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雨
摘?要: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使用“Vlog+新聞”這種形式報道新聞,其中的爆款當屬2018年3月兩會期間,兩會記者所制作的“Vlog”系列。那么這種呈現方式是否還屬于新聞?這種呈現方式是否對新聞的專業(yè)主義有所損害?本文將以“Vlog+新聞”這種媒體呈現方式為例,試圖去總結這種呈現方式,并嘗試分析這一呈現方式的類型和在我國國內的發(fā)展現狀,以及流行原因。
關鍵詞:Vlog;毛邊新聞;新聞專業(yè)性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078-03
一、“毛邊”新聞的定義
在本文,當提及新聞這個詞組時不僅僅是指陸定一所界定的“新聞是對新近事實的報道[1]”這一抽象概念,而是泛指每天、每時、每刻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以及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上所發(fā)布的具體的新聞內容,即新聞的具體呈現形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新聞在呈現時直切主題,報道中的一字一句或每幀畫面都是為新聞的主題所服務的。但本文所指的“毛邊”新聞則存在著對傳統(tǒng)新聞呈現形式的顛覆,本文所界定“毛邊”新聞的概念是“媒體有意或者無意在新聞呈現的最終形式上涵蓋著與本次新聞報道主題無意義的元素”。在這個概念中,元素可以是與新聞主題無關的話語、畫面等,這里所指的無意義不是指這些元素與新聞主題沒有事實上的聯系,而是指對受眾理解新聞事實無意義的元素。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毛邊”新聞播出的部分仍然滿足著陸定一乃至大眾對新聞的定義,即滿足了“新聞是對新近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因此“毛邊新聞”仍然屬于新聞,它僅僅只是一種與傳統(tǒng)新聞報道不同的呈現形式。
二、“毛邊”新聞的分類
按照上文的定義,“毛邊”新聞可以分為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和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有意呈現“毛邊”新聞即媒體故意在呈現新聞時呈現與主題無關的元素,如報道一次政治會議時,并且當新聞報道的主題是政治會議的內容時,記者卻在報道主題的基礎上記錄了參會時的流程。新聞主題是新聞的主旨表達, 須是精煉濃縮的、觀點鮮明的[2]。新聞主題僅僅是單一的政治會議內容,所以記者記錄參會流程這一舉動是于新聞主題無意義的,因為參會流程并不能告訴受眾關于這一個政治會議的內容。目前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主要形式是“Vlog+新聞”。Vlog是一種集文字、圖像與音頻為一體的視頻形式,Vlog常以制作者為敘事主體,展現日常化和人格化的內容。“Vlog+新聞”既涵蓋了制作者本身的觀念情緒,又含有不是為新聞主題服務的元素,是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形式的一個重要體現。本文也將以“Vlog+新聞”作為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主要討論對象。
“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是指媒體無意中呈現出不服務于新聞報道中主題的元素。媒體呈現無意“毛邊”新聞的情況往往是現場直播以及其他不受媒體控制的場景等。例如,現場直播中記者正在采訪一位事件的目擊者時,一位市民穿過了攝影機,這時與新聞主題無關的元素出現了,這種情況就屬于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因為媒體沒有預料到一個市民會穿過鏡頭,這并不是媒體主觀上想要呈現給觀眾的內容。那我們再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當市民想要穿過時,記者看見了,并伸出手阻止了他將要穿過的行動,與此同時新聞采訪并沒有被打斷,那么這種情況屬于“毛邊”新聞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新聞中仍然出現了與新聞主題不相關的元素。那么記者一時的口吃或口誤,或者在采訪過程中的絆倒是不是也屬于無意“毛邊”新聞的一種呢?答案是視情況而定,如果記者在報道施工現場安全設施不合規(guī)定時絆倒了,那么這種呈現方式就不屬于“毛邊”新聞,因為絆倒這個動作恰好說明了新聞報道的主題。
三、簡述“毛邊”新聞在我國的發(fā)展現狀
由于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特殊性,我們很難對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進行現狀分析,因為媒體無法主觀地決定自己播出的新聞形式是否為無意“毛邊”新聞,因此本節(jié)將以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作為分析“毛邊”新聞在我國發(fā)展現狀的要素。
正如前文所說,本文將以“Vlog+新聞”的形式作為分析有意“毛邊”新聞的切入點,因為它是有意“毛邊”新聞運用最廣的呈現方式。在2019年兩會報道期間,微博話題#兩會Vlog#閱讀量達到了7 000萬。人民網《兩會夜歸人》的系列中的《兩會VLOG丨人民大會堂外的“短跑比賽”》在微博的播放量更達50多萬[3]?!吨袊請蟆匪邉澋挠膳頋奢鏋榈谝灰暯撬宫F《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的四個系列Vlog,平均播放量達到69.65萬。除此之外,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一只題為《總書記參與勞動的八步沙林場是啥樣》的Vlog;海南警方發(fā)布了第一只抓捕犯人的Vlog??梢哉f是,許多規(guī)模較大的媒體在網絡平臺開始嘗試“Vlog+新聞”的這種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形式。
四、“毛邊”新聞流行原因分析
(一)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流行原因——以Vlog為例??1.第一視角和人格化表達帶來情景的沉浸感與參與感
梅羅維茨認為電子媒介會使私人情景和公共場所的分界變得模糊,所以Vlog所特有的第一視角給受眾帶來的是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的沉浸感。以《中國日報》中《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的系列Vlog為例,視頻中的主角彭澤萱記錄了從為兩會挑衣服的準備工作,到跑著去采訪參會人大代表的參會過程,以獨特視角和人格化的語言和視頻轉場,給了受眾一種云參會的體驗,實現了受眾的“心里在場”[4]。因此相對于直接報道采訪內容的平鋪直敘,“Vlog+新聞”更能給受眾帶來沉浸感和參與感。
