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鵬
2020年2月26日至29日,緬甸總統(tǒng)吳溫敏應邀訪問印度,這是其2020年的首次外訪。而在此前的一天2月25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剛剛結束訪印。在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日益嚴峻、各國領導人外訪活動都有所減少的情況下,此訪令人關注。
吳溫敏訪印是緬甸傳統(tǒng)外交思路的體現,并非對外政策的“變軌”。緬甸獨立后一直奉行中立、平衡的大國外交原則,并視身邊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的人口、領土大國為其周邊外交和大國外交的重點,在與中印的交往中盡量做到均衡發(fā)力,避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當然緬印關系發(fā)展也并非一帆風順,20世紀60年代初期曾因緬甸推行國有化政策損害印度僑民的利益和70年代因印度接受緬甸前總理吳努赴印定居而導致兩國關系緊張,但緬甸均在雙方關系低潮時主動和好,國家領導人親自出馬,緩和雙邊關系。1988年緬甸軍人政府上臺后,印度曾追隨西方制裁緬甸,中斷與緬甸的交往,但1993年印度對此進行了重新評估并恢復對緬接觸。緬甸則迅速報以積極回應,兩國在貿易、金融、能源、安全領域的交往合作迅速發(fā)展,緬甸還支持印度爭取加入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被印度譽為“最好的鄰居”。緬甸政治精英從不諱言在中印兩國間保持“平衡手”的外交策略,認為唯有如此方能確保在“兩個巨人中間的生存與安全”。
此訪延續(xù)兩國高層常態(tài)化互訪的傳統(tǒng)。2011年緬甸民選政府上臺后,緬印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兩國高層往來頻繁,逐漸形成了領導人互訪的慣例。吳登盛政府時期,印度兩任總理辛格和莫迪先后訪問緬甸。2016年民盟政府執(zhí)政后,兩國高層也實現了互訪。2016年8月,時任緬甸總統(tǒng)吳廷覺訪問印度;同年10月,緬甸國務資政兼外長昂山素季訪問印度,受到“國家元首級”的超規(guī)格禮遇;2017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緬甸;2018年12月,印度總統(tǒng)科溫德訪問緬甸。除了本次訪問,吳溫敏此前曾于2019年5月應邀赴印出席莫迪連任的就職典禮。常態(tài)化的高層互訪有利于兩國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此次訪問中,兩國領導人就若開邦局勢、邊境管控、經貿發(fā)展、國防合作等事務以及國際熱點問題交換意見,一致同意加強雙邊伙伴關系并簽署了10項合作協(xié)議和諒解備忘錄。從兩位領導人的表述和兩國官方對雙邊關系的定位看,緬甸與印度的關系正處于穩(wěn)步發(fā)展的階段。
緬印因宗教、文化傳統(tǒng)而親近。宗教、文化是緬印關系的基礎和紐帶,緬甸在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上等受印度影響較大,緬甸官方媒體曾刊文稱,“在所有鄰國中,緬甸與印度有著最為悠久的歷史聯(lián)系,兩國在宗教和文化領域都有過繁榮數千年的歷史”“為擺脫殖民統(tǒng)治而進行的斗爭讓兩國建立了牢固聯(lián)系”“緬印人民友好且感情深厚”。印度也極為重視借助文化擴大在緬甸的影響力。從歷次訪問看,緬甸領導人參觀佛教文化和歷史遺跡都是訪印期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溫敏此行,印度安排他拜謁甘地墓,參觀阿克薩達姆神廟、泰姬陵、緬甸寺廟,觀看緬甸敏東王石刻,還赴菩提迦耶參加佛事活動。以印度目前的國力和發(fā)展水平,很難在經貿、投資和援助等方面給予緬甸更多的實惠。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就指出,緬甸是印度推行“東向政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印度目前尚缺乏在經濟領域與緬甸深入合作和滿足緬方需求的能力。不過,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基礎,“軟實力”在國與國關系中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
中印對緬是競合關系。首先,緬甸不會在中印兩大國間“選邊站隊”,而是堅持一貫的大國平衡策略,盡力維護與中國和印度同步的友好關系。其次,在協(xié)助緬甸抵擋國際社會一些帶有偏見的壓力時,中國以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所能采取的措施是更加有力的。而印度追求的是保持并逐步拓展對緬甸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深化與緬甸在部分領域的合作。第三,我們對中緬友好關系和中緬命運共同體建設有充分的自信,但是我們也要密切關注印緬關系的發(fā)展,保持三國關系的非零和博弈。