,課堂教學中能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地插入選擇題,讓學生通過手機即時回答,全班學生的答復情況統(tǒng)計能即時投屏反饋,便于及時統(tǒng)一分析討論;學生可以通過發(fā)彈幕等形式提出、討論問題,因而促進了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學習互動,調動其思維,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近四年來,我校積極開展基于某網絡教學平臺的外科護理翻轉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改效果[3],但也發(fā)現有較多學生平時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課內討論互動不積極參與,翻轉課堂教學常常達不到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這些學生學習意愿不強,加上現代智慧化課堂教學技術手段應用滯后,導致他們對課堂內的學習討論提不起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通過雨課堂的合理運用,可以使上述翻轉課堂教學所遇到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3.1.1 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專注度 上課前師生分別掃描雨課堂的二維碼進入本次課堂,教師可以用手機掌控課堂。教師借此完成課堂考勤;控制學生手機上同步顯示的課堂PPT課件的翻頁進度;根據教學進度,間歇性地向學生發(fā)送對新學知識運用的測試題;將學生測試題的回答情況及時投屏顯示。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不敢游離于課堂之外,牢牢“抓住”學生的心,保持學生課上的持續(xù)專注力。
3.1.2 促進了教學互動 課堂上除了教師不時發(fā)送測試題,學生及時用手機回答并提交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發(fā)彈幕回答教師的口頭提問或提出疑問,使課堂教學既緊張又活潑,形成良性的課堂互動,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師生交流[4],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教學[5]。利用雨課堂輔助教學,將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與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打破了教學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貫穿了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使傳統(tǒng)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得到有效延伸和拓展,方便了師生及時交流互動[6]。
3.1.3 便于教師動態(tài)把握學生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 雨課堂的課內限時習題、“彈幕式”討論、“不懂”按鍵、推送“手機課件”等功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每一次學習行為數據都能夠被系統(tǒng)自動采集并被即時整合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得到及時量化,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評估、分析自己的教學,對教學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同時,雨課堂會自動將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也非常便于教師督促學生的線上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翻轉課堂的學習效果[7]。
3.1.4 利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 在以往的綜合評價中,平時成績僅僅依靠學生的出勤率、隨堂問答、課后作業(yè)來評定。但課堂點名會占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且出勤率只能反映學生的到課情況,并不能評判學生課后是否用心學習。隨堂問答又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等因素,會影響評判的客觀公平性。課后作業(yè)又由于很難杜絕抄襲等問題,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而雨課堂的掃碼進課堂、隨機點名、課堂測驗等功能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為形成性評價提供了量化考核標準,做到“教、學、測”一體化,動態(tài)、實時、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由于課堂中學生測試題的解答情況都會被雨課堂及時記錄統(tǒng)計,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依據,這會倒逼學生除了課內要積極認真參與學習討論以外,還需自覺加強課前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8],激發(fā)學生課前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9]。
3.2.1 在課內“鎖定”控制學生的手機 建議通過技術的改進,使學生在掃描PPT課件后,其手機頁面即被教師暫時“鎖定”在上課所用的課件內,不能隨意退出課堂,等下課時,教師解鎖以后方可退出;也可以將學生課堂內隨意退出上課課件頁面的情況即時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能及時督促。
3.2.2 合理設置課前督學自動提醒功能 做好課前學習是翻轉課堂實施的前提,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的學習效果。高職生的自我學習意愿普遍不強,要使學生做好課前學習,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督學策略。當教師將下次課的導學微課、課堂討論案例、課前思考題等課前學習資源發(fā)布給雨課堂授課班級后,教師可以在平臺系統(tǒng)上設置課前督學自動提醒功能。系統(tǒng)會在課前自動查看統(tǒng)計數據中的視頻觀看總時長、反芻比(觀看時長與視頻總時長的比值)和檢測題正確率等指標[10],按照教師設定的督學篩選標準,能自動篩選出需要督學的對象,并在課前適當的時間內通過微信自動定時向督學對象發(fā)出督學提醒,以此促進學生課前學習任務的及時完成。
3.2.3 進一步加強課堂內的教學互動 受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影響,有不少教師在翻轉課堂中常常以習題檢測代替討論研究[11],沒有形成協(xié)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因此,雨課堂技術的改進需考慮如何進一步促進課堂討論互動。要使學生分組討論協(xié)作完成的學習成果能以更便捷的方式展示出來,并能在師生共同評判的同時及時地運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修正。只有這樣,課堂的討論學習才會更加有趣、活躍、生動,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