2.滿足受眾的窺視欲
由于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類型主要集中于媒體的幕后揭示,而這些內容則是受眾不經常接觸的,而“當接觸是不可能的,窺視的欲望就占了上風”。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通過把攝像頭對準媒體從業(yè)者、政治事件臺前幕后、記者的前期準備、采訪花絮、后期編輯等一般不太可能接觸的事件或人物,滿足了受眾的窺視欲和好奇心。值得說明是,當一個新聞的主題是新聞事件的幕后探究或是臺前幕后等,那么這個新聞就不是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
3.情緒表達便于受眾認同感的尋找和對傳統(tǒng)新聞的解構
傳統(tǒng)新聞簡單明了,不涵蓋任何私人情緒,當受眾完成對新聞內容的閱讀或者觀看后,會本能地尋找與自己有著相同感受的評論以尋求認同感。由于本身的人格化表達,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即使視頻中的人物不對新聞進行評論,但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反應以及其他情緒化表達仍然會構成對傳統(tǒng)新聞觀的解構。受眾在認識到記者與自己看法相同或相左的同時,記者的形象在受眾心里也逐漸“人”化,因此增加了對記者的認同感。新聞自帶的嚴肅性讓受眾無所適從,通過視頻中人物的人格化表達的“軟化”作用,視頻中正式內容會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
(二)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流行原因
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流行是無可置疑的,因為新聞自古以來便是客觀真實乃至嚴肅的代名詞,而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大部分含有記者的失態(tài)以及媒體不可控的因素,而正是這些因素構成了對傳統(tǒng)新聞客觀嚴肅形式的解構,造成了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稀有性。由于人們天然的有著對少見事情的好奇心,就造成了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流行。如2018年在微博有著百萬點擊量的視頻,視頻中的一位記者在家里接受電視臺的直播連線時,兒子突然走了進來,并試圖與正在接受連線的父親對話。這種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通過對傳統(tǒng)新聞形式的解構,具有了其他新聞所不具備的稀有性,自然會招致許多人觀看。當然,如果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中含有輕微的記者失態(tài)或其他元素,自然不會引起很多關注,但仍然構成了一種對傳統(tǒng)新聞形式的解構,受眾依舊會抱著一種“看熱鬧”的心態(tài)去觀看新聞,如在嗶哩嗶哩(國內知名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上的視頻來自用戶的創(chuàng)作或搬運,簡稱“b”站)上存在著許多關于中央電視臺直播的口誤合集的剪輯,這些視頻大部分有著幾千到幾萬不等的播放量。
五、“毛邊”新聞的局限性
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媒體對無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缺少主觀控制,這部分仍然只討論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局限性。
(一)情緒化表達有損新聞專業(yè)性
正如上文中所述,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如“Vlog+新聞”中含有的情緒化表達會暗示視頻人物的觀點,因此導致“Vlog+新聞”的新聞專業(yè)性受到損失。
(二)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制作周期以及時長的限制??由于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制作要經過剪輯等制作流程,會使制作周期大大加長,新聞的時效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損害,這個特性也進一步限定了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報道類型。而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往往要比傳統(tǒng)新聞呈現的時長要長的多(一般情況下時長在幾分鐘到二十分鐘之間不等),也對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的進一步傳播有所限制。
六、結?語
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嘗試有意呈現的“毛邊”新聞這一新聞呈現類型,即以“Vlog+新聞”為主的人格化呈現形式。不可置否的是,這種“毛邊”新聞在給受眾帶來沉浸感的同時也擴寬了新聞的呈現形式。“Vlog+新聞”也為新聞帶來了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新聞的受眾面,可以作為傳統(tǒng)媒體應對現在自媒體時代的一個方法。但仍然要看到的是,“毛邊”新聞這一新聞類型存在著對新聞專業(yè)性的損害和時長等諸多限制,且正站在時代的風口,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尚不明確。目前,筆者認為媒體應該正確認識“毛邊”新聞的雙面性,謹慎使用“毛邊”新聞這一呈現形式,在合適的選題上適當地使用這種形式,并爭取在使用過程中保有新聞專業(yè)性。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看法//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卷)[M].北京:新華出版社, 1980.
[2]?孫佳.淺談新聞主題提煉[J].現代視聽,2011(7).
[3]?譚斌.新聞報道的新形態(tài):Vlog新聞的發(fā)展與前景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
[4]?王喆.Vlog在時政類重大主題報道中的特征及未來走向[J].東南傳播,2019(7).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