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仃仃
【摘?要】在新課改的不斷推動下,教育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越來越高。識字教學在小學低段語文中占據了極大的比重,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小學生文化素質的發(fā)展,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自覺加入文化傳承的隊伍。鑒于此,本文將針對基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可以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文化傳承;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策略探究
我國的文化在歷史長軸中留下了五千年的印記,如今傳承下來的更是幾千年來沉淀下的精華。因此,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應承擔起的責任。伴隨著“文化自信”這一概念的提出,教育相關部門對小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更加重視,目的是在小學時期就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弘揚文化的意識,提高學生對祖國的崇拜感。其中,漢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能力特點以及學習需要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問題
(一)片面追求識字數量,忽略漢字文化
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正式上課前都會認真?zhèn)湔n,設計好教學規(guī)劃以期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只重視教育目的是否達成,在識字課上僅僅追求學生識字數量,卻忽略了識字與漢字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雖然完成了教師規(guī)定的識字目標,但對于漢字背后的文化含義,其中蘊含的古人的思想情感卻了解甚少。事實上,漢字是最能夠體現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如果教師片面追求識字數量,必然會導致文化教育的缺失,無法培養(yǎng)學生傳承文化的意識。
(二)漢字學習模式化,學生識字興趣不高
現階段,大多數語文教師教學漢字的方式都是固定化且模式化的,僅僅讓學生通過記住偏旁部首,看圖識字或者反復朗讀機械記憶這幾種方式來識字,學生只會感覺識字是一項無聊的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缺乏自我控制力,往往需要興趣的推動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忽略漢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僅僅依照模式化的教學方法進行識字教學,只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自然不佳。
(三)識字教學評價方式單一,檢驗方式功利
在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中,評價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客觀真實的評價,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知識掌握的薄弱部分,看到教師對自己學習效果的評判,從而更加確定接下來的努力方向。然而現如今,識字教學的評價方式單一,語文教師普遍都會采取課堂檢測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分數作為評判標準。這樣的檢驗方式十分功利,不僅難以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推動作用,甚至還會消磨學生已有的學習熱情,打磨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理解漢語文字中的語文素養(yǎng)與文化傳承,課堂效率低下。
二、基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策略
(一)深入研究文化理論,提高教師文化素養(yǎng)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直接的力量。尤其是小學低段的教師,個人專業(yè)能力以及文化素質高低直接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如果教師想要增強小學生的識字水平,開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首先要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以教材為主并向外開發(fā)更多的輔助資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去為學生打好識字的基礎,在保證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天地人》時,首先要了解這些漢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根據每個漢字不同形態(tài)的不同歷史變化設計教學過程,以最合適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文字中獨有的文化及情感。這樣,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了解到了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到了悠久文化的魅力,激發(fā)了學生對文化的熱愛并促使學生自覺加入文化傳承的隊伍中。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意識,提高自身識字教學水平,以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加深學生對文化魅力的感悟,努力做好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
(二)利用故事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識字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內在力量,小學生的思想還比較懵懂,認知能力不成熟,要想讓學生自覺投入到課堂的識字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小學低段的學生愛聽故事,喜歡動態(tài)的,有趣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將故事和識字教學相結合,通過漢字故事的講解提高學生對漢字背后文化的認知,同時讓枯燥無味的語文課堂變得有趣起來,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學《金木水火土》時,可以將這些漢字背后的故事以及其演化過程講述給學生,通過漢字背后的五行故事以及文化意義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故事中融入文化內涵,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的含義,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使學生帶著對漢字的美好記憶弘揚下去。
(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提升漢字文化學習實效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不僅是對學生一段時期學習效果的總結,還能起到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激勵學生的作用。因此,為了讓教學評價更加有效,教師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調動學生的主觀性,使學生感受到識字的快樂,從而在有趣且自我滿足中積極學習,傳承漢字文化。
例如,除了期末考試后的書面評價以及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后的口頭評價,每當學生認真聽講時,教師還可以用肯定和贊揚的眼神表揚學生,或者通過微笑以及手勢等肢體語言給予學生鼓勵。這樣,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極大的提升評價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溫度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使學生自覺承擔起傳承文化的任務。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宣傳的主力軍。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基于文化傳承的目的對學生進行識字的教學,使學生通過漢字的學習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思想價值,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弘揚文化的意識。因此,教師不斷更新完善教學策略,深入研究文化理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利用故事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識字興趣;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提升漢字文化學習實效。讓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愛上傳統(tǒng)文化并自覺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碧云.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6):71-71.
[2]景慧時.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J].明日,2018,(30):287-287.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qū)周棚街道辦事處周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